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豐富的藝術基因甚至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和先秦時期的文化生活中。比如說舞陽賈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至今仍能吹奏出動聽的旋律;安陽殷墟出土的3500年前刻有樂、鼓、龠、舞等字的甲骨,說明那時不僅已經有了弦、管和打擊樂器,而且有了表演藝術形象;而從殷墟和内黃等地出土的巫傩青銅面具,則無疑是當今戲曲臉譜的遠古蹤覓。
至于《北齊書》《教坊記》《通典》等多部史籍中記載過的陏唐時期曾廣泛演出于河内、河朔(今沁陽、新鄉)一帶的《踏搖娘》,從其情節和表演看,則不僅已經有了人物性格、角色裝扮及舞蹈動作,而且有了獨唱、幫腔、道白,還使用了代言體手法。按照王維對戲曲所作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定義,則出現在1400年前的這一節目,無疑已是蓓甭初綻、即将成熟的河南戲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