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一年中最好的吉祥日。不隻是在中國區域内,甚至全世界受到漢文化圈影響的區域都會在今日開始慶祝。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追溯到最早的原因是漢民族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在上古時代,在仲夏端午的日子祭龍。
在古星象學中,入夜星空中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端午”的“端”字本義為“正”,“午”為“中”。
而在五月初五的這天的午時則為正中之正。這是最為符合漢民族的文化傳承說法的來源。
随着千年的傳承,以及中華大地地域遼闊,因為地域原因,民族原因,信仰原因造成的民俗不同,在端午節的正統核心下,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又出現了許多其他的名字。
據不完全統計,端午節的别稱有近20多個,可能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别名”最多的節日了。
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當午等等。
以下是部分節日名稱的由來和解釋:
龍舟節,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
龍舟賽
龍節,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 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為“飛龍在天”,龍星處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處于鼎盛時期,大吉大利。《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
心宿二是一顆著名的紅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五月黃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
菖蒲節、艾節,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彙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别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躲午節,古時南北風俗各異,“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天,北方很對地方的父母會在這一天把孩子送到婆婆家用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地臘節,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道教的陰陽八卦圖
雖然名稱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哪種名字,都代表着中華民族對美好日子的向往與紀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