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意構形的漢字,由甲骨文、梅花篆書的具像形體到隸、繁楷及簡化的楷書,已發展演變成由筆畫、偏旁的象征性象形。而且,因構形之美的需要而形成更加符合人手部生理運動特點的筆形特色。為使字能寫得既有美感又輕松順暢,很有必要就筆畫書寫與生理運筆習性之關系做進一步分析研究。無論我們是否能做到準确書寫,但至少要知道我們在書寫時手部到底是怎麼用筆、運筆、用力的,明确規範字筆畫、字形體的标準到底是什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可做到知其所以必然。這樣我們才能使在練寫的過程中有目标、有目的地、有的放矢地、合理地指揮我們的手去把字盡力寫好、寫漂亮!
請大家伸出手、執好筆,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奧妙吧!
首先,漢字書寫的筆畫、形體之美建立在正确執筆基礎之上
因為字是用手寫出來的,那麼研究漢字書寫的控筆、運筆以及筆畫的形态規律,就必須建立在正确執筆的基礎之上。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指控、指動、腕動與書寫的必然關系。書法界常講“執筆正确,字就寫好了一半”,就充分說明了控運筆與書寫的重要作用。
那麼,正确的執筆方法是什麼樣子呢?那就是“兩捏一托兩握一支”。
兩捏一托,指的是用大拇指前端上側指肚、食指前端岡正向指肚捏筆杆,同時用中指端正側指甲及側指肚托住筆杆,兩指間留出1-2mm空隙宜,捏托筆杆處(各種筆一般都有執筆段标記)距筆尖2.5-3cm。
兩握,指的是無名指和小指與中指自然相握,使整個手指握成空心拳狀,拳内可容納一個中成藥丸殼大小為宜。
一支,則指筆杆上端落在食指上端第一關節骨乃到稍靠前一點處。筆杆最忌落入食指上端第一關節骨更後部,切忌落入虎口。筆杆一旦進入虎口便被虎嘴牢牢咬住筆杆動彈不得,不但連帶使兩捏一托産生嚴重變形,助推虎口把筆杆握得更死,寫字時控運筆可就難了。
然後小拇指及手掌側立與肘一起支撐桌面,手肘成一條直線,直線方向為左前方45度。執筆點位于自己正前方稍向右偏一點位置,以便清晰看到筆尖及筆迹位置。此時,筆杆呈向左前方45度方向傾斜。相當于立方體的一條對角線方向。
各種筆都有執筆段指示标記:
執筆姿勢正确時,手指帶動筆杆伸縮自如,運筆流暢省勁,為規範書寫創造了先決條件。所以才有了“執筆正确,字就寫好了一半”之說法呢。
然而,現在的學生執筆錯誤率極高,如果你能走進中小學教室觀察,幾乎有85%以上的學生執筆都是錯誤的,這是筆者對某6所中小學生中10個班學生執筆情況調查的結果。筆者曾到過一個高中一年級正上自習課的4個班級進行執筆調研,總共有68個同學在寫字,逐一拍照留取資料,竟然全軍覆沒,100%執筆錯誤。甚至發現一些學生執筆達到了畸形的程度,令我十分震驚!
學生執筆錯誤并不是老師不管、家長不管,是因為習慣已成自然,無論你怎麼教學生都改不過來。執筆姿勢錯誤将導緻筆杆要麼被握得太死,或筆杆方向沒有達到向左前方45度方向傾斜,筆端握得太長或太短,不但容易使五指彎握變形,寫字時為了看清筆尖與筆迹位置,不得不扭頭歪身,直接誘發學生不良坐姿産生。可以說,執筆不正确是導緻坐姿不端正的罪魁禍首。
學生執筆不正确并不是不能改變,隻要糾正措施得力、方法巧妙,也很容易糾正過來。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個糾錯妙方。
請看:糾正不良執筆姿勢的絕妙方法:
所需材料:一根媽媽紮頭發用的橡皮筋、一個爺爺奶奶吃中成藥留下的藥丸殼。
操作方法:按下圖示方法進行操作,把橡皮筋套在手上,筆杆倒上插入、旋轉筆杆、調整好執筆端的長度;把藥殼放入手心内。
效果:筆杆成左前方45度最佳傾斜,筆尖筆迹清晰可見,不用扭頭歪身,可保持正确坐姿。
就這麼兩借、一套、一插、一轉、一調、一放,一招牢牢搞定,把正确執筆姿勢拿捏得死死的,不會再出現不良動作了,坐姿也能變端正了。
這種情況下的執筆,筆杆自然呈向左前方45度傾斜狀,五指協調使筆杆上下收放自如,左右控筆及腕動輕松,指控、指動及腕動自然舒适。
剛開始可能會感到不舒服,那就執好筆,肘關節支桌面不動,擡起胳膊和肘手,讓筆在空中做上下、左右來回運動、順時針畫圓、塑時針畫圓的動作。每天寫字前,先做做這樣的動作三兩分鐘,三七二十一天,練習一段時間執筆就習慣了。
二、筆畫規範書寫特點、形态及生理控運筆關系探究
筆畫的形态形成實際上與手部指控、指動、腕動的生理運動規律密切相關,甚至是因為生理運動才産生了各種筆畫不同形态的形成。所以,追求筆畫的規範書寫,就一定要講究執筆方法的正确。在此情況下分析研究筆畫的形态與書寫用筆方法,可使書寫更科學合理、順手流暢、自然舒服。
1.點畫規範書寫特點、形态及生理控運筆關系
點畫,是筆畫中形态最為簡單易寫的筆畫,但找尋其用筆方法還要追溯到更加簡單易寫的頓号寫法。
由于硬筆執筆書寫時手部握成了空心拳狀,因此指控和指動範圍有限,一般書寫字的大小在0.8-1.0cm見方,超過1cm寫起來就顯得費勁了。頓号位于字的右下角,也屬于硬筆書寫時執筆手指收縮的下極限位置,在拇指端與食指端相向共同收縮力的作用下,便産生了向右下方傾斜而且用力由輕到重的結果,且長度很短,隻需指控指收腕不動即可完成,大有點到即停即收筆的書寫效果,所以在标點符号中将其命名為“頓号”。
頓号用運筆特點:指控、指動、腕不動,用力由輕到重,運程極短,點到為止。
頓号形态:向右下方傾斜、極短、前細後粗。
其實,在頓号書寫過程中,向右下方幾近45度的傾斜過程中,走的是一種斜直線運動,其内直如同用刀斜着切割下去的樣子。這一斜切效應成為頓号的真實用筆寫照,而且在漢字筆畫書寫中會經常用到的斜切就是從這裡來的。可以說,提到頓号,就依味着斜切;提到斜切就依味着頓号。因此,在其它筆畫書寫時有人說“斜切”,有人說“頓”、“頓法”或“頓筆”。還有不少人在争論學生日常書寫要不要頓筆的問題呢。
(1)右點。右點,以向右下方傾斜而得名,在許多字中經常以單點或多點組合式出現。
其實,把寫頓号的方式方法拿來,或者說把頓号寫到字的上邊,就成了右點。
不過,若點位于字的上方時,起筆位于指控指動的上極限位置,此時靠拇指向右下用力壓、食指也向右下用力壓的共同協作。但拇指短粗有力,食指相對力薄,且受到其它幾指聯動影響,向右下施力受阻。于是,便産生了拇指用力大于食指用力,但食指同時又受到了其它指相連運筆受阻的影響,便産生了右下方傾斜,且前輕後重、内直外弧的筆畫形态。實際上不同的字中的右點畫傾斜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有向右下方30度、45度、60度傾斜幾種情況。
右點用運筆特點:指控、指動、腕不動,用力由輕到重,運程極短,點到為止。
右點畫形态:向右下方30-60度傾斜、極短、前細後粗、内直外弧。
(2)長點。長點,就是把右點寫長了的點,類似于反捺。
長點較點畫要長,其向右下方傾斜的角度為30度或45度。
長點用運筆特點:指控、指動、腕不動,用力由輕到重,運程較右點畫要長。
右點畫形态:向右下方30度或60度傾斜、較長、前細後粗、内直外弧。
(3)左點。左點與右點相背。
左點,可視為把右點畫反向書寫。
但是,由于要向左下方傾斜時以食指與它指聯動用力向左下運筆,此時大拇指則起到了捏住筆杆使筆杆穩定運行的作用,盡管運程很短,但整個手部似乎有一種輕微翻轉的效果。因此,左點畫形成了前細後粗、微向外彎變的弧狀效果。其傾斜的角度,一般為左下方60度或75度。
左點用運筆特點:指控、指動、腕不動,用力由輕到重,運程短,點到為止。
右點畫形态:向右下方60度或75度傾斜、短、前細後粗、微向外弧。
(其他筆畫寫法特征,且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