你知道“及笄”和綁在頭上的纓線是指什麼嗎
經常在古裝劇中聽到什麼“豆蔻年華”“弱冠”等代指年齡的詞語,相信很多人都聽得迷迷糊糊,那麼每個年齡段古時候到底怎麼稱呼呢?
女孩七歲稱髫年:十二稱金钗之年;十三稱豆蔻年華;十五稱及笄之年:十六稱碧玉年華:二十稱桃李年華……
男孩八歲稱韶年:十歲以下稱黃口:十三至十五稱舞勺之年,十五至二十稱舞象之年;二十稱弱冠……
其中最容易讓人不明所以的則是“及笄之年”,而“及笄之年”的女子如果未出嫁,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另一個稱呼“待字閨中”。
據《禮記·曲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指,女子在及笄之後便可取字,而“待字閨中”指的就是,有字,但還沒有出嫁。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十五就已成年,在此之前,她們的發式大多是丫髻。但到十五歲時,如果已經許嫁,便需梳挽成人的發髻,這時就需要發笄。
“笄”,既簪,用于裝飾發耳的簪子,也可以輔助固定發髻和帽子。
女子在行過笄禮之後,就要挽髻插笄,就與未滿十五的女子有明顯的區别,但最大的不同則是,古時女子在行過笄禮之後,若是已有婚約還要在發髻上纏縛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其身有所系。
從此,她的言行舉止就不僅代表娘家,還會對夫家産生影響,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必須深居閨房,不與外界接觸,直到成親之日。在成親當天,她的丈夫才能把這根纓線解下,表示她已經成為婦人,不再需要這種标志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