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唐十八陵之昭陵

唐十八陵之昭陵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3:52:45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1)

  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晨五時起,早飯後即去獻陵。陵在鎮北五裡之原上,原甚陡高,原下有“大宋新修高祖廟碑”,一如泰、景二陵所見者。上原約行半裡,始達原上。此原名白鹿原,因在三原縣城之東亦曰東原。原寬約五華裡,原邊坡度甚陡,原上平坦,田隴相望,高祖獻陵即在原之平地上,此為唐陵陵田。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2)

  唐代帝陵多系依山為冢,其于平地起陵者,在關中十八帝陵中僅有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及太祖永康陵等四陵而已。獻陵成鈍方堆形,頗高大,頂略平,如覆鬥形。底基四邊均整齊,每邊約一〇五公尺,但南北兩邊稍長而略成矩形。陵前石刻亦異于其他唐陵,陵前行列由外而内,僅有華表、石獸、石虎各一對,他無所見。其他東西北三陵門亦僅有石虎一對。茲記各石刻存在情形如下: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3)

  1.華表一對東立西倒,倒者底座及上蓋仍可見,底座兩層,下層四棱,每邊二點三公尺,上層圓形,周雕螭龍紋,姿态遒勁,殊富有藝術價值。柱八陵,高約四點五公尺,底端每邊寬四公寸,全體刻有規則之蔓草紋,一如早唐之碑側裝飾,柱頂蓋刻之上端雕一獅子作蹲踞狀,造型優美、矯健,益顯華表之高聳偉麗。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4)

  © 1943年 王子雲

  2.石獸對均倒沒,僅石座尚存,座長三公尺,寬一點六公尺,西邊石座之上殘餘一獸足,計三爪,絕不類飛馬或天祿所有。獸已埋.地下,西側微露,經發掘審視,頗類犀牛一類。獸頭獰猛可畏,惜因時間限制,未能全部掘出為憾。日人足立氏著長安史迹考,謂此兩座石不知作何用,又推測為石馬遺址均非也。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5)

  © 1943年 王子雲

  3.石虎一對系作行動狀,雕極精優卓絕,全體比例及全身筋肉表現均極盡自然生動之能事,且富有早唐藝術造型簡約之特點,可謂為我國陵墓雕刻中最優之作品。同時,可與法國大雕刻家彭彭氏之名作白熊比美。虎身長約三公尺,高一點六公尺,其石座之高矮與虎之比較亦極相稱。

  4.陵前有畢沅立“唐高祖獻陵碑”并有清代康熙乾隆間祭先祖文碑八,其中之一已仆地。

  5.在石虎與畢沅碑之中間遺有門枕石一對,石長一點四公尺,寬五公寸,厚四公寸。

  6.陵之北門離陵二八〇公尺處有石虎一對,其位置距離均與陵前所見者相同。唯兩虎均已倒地,東側僅存石座,西側尚露地面,其雕刻作風與陵前同。

  7.陵之東門離陵二三〇公尺處有石虎一對,唯僅有一座石可見,在石虎與陵墓中間有門]枕石一對,門外三公尺處遺有高僅半尺許之磚瓦堆二。

  8.陵之西門現時适當一農村所在,唯二石虎尚可見,且已被鄉人利用為門外坐石。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6)

  © 1943年 王子雲

  據日人足立氏于清末光緒間之調查,“獻陵之東、北、西三面各有門址一對,互相并立”。今門址可見者,僅有東門門枕石外之磚瓦堆,且僅存有半尺許之痕迹,行見數年後,此東門基亦将被農耕湮沒矣。宋《長安志》:獻陵在縣東北四十三裡之龍池鄉唐朱村,封内二十;裡,下宮去陵五裡。獻陵陵垣面積較諸其他唐代山陵約小一半,唯今實測陵垣之四周,尚不足十裡耳。但獻陵之前阙門度其地位距離當在原下,則又為村莊掩沒不可見,所謂下宮,或即在原下之宋代祭廟遺址處。三十日晨,再度去獻陵從事測量獻陵墳墓之尺度并踏查附近各陪冢,因獻陵陪冢比已見其他唐陵為多。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7)

  © 1943年 王子雲據《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十一年十月賜先朝謀臣武将及寵戚亡者,茔陪獻陵。”《通志》載,獻陵陪葬者:1 .楚國太妃萬氏(高祖貴妃) ;2.館陶公主(高祖,第十七女) ;3.河間元王孝恭(太祖曾孫西平懷王安子);4.清河王誕;5.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等十三人(均高祖貴妃美人所生);6.并州總管張綸又刑部尚書劉德茂、沈叔安;7.營國公、譚國公、巢國公等計有二十五人之多。

  現在獻陵之陪冢可見,在陵之西北方有冢五、六,東北方有家二十餘。均因限于時間不及踏查考證,僅陵東北約裡處之陪冢有神道碑可見,供“羅成”碑,額書“大唐故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口口口之碑”碑文隸書尚可辨,據載系……景皇帝之孫義學王之子……于永徽二年歲次辛亥十月诏陪葬獻……唯書者姓名不易辨出,碑在冢前約百武,高約四公尺,寬一點三公尺,座石長二公尺。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8)

  © 1943年 王子雲登獻陵東望,約十五裡處見有高大之冢墓一,據雲乃漢高祖之太上皇陵,地屬臨潼。

  唐代帝陵多系山陵即依山起冢,以省人工修築之勞。唯高祖獻陵由平原起築,故可為唐帝陵之另一體制。據通鑒綱目載:貞觀九年,自高祖崩,太宗诏山陵依漢長陵故事,秘書監虞世南上疏,勸谏“願依白虎通所陳周制為三仞之墳,方中制度事:減少事竟之日刻石,陵側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須皆以瓦木,合于禮文,不得用金銀銅鐵,使萬代子孫并皆尊奉,藏之宗廟豈不美乎,且臣下除服三十六日,已依灞陵今為墳壟,又以長陵為法,恐非所宜,伏願深覽古今為長久之慮”疏上诏所司詳議,司空房玄齡等以為漢高祖長陵高九丈,光武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則太崇,三仞則太卑。光武為中興明王,遵為成式,實謂便宜,請依原陵六丈之制從之。按漢代尺度較唐尺為大,漢尺六丈約合唐尺五丈,故獻陵今日之高度約到五十尺。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9)

  唐代帝陵自營造獻陵起,皆采簡略,太宗與其後文德皇後更遵守此旨。新唐書文德長孫皇後傳:文德皇後長孫氏......及大漸與帝訣曰,妾生無益于時,死不可以厚葬。願因山為壟,無起墳,無用棺椁,置以瓦木,約費送終,是妾不見忘也。及崩,谥曰文德,葬昭陵,因九峻萯山以成後志,帝自著表序始末揭陵左。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10)

  故唐代十八帝陵(在陝西關中者)系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以及太祖永康陵等四陵系于平地起冢外,其餘均遵照太宗昭陵建制,因山為壟者。午後繼續在獻陵工作,拟從事陵前石虎之拓印,乃因高原平野中四面有風,緻工作半途而廢。乃即下陵到原下進行宋廟碑之拓印,碑甚高大,額書“大宋新修高祖皇帝廟之碑”,碑文行書因下半已被砍毀,故全文難以辨識。該碑末書有開寶口年字樣,唯就碑文考證,當日獻陵之下宮即在廟碑附近,唯由此去原上獻陵似不及五裡耳。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11)

  © SUNJIN、SUNQIN、LIUYIFAN 2022傍晚,返大成鎮住所,接得西安來電,以參加陝省十二月舉行之西北文物展覽會事,促即返西安準備。因氣候轉寒,同行諸人因事前攜帶衣被簡單,現已不敷用。現所在地既有火車,交通方便,拟全體人員皆返西安。一俟展會結束後,繼續未了工作,并定于明晨即轉去獨李村車站以便搭乘當日去西安班車。

  唐陵考察日記 ∣ 《唐太祖永康陵及其陪冢墓碑》王子雲,1943年

  唐十八陵之昭陵(1943年唐陵考察日記)(12)

  王子雲( 1897~1990),安徽蕭縣人,我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和考古學家。生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陝西美協名譽主席,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王子雲是我國現代美術運動的先驅,對中國新文化運動有重要貢獻。王子雲領導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對中國古代美術遺迹進行了長達5年的考察研究,這是中國藝術家對本民族的美術遺産首次進行的大規模考察,對于中國美術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王子雲主要作品:油畫有《江幹》、《杭州之雨》、《小鎮之晨》等及大量的水彩寫生作品;著作有中國第一部雕塑史專著《中國雕塑藝術史》,《唐代雕塑選集》、《中國古代石刻線刻畫選集》、《中國古代雕塑百圖》.《陝西古代石雕刻》、《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遊記》、《茂陵霍墓之漢代石刻》等。先生桃李滿天下,培養了許多後來聞名全國的美術大師。他辛勤勞作至九十四歲高齡.被載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國際藝術界名人錄”。2009年6月28日,為紀念王子雲藝術成就,在西安美術學院設立以王子雲名字命名的王子雲藝術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