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朋友看來,馮妮娜看起來是個文靜的美女,但一進遊戲她就成了女王

陳硯宅在家裡是因為突然覺得外面的世界沒意思 本組圖片 新文化記者 袁靜偉 攝
就如一枚硬币有兩個面,投身創業與創新的青年群體,也有着不同的呈現。
在他們當中,既有走在車庫咖啡、大刀闊斧開始創業的人,也有雖然宅在家中,但内心同樣湧動着創業與創新的渴望、并走在各式各樣創業路上的人。“五四”青年節前夕,新文化記者走進兩位85後“宅青”的生活,也希冀從另一個角度,诠釋青年創業的多元形态。不妨看看,從這些個體故事中,我們又能看出什麼共性,值得整個社會去思考應該提供怎樣的環境,讓青春的夢想得以施展。這是個重要的問題。
馮妮娜的故事
遊戲女王轉身合夥開發App
“宅這個城市裡,宅某一個角落,隻有寂寞才不會拒絕我。”古巨基這首《宅》的歌聲從咖啡廳的角落傳出。
4月22日,沈陽陽光明媚,馮妮娜的電話被記者打通。
直到一段唱完,馮妮娜才關掉鈴聲,走出卡位,她先解釋了用這首歌做鈴聲的理由,“這歌擊中了我的淚點。”
“我是宅女,特别典型的那種。”說這話時,馮妮娜塗過的睫毛忽閃着,眼睛很大,很漂亮。
如今,“宅”的含義不僅指沉溺家中、不願與外界接觸的人,也包括了依托于互聯網創業的人,漸漸擺脫了“不思進取”的含義。宅在家中就能走在踐行夢想的路上,逐漸成為人們期盼的生存狀态。
跟想象中的宅女不同,馮妮娜不邋遢,也不顯頹廢。1988年出生的她身高1米6左右,深藍色長裙,長發披肩,臉上有淡淡的妝容。
四年前,她從沈陽一所大學畢業,沒有回340多公裡外的普蘭店,盡管父母在當地有一定的關系網。
“小城市待夠了,想過一種滿街都是陌生人的生活。”這是最初的想法,現在依然保留。即便從去年開始,她徹底宅在出租屋内,除了收快遞和叫外賣,基本不見人。
馮妮娜大學的專業跟計算機有關,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大型外資公司的産品研發部。在以男性為主的計算機行業,馮妮娜很“受寵”,每天中午去食堂,有人搶着給她刷卡。但半年後,她辭了職。
“就是覺得跟電影裡的白領不一樣,感覺總是不對。”馮妮娜畢業前正趕上《杜拉拉升職記》上映,她深受影響。
馮妮娜開始頻繁跳槽,三年換了七份工作,外企、合資企業、私企……跳槽的原因多種多樣,最主要的就是“感覺不對”。
其間,馮妮娜考過兩次公務員,都沒通過。“我爸讓我回去,說找人能安排進事業單位,我不想回去。”
七份工作後,馮妮娜放棄求職,開始宅在家裡。
為什麼宅
“網絡交流是平面的,而現實太立體”
好友眼中的馮妮娜具備諸多矛盾氣質。“她看起來是個文靜的美女,但一進遊戲她就成了女王。”
馮妮娜在大學期間就喜歡玩《魔獸世界》,決定不工作後,她開始了遊戲生涯。在《魔獸世界》裡,女玩家大多選擇牧師、法師等職業,但馮妮娜最喜歡的是戰士,就是頂在最前邊,扛着怪物的打擊,吸引火力的那種,俗稱“坦克”。
馮妮娜覺得自己很有遊戲天賦,“别看我是女生,我的操作特别好。”很快,她有了名氣,開始組建公會,自任會長。
說工作經曆時,馮妮娜并沒有表現出太多情緒,但說起遊戲,她的語調和嘴角都開始揚起,表情也多了起來。帶領着一群玩家,幹掉一個一個BOSS,通關一個一個高端副本,這些帶來的成就感,遠比找到工作或拿到薪水時更強烈。
遊戲玩家們會同時登錄一個在線語音聊天平台,在平台上,馮妮娜跟平時不同,甚至激動的時候也會說出“靠”、“太爽了”等詞語。
“其實這(網絡和現實兩種表現)很正常,多數宅男宅女都這樣。”馮妮娜覺得,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太複雜,語氣、神态、動作的細微差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義。“網上不一樣,多數時候都是打字,都是平面的,沒那麼複雜。”
後來,這個語音聊天平台開始了遊戲視頻直播的闆塊,馮妮娜受邀成為一個直播間的主播。“主要是兩塊,一塊是直播我們公會過副本的過程,另一塊是解說其他玩家過副本或者PK的視頻。”
理工科出身的馮妮娜擅長計算,因此解說風格獨具一格,被很多網友稱為“技術女王”。比如她會去計算,因釋放技能順序不同,産生傷害值的差異。這種視頻直播,主播的赢利方式是吸引觀者“打賞”,就是贈送主播玫瑰花、生日蛋糕、金币等虛拟物品,這些虛拟物品可以跟視頻直播平台兌換人民币。馮妮娜主持的視頻直播間,最多吸引了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這曾帶來一個月5000多塊錢的收入。
“玩‘魔獸’的越來越少,而且一個副本推下來,往往好幾個小時,誰有那個時間一直看着,所以我後來就不幹了。”
說說創業
“創業成功?那我就繼續宅着”
真正促使馮妮娜離開遊戲的,是一次同學聚會。
席間,一個在軟件公司做程序員的女同學提出單幹,研發一款新的手機應用。“上學時,我們都混‘人人’,也混一些論壇。另外還有QQ和微信,我就覺得這些社交平台,各有各的特點,要是能有一個App,把這些功能都集合在一起就好了。”
一拍即合,馮妮娜和她合租了房子,開始了寫代碼、編程的生活。
從遊戲轉到創業,馮妮娜表示沒有感到不适,“都是在電腦前,都是計算……”
這款尚未問世的App暫時命名為“娜娜”,那個同學的名字當中有個“娜”字。
馮妮娜希望完成之後,能先在學生群體當中推廣,如果受歡迎,就去找投資基金。
“創業成功?沒有太多的想法,可能會去環遊世界吧,但常态肯定是繼續宅着。”
夜色降臨,臨上出租車時,馮妮娜揮手告别:
“謝謝你請我吃扇貝和鱿魚,剛才你問我創業成功先幹什麼,我現在想到了,要先把我爸媽這幾年給我的投資還回去。”
■專家訪談
什麼環境才是對創新更好的扶持?
從“宅”到“創業”,這是一個靜與動的巨大轉變。
馮妮娜覺得,玩遊戲做主播其實是一種靜态,如今的創業則是動态,從靜到動,自己變化不小:“玩遊戲的時候,我隻想着遊戲,不會去想太遠的事情。現在創業了,我可能就要想得更多。”
陳硯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之前宅在家裡,他不會去想花錢的多少,而自從有了小店之後,他開始計算自己日常的開銷。“創業階段,能省則省。”
“從宅到創業,背後是整個社會思潮的改變,同時也是文化的變遷。”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新文化記者采訪時表示,宅文化的具體表現為現實中追求私人空間和專注事物,通過網絡與人交流獲取信息。這種文化是伴随着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産生發展的,具有典型的現代化特征。
宋清輝認為,互聯網催生宅文化的同時,也給創業文化或者說創新文化帶來了土壤。先一步創業成功者,已經成為新榜樣。帶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創業潮,走上創業之路。
在這種思潮和趨勢的帶動下,宅男宅女逐漸告别宅生活,開始創業或渴望創業,意願是強烈的,但如何引導其成為實際行動,并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動,是當前面臨的共同難點。
“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青年創業園、電商集聚中心、青年創新基地等,還有那些創投機構和平台。”宋清輝說,這些青年創業園或創新基地,把本地區的電商或微商聚集到一起,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提供一些諸如免租金、免費培訓等服務,确實看起來很美。但青年們的創業意願和創業模式,絕不僅僅是電商或微商那麼簡單。單純的買進賣出,也不該成為青年創業的主流。
“看起來社會各界都很重視,但真正能得到發展所需的技術、資金,或者發展戰略等,隻是少數中的少數。”宋清輝說,這種幫助對青年創業群體作用有限。
“所謂創業或創新,核心在于一個‘創’字。就是說,很多産生于青年思想當中的項目,完全是新概念新思路。對于這些新東西,恰恰是要大力扶持的。而當今中國創業門檻越來越低,創業環境越來越寬松,但整個社會對創業和創新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宋清輝說,青年是最能接受新鮮事物、最具天馬行空想象力的群體,如何鼓勵青年去創新,去創造,讓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操作,才是整個社會包括政府部門需要去引導和扶持的,“我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建立起一種幫扶機制,這機制不僅提供辦公環境,幫忙組織貨源,還要有一些更實質的舉措,比如幫助青年把點子變成項目,比如對一些比較好的想法提供前景分析等。”
陳硯的故事
宅在家裡研究“宅”走出家門開店鋪
“你知道‘宅青’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嗎?”在自己的婚房,陳硯對剛剛坐下的記者抛出了問題。
他一邊泡茶一邊自問自答:“‘社會排斥’這個概念,是法國人勒内·拉諾在1974年提出來的。簡單說,就是個人無法與社會融合,并且被排斥在主流文化及生活秩序之外。”
陳硯遞過茶杯:“社會排斥有不同的面向,對于青年人來說,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别:制度性排斥、文化排斥和人際交往排斥。”
……
4月23日下午,乘了兩個多小時客車剛到岫岩還沒來得及吃午飯的新文化記者,此刻就被灌上了普洱,坐在歐式沙發上跟陳硯有了如下對話:
“你宅在家裡,就是為了研究宅的根源?”
“不是,我是先宅後研究。”
“那麼多宅男宅女,沒聽說誰想到要研究宅的根源。”
“我宅了兩年,突然覺得我這種行為是不是具備着某種社會屬性,就開始研究,看了很多書和材料。”
“你大學是什麼專業?哲學?社會學?”
“哈,都不是,我是數控專業,标準的理工男———咱接着說,美國有個社會學家叫莫頓,他認為個人要是缺少文化包含的目标以及社會認可的手段,就會産生退縮心理,就會導緻個人躲避與現實社會接觸的機會,這是文化排斥……”
“你的宅屬于文化排斥?”
“不,我屬于文化排斥和人際交往排斥。”
“……”
“當然也有一部分制度性排斥。但那是以前,我研究明白宅的社會屬性之後,我就不宅了。”
為什麼宅?
忽然覺得外面的世界沒意思
陳硯今年30歲,結婚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大學畢業前,他身上絲毫沒有“宅”的苗頭———他是足球隊的主力,還參加了學校的詩社,偶爾寫寫春花秋月的句子。
畢業後,陳硯在沈陽和鞍山換過幾份工作,突然覺得外邊的世界特沒勁,就回到家中,足不出戶。
為什麼會覺得外邊的世界沒意思?陳硯自己也說不清楚,“有一天下班回到宿舍,就覺得工作很沒意思,特别想回家。然後就回來了,不願意出去,也不想什麼找工作找對象的事。”
陳硯喝了口茶水,慢條斯理地說:“我沒覺得在家無聊,就是覺得外邊特沒意思,不管是逛街、吃飯,還是上班,都沒意思。”
宅在家裡的陳硯生活并不閉塞,他會上網看新聞,看體育賽事,但很少玩遊戲和看電影。
在家人看來,這孩子一定是遭受了某種打擊,或者出現了心理問題。幾番盤問,總是引起陳硯的不快。觀察一段後,家人發現他似乎沒有輕生的念頭,言談舉止也并無異常。
陳硯父母住在老小區,周圍都是老鄰居。陳硯宅在家裡,極少出門,鄰居們都以為,這段時間,他是在外地工作沒回家。
最久一次,陳硯半年多沒走出家門,頭發蓋過了耳朵。
陳硯自己總結,兩年“死宅”的生活帶給他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思考。“我一直都是理科生,不像學文的那樣喜歡思考人生。”
陳硯第一個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态,也就是“宅”,是具有普遍性的,但這種普遍性的背後,是不是還有某些社會屬性。
陳硯在網上讀了大量社會學書籍和論述,還在一些付費網站下載了數百篇文獻和論文。
終于,宅在家裡的第三年,陳硯覺得弄清楚了宅的社會學解讀。“就是我之前說的,根源是社會排斥。”
說說創業
最難點:賺到第一個100萬
在研究宅的時候,陳硯出了趟遠門———去武漢拜訪一個論文作者。對這段經曆,陳硯隻回答了8個字:武漢之行,拒絕談論。
“有一天,他突然跟家裡人說,要去武漢找一個人。好像是一個女碩士,她的畢業論文很吸引他。”陳硯的小舅是介紹陳硯與記者認識的人,他講述了陳硯武漢之行的大緻過程:待了半個多月,給家裡來電話說,要結婚,和那個女碩士。
“家裡人蒙了,就讓他先把女孩帶回來再說。”又過了半個月,陳硯自己回到岫岩,對武漢的經曆閉口不言,其他方面表現正常。
又宅了一段日子,陳硯就像一下子睡醒了,找父母要了一筆錢開始創業,籌備開一家餐具店。後來,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我在網上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家有生産骨瓷餐具的廠子。我拿貨很便宜,而且可以貨到付款。”陳硯的首次創業,隻經過半個月的籌備就開始了,他在比較繁華的地帶租下一間門市,改建裝修之後開張,經營中高端骨瓷餐具。
“前三個月的利潤隻夠給營業員發工資,房租水電就是幹賠。”解雇了營業員,陳硯親自上陣。遺憾的是,收效甚微,因為價格因素,進店詢問的多,掏錢購買的少。
骨瓷餐具店開了兩年,房租到期後,不得不離開原址。陳硯租下了一家超市的門廳,縮小了經營規模。
成功者們做分享時,常常會着重講賺第一個100萬的過程。陳硯尚未成功,卻也感受到了積累首個100萬的艱難,“其實開這個小店是為了積累原始資金,我心裡有一個更好的項目,啟動資金大概需要100萬。”
這個“更好的項目”,依然藏在陳硯的腦子裡,沒人知道究竟是啥。
新文化記者 袁靜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