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我們普通人往往會不自覺地狂妄自大而不自知。
舉一些例子,如在别人講話時,經常會有人沒有禮貌地打斷或中止談話,又如有些單位的領導,在下屬給他彙報工作時,總會不時地冒出一句“我都知道”。
那麼,他們真的知道嗎?
當然不是。
甚至可以說,他們之所以講“我都知道”,大都出于兩個原因,一是他們自己認為知道,二是他們覺得其彙報不新奇,沒有必要聽下去,于是不懂裝懂,僅此而已。
進一步地說,他們所謂知道,其實是假知道,屬于“假知”而不是“真知”。
為什麼如此說呢?
因為實踐出“真知”,也就是說,真正的“知”,是通過實踐出來的,而不是從書本上得來,更不是道聽途說得來。
因此,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領導,大都會犯“狂妄自大而不自知”的毛病。
正如明代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所說,即:
“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隻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如上所說,就算是王陽明這樣的聖人,都需要曆經百死千難才收獲了對“良知”的領悟,何況是你我這樣的庸俗之輩,在啥都不懂的情況下,就妄談“真知”,當然是一種笑話了。
所以,唯有實踐才會有“真知”,沒有人可以例外。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實踐為前提,就算你窮盡一切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真知”,更做不到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
從另外方面講,王陽明最擔心的事,莫過于後人僅僅把“良知”當作一種口頭說說的概念,而不付諸行動去體會,便以為自己真的“知”了。
那麼,何以緻知呢?
王陽明的答案是“行”了之後而得到的“知”,方為“真知”。
否則,沒有親身實踐,也就意味着缺乏在事上磨練的工夫而僅僅停留在文義上的探讨,根本不可能領會到什麼是“真知”。
因此,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其目的就是讓人們去實踐中獲得“知”,而不要停留在表面或書面化的認知,更何況表面或書本上的“知”,不過是他人的不完整經驗,本質上,就是一種“假知”。
換句話說,若是以“假知”來指導行為,當然會錯漏百出,不得究竟了。
而這正是古人為什麼講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一個人若是能實踐到這個層面,那就說明離開悟不遠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問過藍天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别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金瓶梅》《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華嚴經》《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