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

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03:25:16

↑↑↑ 敬請關注!分享詩詞與經典人物故事,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賀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唐武後(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曆任禮部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不知細葉誰裁出)1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潇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脍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每天一古人詩詞,一起來欣賞經典詩詞!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tāo)。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賞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妝:裝飾,打扮。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縧(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裡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回鄉偶書二首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别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賞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鬓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鬓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一作“面毛”。衰(cuī):減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減少,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我離别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隻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裡。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裡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逦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隻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别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迹: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床夜語》詩雲:“正是憶山時,複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别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歎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歎來。“離别家鄉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内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歎,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隻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裡。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别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于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像這樣源于生活、發于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不知細葉誰裁出)2

《采蓮曲

唐代:賀知章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别有中流采芰荷。


譯賞

會稽山上的霧氣散了,顯露出高峻的山體和蔥郁的草木,明淨的水面上沒有風也起了水波。

稽山:會稽山的省稱。嵯峨:山高峻貌。

别說春天已經結束花草都凋謝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葉和荷葉呢。

芳菲:芳香的花草。中流:水流的中央。芰荷:菱葉與荷葉。《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記得點贊哦,喜歡就分享和收藏!歡迎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