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報告中常見“腸化”字樣,腸化會變成“癌”嗎?
65歲的退休教師李大媽在女兒的勸說下,克服了内心的恐懼,鼓起勇氣,忍受了檢查中的不适,終于接受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胃鏡檢查,檢查過程中醫生還夾取了活檢,雖然醫生說沒發現大的問題,可畢竟取了活檢了呀,莫不是還有其他問題吧,醫生說要等兩天,算了,多猜無益,不想那麼多了,耐心等病理結果吧。
第三天,終于等到病理報告了:胃窦型黏膜輕度萎縮性炎伴淺表糜爛,局竈腺體腸化。HP特染: 。還好!沒有癌,壓在心裡的石頭終于放下了。可是腸化又是什麼鬼,莫非是傳說中癌前病變吧,是不是特别容易變成癌!
帶着疑問來到消化科複診,醫生仔細詢問了日常飲食、有無腹痛、嗳氣、反酸、燒心等感覺,仔細看了相關檢查報告,安慰說就是常見的胃炎,有幽門螺杆菌感染,開了藥,讓她按囑服藥,三周後複診。針對她的疑問,讓她别太擔心,腸化是常見現象,療程結束後定期複查就行。
那麼,什麼是腸化呢?容易轉變為癌嗎?
腺體部分上皮腸化
腸化,全稱是腸上皮化生,就是正常不應該出現腸黏膜上皮的地方出現了腸黏膜上皮。胃黏膜最常見,胃窦及贲門部位比較多,是胃黏膜針對内外環境變化産生的适應性改變,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反應。
正常胃黏膜,主要由胃固有腺體及表面的由固有腺體産生的一層保護性黏液膜組成。胃底及胃體部分的黏膜具有很強的泌酸功能,使胃液保持酸性,維持胃内各種胃消化酶發揮作用所必需的酸性環境。同時這層保護膜能夠保護胃黏膜自身免受酸性及消化酶的侵蝕。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的腺體主要是固有腺,胃底胃體部位以特征性的泌酸性腺體為主,胃窦以分泌黏液的腺體為主,不會出現腸黏膜的上皮。
當各種緻病因素導緻胃内環境發生改變,胃黏膜表面屏障保護功能下降,導緻表面上皮脫落、糜爛,如果影響不大,很快便由腺體頸部的幹細胞分裂、分化,得以補充修複,此過程中如果不良影響持續存在,補充的部分新生細胞為适應環境改變,會改變分化方向,轉變為腸黏膜上皮,出現特征性的杯狀細胞,病理醫生很容易辨認出來,這就是表面上皮的腸化。如果影響較大,持續時間長了,固有腺體在自我更新的過程中出現腸化,就是腺體腸化。
萎縮性胃炎,腺體腸化
這些化生改變,會随着緻病因素的減輕或去除、内環境的改善,而恢複正常。由于表面上皮的更新速度為5-8天,而固有腺的更新時間為2-3年,即使經過藥物幹預,改善了内環境,表面腺體腸化能夠很快恢複,固有腺體的腸化也會長時間存在。
腸化會變成癌嗎?
以上過程說明,腸化是人體修複過程中的适應性改變,僅僅是由一種正常組織轉變為另一種正常組織,是一種可複性改變,并不是腫瘤,在所有的成年人體内,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腸化,腸化的存在的普遍性,說明了它不可能是癌前病變,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事實上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不少胃癌周圍常常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腸化腺體,有些人因此認為胃癌與腸化存在某種聯系,不然又如何解釋呢?前面解釋了腸化機體是對緻病因素的反應,它的大量存在隻能說明胃黏膜的内外環境沒有得到改善,而處于一種待續狀态。也可以這麼說,腸化與胃腺體的異型增生甚至胃癌是一種并行的改變,腸化腺體本身不會緻癌,與胃癌并沒有肯定的因果關系。真正與癌有關的是各種緻病因素,腸化本身不會變成癌。
各位友友們,了解了這些,現在還害怕腸化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