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倩如
學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許多眼下的問題盡管微小,但是從長遠來看,會産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一個孩子出現了演奏的問題,是否在前期的某一個技術點就存在了隐患;這個問題是随着時間能慢慢解決,還是必須馬上解決?
筆者比較幸運,學琴過程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工作時又考入了很好的樂團,周圍的同事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都很高,平時我也很喜歡和各專業的老師們探讨教學,所以也有了一些經驗積累。在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問題是不需要焦慮和着急的,需要給孩子時間來成長,而下面的幾方面問題則需要盡早解決。
演奏站姿、坐姿與樂器的關系
之前看過一些柏林愛樂樂團演奏家錄制的網絡大師課。給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傳奇的長笛演奏家帕胡德錄的一個啟蒙視頻。僅僅關于站姿和如何拿起樂器,他就講了将近20分鐘,各種示範,生怕沒說清楚的樣子。這一定跟他自己從小的嚴格啟蒙和幾十年的演奏生涯實踐有着極大關系。我們小提琴的演奏和長笛類似,都是要學習站/坐兩種演奏姿勢的。因此,教會學生如何站,怎麼站最放松,怎麼站久了也不容易疲勞,是每一位小提琴教師在啟蒙時最應重視的問題。
與站姿相對的是坐姿,如果姿态和發力方法不對,久坐比久站更加傷害人體。許多人參加了樂隊工作,都還不知道怎麼坐,導緻了嚴重的職業病,這也是啟蒙教學缺失導緻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在啟蒙的時候解決,而是等練了三年五載才發現,養成了習慣,更難糾正。
持握樂器的方式則直接影響音色、音準和把握性。人的生理構造不同,持琴姿勢未必千篇一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持琴姿勢,這一點需要跟自己的專業老師進行探讨。當學生持琴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如果教師隻是很粗暴地要求他們“堅持!夾住”,那麼不但解決不了孩子的持琴問題,還會引發他們對于小提琴的恐懼。因此,對于一開始無法順利持琴的學生,最好能給他們足夠的耐心,幫助他們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琴點。這是對于從事啟蒙的老師的基本要求。
了解調音、樂器特性和樂理知識
孩子學習弦樂器,對于家長來說第一個必須會的功課就是學會調音。許多家長嫌麻煩,一個禮拜才到老師那裡調音一次,中間任憑琴弦跑音十萬八千裡,也置之不理。其實調音并不難,隻要家長掌握了樂器的特性,就能很容易地幫助孩子把音調好。
在初學樂器的時候,慢慢地去了解這個樂器的特性,不但有助于演奏,而且在了解的過程中,也增長了很多有趣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養,何樂而不為。
學樂器要不要學樂理?我想這一點對于現在的學習者來說應該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問題是怎麼學?
我個人以為,樂理脫離了演奏,或者脫離了音樂作品,意義就不明顯了。當我們演奏樂曲時,樂譜上出現的所有内容,都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每一個樂理知識,都要和演奏效果挂鈎。
講樂理時配合演奏示範,學生才容易理解記憶。在我們中國的詩詞欣賞中,講究格律對仗。然而隻要立意新穎深刻,那又不可為詞句字眼所限制。樂理是用來理解音樂的,不是用來束縛和丈量音樂的。了解樂理,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把樂譜讀通讀懂,不是為了死記硬背,去通過樂理考試的。
學琴要有全局觀,需要既有當下的短期目标,也有長遠的目标管理。在教和學的過程中,有了目标,就不會迷茫。學習和學琴是相通的,最怕的就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背誦幾百上千首古詩詞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夠真正體會到詩詞之美,讀之口齒噙香的人就沒那麼多了,能對其中深意有一二真見解者就更少了。雖然孩子們隻是初學,但是如果教師能夠不偷懶,讓孩子們在初窺門徑時,就能體會到古典音樂之美,那教琴的樂趣和意義也就在這裡了。
- THE END -
“星标”音樂周報微信公衆号
不錯過每條推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