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寒有三九,熱有三伏。”進入七月,當人們談論起天氣,似乎隻剩下了一個關鍵詞——“熱”。節氣小暑過後,天氣一日熱過一日,到了“三伏天”,更是開啟了“上蒸下煮”的模式。
一說到悶熱潮濕又漫長的“三伏天”,估計大多數人都會臉色一變,想起那灼熱逼人的暑氣。就在7月16日,三伏天中的“初伏”就伴随着高溫來臨了。接下來,是長達40天的“三伏”。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一般出現在節氣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要知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
按照傳統的推算方法,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之始,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之始,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之始。且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中伏的時間則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而在2022年,中伏的時間就長達20天,整個“三伏”有40天之長。
三伏天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在不少古代文豪所留下的詩篇中,都能看到對于三伏炎熱的描述。譬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就寫過“金數已三伏,火星正西流”。同時,在白居易筆下,也寫過“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可見此時的高溫酷暑,讓詩人們經受不住。
《采蓮消夏圖》
“夏至三庚數頭伏” 吃點好的熬過去
苦夏難熬,人們容易感到身體乏力、疲倦,更會出現胃口下降不思飲食的情況。正因如此,在漫長的苦夏開始時,自然要吃點好的才能熬過炎熱的酷暑。“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從流傳的民諺之中,能夠看到夏日之時,人們喜愛吃面食。
據悉,自古民間小暑節氣有“吃餃子”“吃炒面”等習俗,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古籍《魏氏春秋》有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也寫道:“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古人看來,出汗可以驅病,即為“辟惡”。
同時,古代民間有“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節氣過後嘗新米。農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此外,民間還有在夏日吃藕的食俗,該食材清熱生津,非常适合炎熱的夏季來食用。宋朝文學家陶弼就在《詠藕》一詩中寫道:“與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
即使天氣炎熱,但在古代,人們還講究“以熱制熱”,講究食用一些溫熱性的食材,來彌補大量出汗後虛弱的身體。于是,曬伏姜、喝伏茶、吃伏羊……“以熱制熱”的飲食更為古人所青睐,進食如羊肉、姜等溫熱性的食材成為度過“三伏天”的選擇。民間有俗語“冬吃蘿蔔夏吃姜”,人們認為吃姜有助于散發體表的熱氣。而“吃伏羊”的習俗,則在江蘇徐州傳承了上千年,安徽蕭縣也有“伏羊宴”這一風俗。
入伏吃伏羊(圖片來源于網絡)
“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已過,但在這之後,是更熱的大暑節氣,炎炎盛夏已經來臨。雖說時日還長,但隻要捱過這看似無邊暑熱的“三伏天”,涼爽的秋日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