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辦法便是
走進當地的博物館
隻有了解了博物館
才敢對一座城市進行評價
而今天,我們将帶您走進韓城博物館
探秘不為人知的曆史名城
—— 古城三廟景區(AAAA)
嘉慶禦撰林則徐書忠烈強克捷碑文刻石
嘉慶禦撰林則徐書忠烈強克捷碑文刻石:林則徐的書法學柳公權,顔真卿。顔體壯實剛正,柳體秀勁挺拔。他融會顔柳,又自辟蹊徑,另樹一幟。筆力犀利,剛勁之中帶秀氣,結體端莊平正,給人以剛毅正直之感。
漢釉莊園陶望樓
漢釉莊園陶望樓:這件漢釉陶望樓呈方形,通高155厘米,橫寬43厘米,通體施綠釉。樓為仿木結構,座落于四方形院中心。院牆四角均建有角樓。正面開歇山頂坊式大門。整棟樓由五節套裝組成重檐歇山式大闆瓦屋頂四層樓房。樓底層正面開門,頂用二挑鬥拱支托二層四周之回廊。二層頂用二挑鬥拱支托第三層四周之回廊。三、四層四面開門設窗,最上層四面皆窗。樓四周牆壁和回廊欄杆,雕米字、卧棂等幾何紋飾。這件漢釉陶莊園望樓,樓架結構精确、逼真,給人以美觀大方和堅固之感,是漢代建築實物之縮影,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工藝。
這件難得的陶器是1985年出土于太史大街與人民路十字東北原财稅局基建工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較高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對于研究我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的莊園生活都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同時對于研究我國東漢時期高超的制陶工藝和手工業發展水平也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
“梁奕西襟”城門額
“梁奕西襟”城門額:青石質,長方形,陰刻“梁奕西襟”四個大字,這塊石刻城門額原是鑲嵌在韓城縣城西城門上,明崇祯十三年刻,意思是韓城西北是南北橫亘的梁山,宛若天然的屏障。而它的傳奇之處在于它的上款。明末農民起義時,李自成率部經韓城東渡黃河北上推翻了明王朝,後受挫失敗返回陝西途徑韓城時,将石門額上款“明崇祯歲次”鑿掉,刻上他自己的年号“大順永昌元年孟冬吉旦”,就是這樣一個朝名年号,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曆史博物館珍藏有它的拓片,大順王朝存續的時間僅僅15個月。
龍門山全圖刻石
龍門山全圖刻石:山川、廟宇、亭台樓閣,皆細膩流暢,以其廣博精深的文字說明和氣勢磅礴的圖形畫面,表示了龍門山多達16處的景點,這在國内頗為罕見,為古圖中一最。光緒年間刻制,該被記錄了舊時龍門勝景,為今後再造龍門勝景提供了依據。
石 墩 浮 雕
清大學士曹振镛賦送韓城太傅相國王傑榮歸故裡
清大學士曹振镛賦送韓城太傅相國王傑榮歸故裡貼金墨書折扇:扇主骨烏木鑲嵌紋飾,扇面紙質,雙面貼金,一面墨書五言長詩。主骨長28厘米,扇心寬16厘米,共18根,外側兩根上面用銀絲鑲嵌文字,細如發絲,屬宮廷篆體,楷書33行,共68句,340言。軸端嵌以如意形花紋。扇文落款為“嘉慶癸亥閏月賦送 韓城太傅相國太老夫子大人予告榮歸恭請 門下晚生曹振镛”,并附“俪笙”印戳一枚,當是曹之字号。此扇乃大學士曹振镛在王傑榮歸故裡時(嘉慶八年(1803年)三月),贈送的一件禮物,距今已二百年之久。
扇面上的五言詩是曹振镛為恩師王傑所作,親切熱情的贊頌了王傑盡忠職守、為官清廉、潔身自愛的高尚品質,同時也抒發了書者與王傑的友誼和離别之情。曹振镛是安徽人,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曆任編修、學政、大學士、軍機大臣。學識淵博、謹慎清正,是王傑選拔的進士。
這把折扇是韓城市金城區張家巷張喜賓先生1999年捐贈的。據捐贈人講,他在五十年前逛集市時發現并購買了這把扇子,已經珍藏了半個多世紀。這是王傑非常珍愛的遺物,是研究王傑的重要實物史料。扇面金碧輝煌,書法工筆正楷,端莊恭謹,堪稱珍品。
清《朱子家訓》插屏
清《朱子家訓》插屏:通高208.5cm,屏心長160cm,寬130cm,座高98cm,寬143cm,1985年征集于韓城清水村。屏框陽刻萬字拐,正面屏心木闆陽刻道光年間韓城著名書法家郭均楷書《朱夫子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字面貼金,背面以金漆繪鳳凰戲牡丹,屏座鑲三方蝙蝠紋透雕縧環闆,縧環下方披水牙浮雕花草紋,底座兩側為雲頭形立柱,前後以雲龍紋透雕站牙抵夾。《朱子家訓》是明末清初理學家朱柏廬所作,其内容以修身、齊家為宗旨,勸導世人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和睦鄰裡等,極富教育意義,用作屏心裝飾更彰顯中華民族注重禮教的優良傳統。整個插屏制作精良、金碧輝煌,是集書法、繪畫、木雕藝術于一體之佳作。
“贊元錫嘏”匾
“贊元錫嘏”匾:據《葆淳閣集•王文端公年譜》:“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七十歲,十月公壽辰,恩賜禦書’贊元錫嘏’匾額,‘胪名芸館魁多士,耆福台階引大年’對聯,梵錫無量壽佛,鑲玉如意,珊瑚朝珠,禦用紅絨結頂冠,皮裹褂蟒袍,鑲寶石黃文帶,大小荷包,小刀,飯菜果酒十六件。”
匾木質,長269厘米、高135厘米,四周為突起的镂雕華帶,飾以二龍戲珠,浮雲點綴,襯托龍騰雲間之勢,内周飾以書卷、寶劍、如意,寓文武安邦,萬事如意。匾面大字如鬥,陰抱陽镌刻,上下款字如拳,陽紋镌刻,藍字金黃色底。
匾上款:“乾隆四十九年十月”;下款:“賜大學士臣王傑”。字如拳大,陽紋镌刻。“贊元錫嘏”四字如鬥大,陰抱陽镌刻。其上方之中是篆刻的“八徵耄念之寶”禦玺。
“福綏燕喜”匾
“福綏燕喜”匾:《葆淳閣集•王文端公年譜》:“嘉慶九年甲子,八十歲,公與程夫人八袠齊眉,上命巡撫方公維甸親赍禦制詩章‘輝騰紫極耀韓城,海屋籌添鶴算赢。地近西池增福祿,星明南鬥燦晶瑩;兩朝調鼎文思被,八袠齊眉壽域宏。德業久敷俾戬谷,期頤雙慶衍長庚。’禦筆‘福綏燕喜’匾額,并梵銅無量壽佛,鑲玉如意,蜜蠟朝珠,珊瑚頂冠,皮内繡蟒袍,補褂綢緞,以為公壽”。 “福綏燕喜”合起來意思是祝王傑夫婦二人幸福平安。
禦制詩章匾
禦制詩章匾:匾木質,長257厘米、高135厘米,四周華帶呈凹形,以和玺彩畫之法,上飾二龍戲珠,下飾海水朝陽。内周浮雕象征富貴不斷頭的卐字拐二方連續圖案。匾面字如拳大,陽紋镌刻,字面貼金,藍底金字,莊重嚴肅。
其詩章:輝騰紫極耀韓城,海屋籌添鶴算赢。
地近西池增福祿,星明南鬥燦晶瑩;
兩朝調鼎文思被,八袠齊眉壽域宏。
德業久敷俾戬谷,期頤雙慶衍長庚。
落款為:予告大學士王傑八旬雙壽詩以賜之。甲子秋日禦筆。 加蓋禦玺兩枚,一為“嘉慶禦筆之寶”,一為“夙聞詩禮凜心傳”。
根 雕
它通高有1.8米,寬1.76米,重量達300餘公斤,是民間藝人用的一個完整的核桃木樹根雕刻而成的。上面有山川河流、亭台樓閣,飛禽走獸以及神态各異的人物造型。有趣的是作者以樹根的自然形狀為依托,獨具心的雕刻出了十八裡相送、老翁釣魚、鋤禾、牧童遙指杏花村、漁夫激流勇進等等故事意境,将動與靜、遠與近、粗犷與細微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使人回味無窮。1985年曾在北京展覽近半年之久,觀衆歎為觀止,被譽為“根雕之王”、“稀世瑰寶”。
唐人物故事銅鏡
唐人物故事銅鏡:又稱“三樂鏡”或者“孔子問答鏡”。鏡背面裝飾題材出現于晚唐時期,鏡紐兩側各立一人,一位右手執杖,左手前指,另一位左手持琴,右臂揚起,顯得飄逸而類似舞姿。鏡紐上方豎格中有銘文“孔夫子問曰答榮啟奇”,鏡面構圖簡潔,清新。其題材取自《列子•天瑞》中關于孔子遊泰山的趣話:一日孔子遊泰山,遇見榮啟奇,見其着鹿裘帶鼓琴而歌,孔子問:“先生為什麼這麼快樂呢?”榮啟奇回答:“使我快樂的事有很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我為人,此為一樂:男女之間,男尊女卑,我得以為男,此為又一樂:人生在世,有人沒有看到日、月,沒能度過襁褓之時就已夭折,而我已九十,此為三樂。”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警鐘執杖者為孔子,持琴者為榮啟奇。此主題彌漫着濃厚的樂于天樂、順應自然的道家思想。當時人們取用這一題材為鏡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人生心态。
周獸面紋父乙尊
周獸面紋父乙尊:觚形尊,西周,青銅質地,通高25厘米,口徑21.1厘米。底徑13.9厘米。圓形,侈口,鼓腹,圈足。造型簡單大方,既褪去了商晚期器的厚重,又區别于西周中期的矮胖,故顯清新秀麗。在該器頸部下方及圈足上部各環飾了兩條凸環紋,将器身上下分割開來,使之清秀之外平添幾分平衡、穩重。腹部主飾饕餮紋,間以兩兩相對的長冠鳥紋,紋飾細密,線條清晰,刻工娴熟,規整而不失之于呆闆,流暢而不是之于紊亂。本器不僅造型優美,紋飾瑰麗,且在内底部中央刻有“合作父乙□寶尊□”八字銘文。銘文記載的是合為父親乙作這件尊的事情。不管是形制還是紋飾,本器都不同程度地為商周青銅器斷代提供了一定的依據,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宋沉泥虢硯
宋沉泥虢硯:宋代澄泥硯,長16.2厘米,寬9.4-9.8厘米,高3.1厘米,整體呈長方形,池面橢圓,一頭低呈坡狀,四周直沿,底呈凹形,中有“沉泥虢硯”四字銘文。據銘文顯示,該硯應為虢州澄泥硯。澄泥硯乃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故質地細膩,貯水不涸,曆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由于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澄泥硯還會呈現出鳝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顔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狀物摹态,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而虢州澄泥硯是曆史上的四大名硯之一,據《陝州志》記載:"虢州澄泥硯,唐宋皆貢,澤若美玉,擊若鐘磬,堅而不燥,撫之如童膚,貯墨不耗,積墨不腐。特殊的窯變工藝,使澄泥硯五彩缤紛"。清乾隆帝也贊其"撫如石,呵生津",視為國寶。該硯造型簡單大方,實為文房四寶之珍品。
大唐故白府君墓志銘
大唐故白府君墓志銘:1986年4月出土于蘇東鄉西金盆村西北唐墓。現收藏于韓城市博物館。墓志砂石質,蓋呈覆鬥形。頂部陰文篆刻“大唐故白府君墓志銘”三行九字,四坡面線刻獸首人身十二生肖圖,每面三個,四周豎面線刻二方連續圖案,底為方形,邊長42厘米,四周豎面線刻形象生動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平面為墓志銘文,有線格,18行,功45字。墓志主人白敬宗與唐代詩人白居易同族同宗,白敬宗的高祖和白居易的曾祖同是白溫,據墓志記載,白敬宗生于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較白居易晚36年,屬白居易晚輩無疑。此外,韓城市博物館還藏有白敬宗之父白公濟的墓志,這些墓志對于研究白居易及其白氏家族譜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狀元王傑行書大軸
清狀元王傑行書大軸:紙本,已裝裱,長329厘米、寬136厘米,款題“郁翁太親翁正字”“姻晚王傑”。整件作品,布局疏朗,運筆灑脫,書風俊邁,縱逸多姿,氣勢磅礴。顯示了王傑書風個性的另一面。王傑,韓城廟後村人,字偉人,号惺園,别号畏堂,葆淳,谥号文端。乾隆二十六年(1761)欽點狀元,授翰林修撰,提侍講,五遷内閣學士,四任學政,曆吏、禮、兵、刑、工五部侍郎,兵部尚書,左都禦史,軍機大臣,尚書房總師傅,曾奉旨在紫金城騎馬。五十二年(1787)拜東閣大學士,嘉慶即位列為首輔。在朝四十年,先後持文柄十二次,充鄉、會試主考,計得士1290人。以功兩次繪像于紫光閣,贈太子太保,晉太子太傅。嘉慶七年(1802)以病辭官,翌年歸裡。王傑為官清正廉潔,嘉慶禦制詩贊之“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新石器時代骨鏟
新石器時代骨鏟:新石器時代,獸股骨,一端為骨節頭,一端為刃,刃部鋒利。整個骨鏟長為15.5厘米,刃寬2.2厘米,保存完好。韓城市廟後新石器遺址出土。該遺址位于金城區廟後村東,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共清理出灰坑10處,窖穴4 處,一同出土的還有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其中,石器有石斧、石鐮、石棒、石臼、石磨盤,磨盤凹處有碳化谷物粒和粉末粘附。骨器有鏟、錐、針、刀和魚鈎,形體小,制作精細,尖刃光滑鋒利,如本器。陶器有砂質紅陶甕、外附煙炱的陶罐、泥質紅陶瓶、缽、杯、盆、彩陶盆等,屬新石器時代中期仰韶文化。
宋磁州窯詩文瓷枕
宋磁州窯詩文瓷枕:宋代、瓷質,長44厘米,寬19.3厘米,高10.2厘米,1984年5月韓城礦務局工地出土。枕似長方形,兩頭為< >形,并略向内曲,枕面稍大超出枕幫,面中心稍凹,幫右側有一小孔。枕面白釉底色,兩側用雙黑線将枕面分成三部分,中間較長,并以黑釉豎書五言詩兩句“木梢寒未覺,地脈暖先知”,兩側黑釉草葉紋。總觀之,此枕造型别緻,紋飾簡潔高雅,富有詩情畫意,給人以美的享受。磁州窯是宋代名窯之一,産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為主。器物多飾以毛筆繪制的 圖畫及詩文,内容題材富有生活氣息,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
曆代聖賢像
曆代聖賢像:清代,絹本人物頭像。工筆着色,共114福,每幅長47.5厘米,寬42厘米。全部裝裱。據《大成通志》載,配祀孔廟之先聖、先哲、先賢和先儒,共114人,館藏114幅畫像與孔廟配祀之先聖先賢人數、封爵相吻合,稍有不同。其中21人有畫像,亦有宋代封爵,卻未配祀孔廟,可能是宋代以後稍有變動。
尊孔尊儒貫穿我國兩千多年曆史。唐貞觀初,已設廟戶專司祭祀孔子。貞觀一年又封22人配祀孔廟。唐開元二十七年诏封戰國以來漢、三國、魏晉諸名儒以公侯伯爵位者82人。宋、元亦再加封,形成114人之數。
石雕造像展
我國的石雕藝術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随着佛教的傳入,曆代信佛倡佛的統治者,花費巨資開鑿石窟,雕鑿佛像,使佛教石雕藝術迅速發展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随着人們對佛教、道教的笃信,大量的單體石雕造像以及石窟石雕造像更是日益增多。而在明清時期,石雕裝飾在傳統民居建築中得到普及,主要應用于民居住宅、祠堂、廟宇、牌坊等建築局部和構件上,種類有門楣、抱鼓石、石柱、上馬石、柱礎、拴馬樁等。
韓城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有“關中文物最韓城”之說。這個展覽是我們從館藏的衆多石雕文物中,精選出的一組石雕作品,以宗教人物造像和民宅構建為主,它一方面反映了韓城濃郁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又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韓城地區魏、隋、唐、明、清時期石雕精美工藝,具有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曆史文物展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曆史的經經緯緯裡,有一處神奇而耀眼的交叉點,那就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韓城。這座黃河岸邊的明珠,猶如母親河的女兒,承傳了母親太多的文化基因。厚重而悠遠的曆史是那麼的神秘:五萬年前的禹門洞穴、星羅棋布的新石器遺址、“華夏祖龍”大禹鑿龍門、封建帝王的“桂宮蘭殿”、恢宏大氣的古代建築、清幽雅緻美稱“小北京”的明清古城……,在這些悠深而久遠的曆史“輪迹”中,我們這個陳列隻是在韓城漫長曆史中攫取的幾個代表性曆史瞬間,用以勾勒出這座曆史文化名城的輪廓,試圖撩開黃河女兒那神秘的面紗……
名人大觀展
韓城是濱臨黃河的一顆璀燦明珠,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曆史悠久,文物豐富,鐘靈毓秀,人才濟濟,從古至今,代有名賢,層出不窮。明清時期進士、舉人、貢士1400餘人,清代“三元”俱全,秀才、武生勝不勝數。曆代文才武略皆備,為官清正廉明政績卓著,百姓愛戴者大有人在,更有出類拔萃,名揚海内外。至今城鄉民居仍保留着明經、進士、狀元、登科、世科、文魁、司馬、太史、外翰、内翰、郡守、郡伯、黃堂、中憲、十馬高軒、父子禦史等炫耀功名的門額題字。昔日城南毓秀橋南牌坊懸挂着“解狀盛區”、“士風醇茂”、“戶盡可封”、“四方會歸”巨幅橫匾,這些都是韓城地靈人傑真實寫照的标志。
曆史上韓城湧現出了世界文化名人,三朝宰相、父子太史、父子尚書、父子禦史、父子知州、祖孫将軍、祖孫巡撫、兄弟巡撫、兄弟待郎等為人稱頌。昔有“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今有“一門四子三清華”等曾傳為佳話。
石獅龍柱展
韓城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有“關中文物最韓城”之說。在韓城市博物館收藏的衆多文物中,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石刻藝術作品,這些石雕石刻作品不僅雕刻工藝精湛,而且在反映當時的曆史及史料方面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個展覽是我們從館藏的石雕文物中,精選出的一組石雕作品,以陵墓石刻、石獅、拴馬樁為主,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陝西渭北地區濃郁的民俗文化特色。
古牌匾藝術展
韓城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特别濃郁,近年來韓城市博物館征集到很多反映民間生活習俗的文物,其中古代牌匾、門楣占很大一部分。
牌匾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商業語言,文化符号,是融漢語言、漢字書法、中國傳統建築、雕刻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作品。它廣泛用于宮殿、牌坊、寺廟、商号、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
這個展室展出的牌匾均為木質牌匾,分為四大類。這些牌匾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援引成語典故,附麗神話傳說或用名人題字等等,來表達祝福吉祥,報恩情感,或顯示主人文化信仰等,折射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對我們現代人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書 畫 展
“三廟”景區(博物館)地理位置
參觀須知
一、請遊客朋友自覺購票。
二、遵守公共秩序,參觀時請勿大聲喧嘩,建議您将手機設置靜音狀态,以免影響您和他人參觀。
三、衣冠不整私帶寵物及危險品、酗酒者謝絕入内。
四、愛護館内設施,請觸摸文物展品,攀越文物古迹。
五、未經許可,請不要在展廳内拍攝。
六、保持優美的景區環境,請勿踐踏草坪、攀爬古樹名木。
七、嚴禁吸煙、随地吐痰、亂扔紙屑雜物。
八、請您協助我們搞好景區内的參觀秩序和旅遊環境。
交通指南
公交路線:
1.韓城火車站坐101路到南關(車費1元終點站),到斜對面換乘102路,
三站就到了東學巷口,步行3-5分鐘就可到達文廟。
2.旅遊專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