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釣魚人都知道餌料在釣魚過程中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用餌的方法和技巧也是不少釣魚初學者的一大難題。由于對餌料的味型與狀态了解不夠深入,所以初學者們總是喜歡向其他人打聽餌料配方,但是随着水情、魚情以及氣候的變化,同一種餌料配方的局限性會非常明顯,沒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是廣大釣魚初學者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因此,我希望今天的這篇文章能夠解開大家對餌料使用的困惑。
(一)餌料的構成與分類 從不同的維度去考量,可以産生很多種對餌料分類的方式,例如我們可以從葷素上去給餌料分類,也可以從商品餌與非商品餌上去給餌料分類。其實無論怎樣分類,所有的餌料都脫離不了兩大構成因素:味型與狀态。
魚做為一種生物,與人一樣擁有嗅覺、味覺和視覺器官,在釣魚的過程中使用餌料,其實就是利用餌料的味型與狀态對魚的感覺器官進行刺激,促使魚咬鈎吞餌。也就是說,魚會對不同的餌料會産生不同的感覺與認知,這種認知結果也直接決定了魚是否會吞食鈎餌,以及魚在吞食鈎餌時動作的強弱。
(二)用餌的基本原則 雖然說釣魚人要根據具體的魚情、水情、天氣來靈活搭配使用餌料,但是有一些基本原則是必須遵循的。魚除了要考慮食物的可口性之外,還會考慮安全性因素,魚會對長期食用的食物産生記憶和依賴,所以用餌的第一條基本原則是:選擇魚最常吃的食物做為餌料,如果不清楚魚最常吃的食物是什麼,就使用純天然的糧食或者是蟲、蝦做為餌料。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螺蛳對于釣青魚來說是通用餌,玉米對草魚來說是通用餌。另外,當我們發現黑坑中的養殖魚很難釣的時候,隻要使用喂魚時的顆粒飼料做為釣餌,往往都能取得很好效果。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了魚對經常吃的食物會産生強烈的記憶和依賴。
随着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用來釣魚的添加劑、小藥越來越多,很多釣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餌料誘魚效果不夠強,于是添加大量的小藥,目的是讓餌料的味型更具穿透力和傳播力,但是小藥本身就屬于高濃縮的人工合成香精,無論是添加量過大還是添加種類過多,都會引發魚對餌料的反感,讓魚不敢進窩。所以用餌的第二條基本原則是:甯可讓餌料平淡無奇,也不能讓魚對餌料産生反感和抵觸。
也就是說在開制餌料的時候一定要首先确保穩妥,也許你的餌料對于魚來說不是什麼珍馐美味,但也比讓魚反感不敢進窩要好。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餌料味型要力求簡單、常規,千萬不可抱着走捷徑的想法使用味型過重、過于特殊的餌料。
(三)餌料味型搭配與使用 餌料的味型總體來說就是腥和香兩類,在腥和香兩大框架内又可以做更多細分。腥味包含:蝦腥、螺腥、肝腥、魚腥、蟲腥、藻腥等;香味包含:麥香、玉米香、薯香、果香、奶香、酵香等。一般可以認為腥味主要代表動物蛋白,香味主要代表植物蛋白,也就是葷與素的區别。
餌料味型的搭配與使用首先應該遵循氣候原則,即冬季低溫時以腥味為主,夏季高溫時以香味為主。另外,還應該遵循魚體大小原則,即釣小魚以腥味為主,釣大魚以香味為主。最後還需要結合魚種原則,我對一些常見淡水魚種所喜歡的味型做了簡單概括:
【鲫魚】蝦腥、蟲腥、果香、奶香、麥香
【鯉魚】螺腥、麥香、薯香、玉米香、酵香
【草魚】藻腥、麥香、玉米香、薯香、酵香
【青魚】螺腥、果香、玉米香
【羅非】蝦腥、肝腥、奶香、果香
【鲢鳙】蝦腥、果香(餌料狀态比味型更重要)
在搭配和使用餌料時,一定要根據氣候、魚體大小以及魚種來綜合考慮,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來調整腥味與香味的搭配比例,同時按照魚種來選取各種不同的味型。需要注意的是,餌料味型不可太雜,通常來說一款餌料所使用的具體味型不宜超過4種。釣鲢鳙所使用的餌料味型并不是特别重要,關鍵是餌料的狀态,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内容。
(四)餌料狀态的構成 如果說餌料的味型是對魚的嗅覺器官進行刺激,那麼餌料的狀态就是對魚的視覺和觸覺器官進行刺激,這種刺激有可能是有利刺激,也有可能是有害刺激,關鍵就取決于餌料本身的狀态。餌料的狀态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大小】
餌團的大小應該和魚的個體大小相對應,餌太小魚可能會不咬鈎,餌太大魚一口吃不進嘴,浮漂産生信号但提竿很可能不中魚。影響餌團大小的因素主要是魚鈎的大小以及上餌的手法,使用搓餌的時候能夠很容易把控餌團的大小,拉餌控制餌團大小則有一定難度。想把餌團拉大,除了在開餌的時候加入足量的拉絲粉之外,還應該多加入一些粗顆粒成分,粗顆粒成分越多,餌團内部的粘連性就越好,拉出的餌團也就越大。另外,在拉餌的時候需要注意手法,向上緩慢提拉可以讓拉出的餌團更大、更飽滿,向左右平拉則可以拉出小餌。
【硬度】
餌料的硬度會直接決定魚在吞食鈎餌時的适口性,釣大魚的時候餌團偏硬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釣小魚餌團偏硬則會影響魚鈎的穿刺效果,非常容易出現空竿或者脫鈎跑魚的現象。餌料的軟硬程度一方面是由餌料本身的物質來決定的,另外一方面是由餌料中含水量的大小來決定的。對于玉米粒、紅薯等本身較硬的餌料,我們可以通過泡或者蒸煮來降低餌料的硬度,在使用商品餌的時候則可以通過加水來降低餌料的硬度。
【比重】
請注意“比重”這個用詞,它與“重量”還不完全一樣,比重是指同等體積下餌團的重量,也就是說餌料組成成分的不同會導緻同樣體積的餌團重量卻不完全不同。餌團的比重會對浮漂的調釣以及浮漂信号的強弱産生非常明顯的影響。餌料比重越大,魚吸食餌團的難度也就越大,但是餌料比重太輕則有可能被中上層的小雜魚截食。餌料比重沒有一個固定的使用标準,需要根據具體的魚情來做出相應調整。在選擇餌料構成成分的時候,加入輕麸、雪花粉等狀态餌能夠降低餌料比重,加入酒米、荒食等粗顆粒成分則會增加餌料比重。
【黏度】
餌料的黏度會決定餌團入水之後的融散速度,也就是釣魚人俗稱的“霧化性”。黏度較低的餌團與水接觸後會迅速融散,餌團中的各種物質在水中快速擴散,形成明顯的煙霧區域。增加餌料的黏度可以加入适量面粉或粘粉,增加餌料的霧化速度則可以加入适量的輕麸或雪花粉。釣鲢鳙就要求餌團的黏度要低,餌團入水後能快速形成霧化區。當然,這種快速霧化也具有利弊兩面性,霧化過快的餌團很有可能引來數量衆多的小雜魚。
(五)餌料狀态的應用 餌料味型的應用相對簡單,标準也相對比較統一,但是餌料狀态的應用則充滿着許多變數,沒有完全統一的标準,必須根據具體的魚情來做出相應的調整。
總體來說,釣小魚要求餌團要小、要輕、要軟;釣大魚則應該适當增加餌團的大小和比重。在釣底時,可以增加餌團的比重以及黏度,但是在釣浮時,則要求餌團比重要輕,霧化速度要快。在魚密度低的時候,使用霧化速度快的餌料可以增強誘魚效果,但是在魚的密度較高時就應該增加黏度減少霧化,因為過快的霧化會讓窩點裡的魚群更加急躁,産生很多撞線的假信号。
我們在釣魚的過程中應該時刻關注餌料狀态所産生的效果,發現問題應該根據經驗做出及時調整。同時,在高溫環境下釣魚時,餌料中的水分會以非常快的速度蒸發,餌料的狀态也會随之發生變化,因此開制餌料後應該先取少部分來使用,其餘的餌料要用濕毛巾蓋住放在陰涼處,在使用餌料的過程中也應該及時補水,保持餌料的濕潤程度,讓餌料狀态始終如一。
文:眼鏡哥(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來源于IC Photo、圖蟲創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