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5 04:04:12

  在攀登量子科技前沿的道路上,我們的科學家又樹立了一座劃時代的豐碑。被譽為“量子之父”的著名物理學家,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國家計算機中心合作研發出的7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再次确立了我國在量子領域中的第一方陣地位。

  潘建偉院士作為我國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中科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他為我國在量子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先來看一段潘建偉院士的演講視頻,感受一下科學家的風采。

  潘建偉院士在國内量子通信領域的成就非常突出,屬于該領域的頂級大佬,絕對配得上中科院院士的稱号。潘院士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深受觸動。他說,我們使用的手機,裡面最少包涵了8個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西方對我們的卡脖子技術,可以說大部分都是諾貝爾獎的科技成果,和潘建偉院士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浙江大學原副書記、太原理工大學書記鄭強教授,他也曾說,一個諾貝爾獎對應一個卡脖子技術。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一部手機有8個諾貝爾獎成果)(1)

  我們平常用的一部小小的手機,裡面凝聚了至少8個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半導體器件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集成電路是200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晶體管是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顯示屏裡的液晶原理是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攝像頭後面的CCD是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等等。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一部手機有8個諾貝爾獎成果)(2)

  通過諾獎的成果,我們可以看到,都是長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而取得的重大發現。華為的芯片斷供,就是典型的諾獎卡脖子,芯片、光刻機、光刻膠等等都是諾貝爾獎的成果。這次,老外很好地給我們國人上了一課,不重視基礎研究,不重視科學,急功近利,走捷徑,最終是要吃大虧的。如果基礎研究不行的話,我們被卡脖子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結果。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一部手機有8個諾貝爾獎成果)(3)

  今年剛50歲的潘建偉院士,浙江東陽人。1987年,年僅17歲的潘建偉,被報送浙江大學,而他卻放棄了,最後考入了有“東方麻省理工”之稱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讀物理系。1996年,研究生畢業的潘建偉院士,經導師推薦,赴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世界級大師蔡林格。

  量子科學家最後結果(一部手機有8個諾貝爾獎成果)(4)

  2001年,在衆多挽留聲中,他選擇了回國。直至今日,潘建偉一直從事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一幹就是二十多年,才取得了“墨子号”衛星、“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訊、量子計算機等偉大成就。他在采訪中,總是謙虛而真誠地說,研究量子20多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清楚,正因為還沒有搞明白,所以我可以繼續研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