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正
月
一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征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
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改稱為"春節"。在先秦時也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拜 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稱拜年。
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禮節性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隻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感謝性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感謝。
串門式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隻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财"、"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無甚過多禮節。
(來源: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官地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