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05 09:50:00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 題:他本是白面書生,卻生逢亂世,最終成為民族英雄

  作者 宋宇晟

  如今一提起鄭成功,幾乎所有人都會将他和台灣聯系在一起。

  但你知道關于他更多的曆史細節嗎?比如鄭成功長什麼樣?作為人們印象中的名将,他的武功如何?他又是如何收複台灣的?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他本是白面書生)(1)

  制圖:李雪瑤

  顔值如何?

  先說顔值。

  按中國史家的習慣,在記載史實時,人物的長相一般不會着墨太多。因而後世難以猜測曆史人物的樣貌。

  但鄭成功不同。雖然在中國史籍中關于他相貌的資料幾乎沒有,但荷蘭人的資料填補了這部分缺失。

  菲利普•梅是一名荷蘭人。他後來在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戰争中被俘,成了鄭成功與荷蘭人之間的翻譯。

  在他撰寫的《梅氏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和鄭成功接觸的各種細節,其中就包括樣貌。

  “我猜他年約四十歲,皮膚略白,面貌端正,眼睛又大又黑,那對眼睛很少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閃現。嘴巴常常張開,嘴裡有四五顆很長、磨得圓圓、間隔大大的牙齒。胡子不多,長及胸部。”菲利普•梅寫到。

  在日記中,梅氏還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鄭成功當時的服飾穿戴。

  “他身穿一件未漂白的麻紗長袍,頭戴一頂褐色尖角帽,式樣像便帽,帽沿約有一個拇指長寬,上頭飾有一個小金片,在那小金片上挂着一根白色的羽毛。”

  此外,梅氏對鄭成功的記憶還包括“說話聲音非常嚴厲,咆哮又激昂”以及“右手拇指戴着一個大的骨制指環,用以拉弓”。

  武功怎樣?

  顯然,鄭成功在荷蘭人面前是一身戎裝。

  至于他的武功如何,荷蘭人也見識過。

  《梅氏日記》就有一段鄭成功展現高超騎射技術的記載。

  “我們來到海邊平坦的地方,他的一個随從就拿三根約二呎(六十公分)的短棍,每根頂端都有一個小圓環,小圓環上貼着一個銀币大的紅紙當箭靶,三根棍子在海邊插成一排,互相間隔約十竿(約三十八公尺)。”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他本是白面書生)(2)

  制圖:李雪瑤

  鄭成功騎馬疾馳而來,拔一支箭中第一根棍子的箭靶,第二支箭射中第二根的,第三支箭射中第三根棍子的箭靶……

  梅氏記載,鄭成功一路跑來都維持同一速度,“既沒有停下來,也沒有減速”。

  雖然武功了得,但從軍前的鄭成功其實是個“白面書生”。

  明崇祯年間,鄭成功考中秀才;此後又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父親聘請教師教他讀書,還曾師從江浙名儒錢謙益。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他本是白面書生)(3)

  制圖:李雪瑤

  隻是生逢亂世,鄭成功才成為後世眼中的将軍形象。

  荷蘭人眼中的鄭成功大軍

  鄭成功攻台之戰始于1661年。

  這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戰船向台灣進軍。随後,鄭軍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

  海戰中,荷蘭軍艦倚仗其艦大、炮多、火力強,向鄭成功水師進攻。鄭軍雖然船小,但作戰勇猛。

  鄭成功水師以五六艘兵船圍攻最大的敵艦赫克特号(Hecktor),将士攜帶火藥,跳上敵艦,将其炸沉。其餘荷蘭軍艦也在沖擊之下“敗退海中漂浮”。

  

  制圖:李雪瑤

  《梅氏日記》載,荷蘭人“對鄭成功的英勇驚歎不已”。荷蘭人還描述,鄭軍頭戴光亮的頭盔,手握大刀,軍威甚盛。

  鄭成功大軍登陸後,以大部兵力正面迎擊荷蘭軍隊,以七八百人迂回到敵軍側後,進行前後夾擊。荷軍腹背受敵,驚慌失措,争相逃命。

  鄭成功在緻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谕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但對方拒絕投降。

  雙方戰争又持續了幾個月。

  

  制圖:李雪瑤

  到當年的閏七月,鄭成功水師還與荷蘭援軍進行海戰。史載,經一小時激戰,荷艦幾乎全軍覆沒,隻有一艘受傷戰艦遁逃遠海。

  經曆了9個月圍城,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終于屈服,表示同意“和談”,率領殘敵五百人狼狽退出台灣。

  至此,淪陷了38年的台灣又重回祖國懷抱。

  “開台聖王”

  在收複台灣的當年,鄭成功便患急病身亡。但鄭成功的故事并未完結。

  在台灣的一年多時間裡,鄭成功驅逐了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加之鄭軍大力推行屯田,将大陸生産技術帶入台灣島内。

  正因此,鄭成功在台治水、驅蟲等靈異傳說也在當地盛行。

  這位曾經的将軍逐漸成了台灣地方的“開山祖”,被台灣民衆尊稱為“開台聖王”,進而演化成祈願靈驗的保護神。

  古代文人的特殊嗜好(他本是白面書生)(6)

  制圖:李雪瑤

  今天的研究顯示,鄭成功去世後不久,就有台灣民衆在當地建起“開台聖王廟”并加以祭祀。而随着歲月流逝,台灣島内祀奉鄭成功的廟宇與日增多,鄭成功成了台灣特有的地方守護神。

  此外,鄭成功之名在日本也廣為流傳,甚至在日本一度出現了以鄭成功為原型的各種文藝作品。

  到了光緒年間,清廷也為這位曾對抗清軍的“開台聖王”追贈谥号“忠節”;并頒《诰命》,贈其“延平郡王”稱号。

  1875年,延平郡王祠完工。清廷大員沈葆桢為其專門撰聯,稱頌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功績及其民族氣節——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參考文獻:

  1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2 趙國明:《台灣台灣》,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3 鄧孔昭:《鄭成功與明鄭台灣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年版。

  4 鄭廣南、鄭中慶:《關于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曆史記錄》,《國家航海》2012年第01期。

  5 潘健:《沈葆桢保台思想管窺——以“牡丹社事件”後為鄭成功正名為中心》,《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6 蘇彧:《鄭荷台灣之戰分析及啟示》,《軍事曆史》 2016年第3期。

  7 寇淑婷、[日]島村輝:《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形成、流變及其研究态勢》,《東疆學刊》 2017年第3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