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益陽石筍的故事

益陽石筍的故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30 01:21:53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1)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2)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3)

  文/傅金星

  “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這是宋乾道間知泉州事王十朋詠泉州的詩句。刺桐為城早已名聞中外,把石筍和刺桐并稱,就可知道它的知名度了。事實也正是這樣,晉江流經石筍的一段稱筍江,宋建浮橋(通濟橋)稱石筍橋,至今那地片仍稱筍浯。

  石筍,是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出泉州新門數百步,便見公路左側立有石碑,擡頭即見石筍聳立,周圍繞以白石欄杆。

  石筍狀如男性生殖器,石筍是它的雅稱。高三米,周圍三米,下寬上尖,呈圓錐形,花崗岩石雕,沒有花紋修飾,由五段疊成。

  

  據《泉州府志》載:“宋郡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石筍。”按高惠連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知泉州,所以人們知道它在于公元1011年以前。原來是否渾然一柱不得而知,隻知道擊斷後再疊是五段。它是為什麼建的,衆說紛纭,有說是婆羅門教的遺物,有說是拜物教的崇拜物。其實都不是,它是堪輿家風水構想的傑作。

  石筍建于龜山,古代泉州府祭山川之壇也設于此。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有幾條記載:“乾岡。乾岡亥骨,有雙龜趕惟蛇之像。”“蛇岡蹑龜背。”

  清源山餘脈經城西龍頭山至此為終點,而紫帽山東行之餘脈,至筍江畔石塔山,有石坡百丈斜貫江邊而止。這就是《紀勝》所謂之乾岡、龜蛇之像。民間則流傳,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在筍江交會。但是,山公卑下而山母隆起,故堪輿家為振乾岡而建此陽物。宋《谯樓上梁文》所雲:“清源、紫帽,素标圖牒之傳”、“石筍、金雞,屢谶衣冠之盛”,都是地靈人傑之意。《泉州府志》載,谶雲:“金雞通行人,狀元方始生”,後來金雞搭橋,正好梁克家誕生。這種風水信奉是社會發展階段的産物,用不着回避。

  從“人傑已知符石筍,魁星還複谶金雞”來看,“已知”“還複”有時代先後之分。自五代留從效為晉江王,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使,至宋初劉昌言知樞密院、錢熙參知政事,仁宗朝曾公亮、蘇頌相繼為宰相,人才荟萃,所謂符石筍者指此。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5)

  高惠連因什麼私憾擊斷石筍呢?據載,高惠連的祖父,知軍州事,時汀州山民作亂,侵擾同安,進犯泉州,其祖父領兵出發,至古陵坡遇敵殉職。高惠連知泉州,欲送其祖入鄉賢祠未遂,憾泉州缙紳梗阻,因遷孔廟、擊石筍,想以此摧殘泉州人才以洩憤。

  奇怪的是,這柱石筍被擊斷後,直至明成化間張岩為泉州知府時才修複。中間廢置了四百多年,沒有任何僧侶缙紳為之修複。原因是,南宋泉州人文鼎盛,不感到其為害;元代在異族統治下,泉人不願出仕,不覺人才減少,元亡明興,泉州人才未振,故又想到振作乾岡而重修。

  唐宋時代,這龜山四面環水,自臨漳(新門)門外,南宋時接連建築甘棠、棠蔭、龜山三橋連接石筍橋。站在龜山上北望,溯江而上,正對雙陽山;南望,江流浩浩,洲渚遙分平野綠。時逢中秋,泛舟江流,還可見“清源與紫帽,東西相對影,舟行兩山巅,别夜無此景”的奇觀。

  石筍,煙中千古亭亭立。它是研究泉州山川、民俗的重要文物。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6)

  益陽石筍的故事(刺桐為城石為筍)(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