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高中興起于90年代,在2015年左右達到高峰時期。以加班加點和大題量訓練為特征的縣域高中,在高考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新高考改革以後,整個教育面臨着轉型,縣域高中也到了問題積累的爆發點,時間開發到了極緻,教師産生懈怠情緒,學生較為疲憊,教師專業能力退化,教學效率有降低的趨勢。總體而言,縣域高中粗放式發展方式缺少長遠持久的動力,教育的功利性導緻片面化發展。随着時代進步和國家教育改革,縣域高中教育也到了轉型期。
一、體制性問題
(一)教師聘任流于形式
1.存在問題
學校年度聘任陷入流程化,沒有按照規定執行。多數學校存在着高級職稱高聘,但工作崗位、工作量、工作效益與之不相符的情況。不存在低職稱高聘情況。教師聘任制度不能有效落實,無法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容易導緻相互攀比、拈輕怕重的傾向。
2.落實縣管校聘,加強教師流動
嚴格執行縣管校聘,加強異校教師流動。學校在學期初,拟定崗位設置、任職條件和工作目标。崗位設置嚴格按照國家标準,不允許出現超編超崗的情況。教師根據自己情況填報工作崗位意向,每人填寫2-3個意向。學校根據申報人員績效考核情況和其它情況,決定聘任人員。在學校失聘的教師,有教體局統一安排全市範圍的聘任。仍不能獲得工作崗位的,最後集中統一安排。
規範聘任制度,促進教師合理流動,一則有利于學校進行管理,保證各項工作目标的實現;二則有利于教師珍惜工作崗位,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小初高一體化發展
1.存在問題
小學、初中、高中分割現象較為嚴重,三個階段在教學理念、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學生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導緻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需要拿出半年以上的時間進行糾正和調整,兩個銜接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2.實行小初高一體化發展戰略
建立教學聯合體或者教育集團,以高中學校為中心,層次匹配初中和小學,建立1-3-9的發展架構,即一所高中關聯三所初中,一所初中關系三所小學。由高中學校進行統一規劃小學到高中的階段發展目标和思路,小學以習慣培養為主,初中以學習興趣和方法為主,高中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變三年為十二年高考,促進小初高一體化發展。
成立教學研究聯動機制,結合各階段學生特點,實現高中與初中、初中與小學教研聯動和校園互訪。在課堂教學、學生管理、考試訓練方面既兼顧到上階段的需求,又要兼顧到年齡段學生特點。利用假期和雙休日,強化不同學校學生的學習訪問和學習體驗,促進他們了解和熟悉上階段的學習特點和要求,提前做好準備。
(三)行政管理與教科研
1.存在問題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職能部門設置不盡合理,教育研究力量不足,行政管理部門較多。另外,行政管理以材料上報為主要工作方式,缺少一線工作法和實地考察和指導,容易導緻形式主義、經驗主義,給學校和教師增加非教學工作任務,造成教育負擔過重問題。
2.實行部門精簡提效,強化教研功能
除了重要部門,其他部門實行精簡和合并,實現部分權力分解和下放,加強教育研究部門的力量,改變工作方式和作風。
教育研究在全市和學校中占據重要位置,但是,教研工作碎片化傾向較為突出,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教研活動碎片化傾向較為突出。除了課堂教研活動較多,對學情研究、學程研究、高考研究明顯,無法實現一校一策、一校一案。教研時間不充分,教研成果無法有效落實。
重新架構教育科研機構,成立教育科學專門機構,實現科研、教研、師訓一體化,科研負責研究和創新,教研負責實踐和完善,師訓負責推廣和落實。
實行專職教研人員聘任制。成立各學科教研委員會,由委員會選出各學科教研負責人,由教研室進行統一聘任。負責人實行目标管理,對于完不成目标任務的教研負責人進行及時調整。制定教研員工作制度,堅持一線工作法,深入辦公室和教室,綜合運用調研、研讨、示範等形式開展工作,提升各學校教學水平。
高中學校對教科研工作重視程度較低,教研領導和工作人員配置不足,教研與教學呈現兩層皮狀态。高中學校需要把教科研放在首要位置,教科研工作人員頂格配置。理順科研、教研與教育教學的關系,學校教科研與教體局教科研的一緻性。加強學校教學科研與級部教學契合度,實現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職責明确、團結協作的運行機制。
二、學校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特色發展不明顯
1.存在問題
高中學校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特色發展、特長發展。高中學校在教學理念、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學生管理、時間安排上大同小異,沒有學校鮮明的特色。同質化現象使學校失去創新活力,容易導緻學校之間的惡性循環和不良競争,由全面競争落入單純的生源競争。
2.加強高中特色化發展
根據學校教學特點,确定各自發展路徑,打造學校特色。在尖子生培養有優勢的學校,優先配置學科特長生,以強基課程和競賽課程建設為重點,建立高尖端學生培養基地。在全員育人學校,以分層教學、走班教學為主要形式,以選擇性課程為主要目标,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另外,整合教學力量,建立以多元化高考為目标的特色學校。
改革招生政策,合理分配生源。以上一年高考結果為标準制定下年度招生政策。根據錄取情況和高考分數情況,按照一定比例劃分各學校招生人數和類别,使各學校逐漸形成自己的發展道路和辦學特色。由高中為選擇的招生,改為以類别和學校為選擇的招生,類别可以設置為特長生、優質生、普通生、藝體生等。學生志願填報為類别 學校,根據各學校高考情況依次進行自主招生或電腦派位。
(二)時間與效率的矛盾
1.存在問題
各高中學校對時間利用已經達到極緻,已經達到或者接近達到影響師生健康的程度。學生大量時間的投入,教師無限的透支,教學和學習效率已經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
2. 加強課題研究,實現快速轉型
縮短學習時間,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已經成為當前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高考改革也不斷引導學習由機械式、記憶型轉向研究式、素養型轉變。加強課題研究,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成為唯一出路。
目前,學校課題研究假大空現象較為突出,課題研究脫離學校實際和發展需求,與教師教學形同陌路,研究成果不能助力教育教學效果提升。全市、全校缺少大課題的方向性引領,導緻整體教育目标不明确。
建立教體局的大課題、教研室、學校子課題、學校職能部門、學科組小課題的大三級課題研究研究體系,建立學校主課題、學科小課題、教師小課題小三級課題研究體系,立足于學校教育教學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在課題研究中,堅持研而有用、研而實用、研而能用的研究思路,提高課題研究對教育的促進作用。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實際情況來看,學校缺少科研激勵機制。多年以來,以教學成績為主的評價占據絕對地位,教科研評價處于嚴重弱化地步。
重新修改評先選優、職稱評審等相關制度,把科研成果納入其中,并提高權重。單獨設置教科研成果評選活動和獎項,把教科研考核納入對學校、教師的績效考核。
建立學術成果鑒定和推廣機制。成立學術成果鑒定專門機構,對科研成果進行鑒定和評價。成立教科研成果交流和推廣平台,建立學校、部門、學科、教師層級推廣機制,确保學術成果落地生根。
(三) 缺少對外的長期合作
1.存在問題
學校外出學習、交流、培訓較多,但是缺少與外地高中學校、教研機構、大學長期合作,尤其是跟發達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這導緻經驗借鑒表面化,無法形成自己的發展道路。
2.建立長期合作
與省級科研機構和著名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借助優勢研究資源,在教育理論研究上取得突破,增強教育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和個性化。加強與高中名校的合作,在教科研、課堂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交流和合作,相互學習,共同研究,不斷提高。
三、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名師效應較低
1.存在問題
省級名師占比較低,缺少名師培養機制和成長平台。教師對自我目标設定較低,以教學和分數為重,忽視教學研究和成果。
名師評選以榮譽稱号和教學成績為主,以管理人員和領導幹部為主,學術成果和一線教師比重較低。名師沒有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缺少對範圍内教師引領作用,頭銜終于實效。
2.加強名師培養,發揮引領作用
建立學校名師培養機制,搭建名師成長的平台,設立轉向資金,幫助準名師進行專業提升、課題研究和成果凝練,創造準名師對外交流與展示。
修改和完善名師評選制度,提高課題研究、教學成果的比重,重視學術成果的示範性,提高名師的含金量。建立名師工作室,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發揮名師的輻射和示範作用。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緩慢
1.存在問題
近幾年,受諸多因素影響,高中教師專業化發展較為緩慢。多數教師處于一定水平下的循環式經驗主義的教學,對教材和相關社會知識較為娴熟,對教學研究和課程建設相對不足。
2.加強教師全員培訓
立足于存在的問題和教師個人發展需求,加大對教師的全員式培訓。把教學常規、集體備課、各類各級教學比賽與教師培訓結合起來,借助高端教師培訓資源,實現在工作中培訓,在培訓中提升。
四、學生發展
(一)尖子生培養機制不健全
1.存在問題
尖子生培養學科特殊禀賦和綜合成績優秀學生的培養,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缺少培訓資源,包括師資和課程資源,二是學科特長生和高考時間點上的沖突。
2.利用好校内外資源
借用外部資源,培養校内師資。從學科骨幹教師當中選取1-2名優秀教師進行培養,使他們逐漸成為競賽和強基教練。在借鑒優秀培訓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建設與基礎課程想配套的競賽和強基課程。
轉變觀念,為沖擊名校的綜合優秀學生制定獨立的培養方案,在高質量完成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引導這部分學生學習綜合課程和研究課程,全面提升這部分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中三年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很難放棄八九個月的時間來準備競賽。這需要競賽規劃适當提前,在初中完成競賽選才和學習基礎課程,在高一進行競賽初選,高二參加全國競賽決賽。在全國決賽以後,還有充分時間進行高考備考。
(二)學生全面發展
1.存在問題
目前,高中學校再育人方面普遍存在片面性和不均衡性。重視學生學業發展,對德體美勞方面重視程度不夠;重視學習分數,對能力和素養重視程度不夠;重視高考學科的學習,對學考學科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全面發展不僅關系高中學習質量,還關系學生未來發展。
2.堅持“三全”教育
堅持全面發展。為了培養适應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學校應該轉變教育思路,從重視成績向注重全面發展轉變,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體和心理協調發展,知識、能力、價值觀同步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堅持全員發展。為每一個學生鋪設适合的跑道,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普通班實行分層教學,增強課程和試題的選擇性。實行藝體生特長發展,鼓勵學困生參加春季高考,實現人人上本科的目标。
堅持全程發展。關注學生在學校、家庭的全時段,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調動校内和校外各類教育資源,實現課堂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家庭育人、社會育人等綜合效能。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熱愛家庭、熱愛社會的陽光青年。
五、新高考應對問題
(一)課堂教學模式陳舊
1.存在問題
新課标、新教材推行以後,以灌輸式和記憶型為特征的傳統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不适應新高考,不僅壓抑了課堂教學,也不利于學科素養的培養。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囿于習慣,思維僵化;二是課堂模式粗淺,缺乏深度;三是課堂活動單一,氣氛沉悶;四是課堂注重知識,忽視素養。
2.推行“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模式
積極探索 “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
學校需要成立課堂研究小組,從課堂背景、理論依據、課堂特點、建設原則、建設流程、學科模式、評價指标等方面,全面進行課堂研究。課堂研究既要将各學科優秀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彙總和研究,又要吸收、借鑒國内國外優秀課堂教學成果,打造出具有包容性和生長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加強課堂建設指導,學科主任、教學顧問以聽評課形式進行學術指導,指導學科組進行新授課、講評課、複習課、實驗課、實踐課等課型建模,對教學設計、教學環節等進行改進和改善。
開展課堂類比賽,加強課堂标準引導。每學期組織各類課堂大賽,邀請課堂專家進行評價。評價結束後,由專家評委進行針對性培訓。通過課堂類比賽,逐漸建立課堂評價體系和标準,調動教師對課堂研究和改進的積極性。
(二)科學、規範組織考練
1.存在問題
新高考帶來了試題形式的極大變化,而學校缺少專門的命題和考試的研究和培訓。當前,學校存在考試密度較大,試題質量不高,考試批改不細緻,考後分析不全面,講評缺少針對性,考後糾錯不徹底等問題。
2.專家引路,以考定教
聘請省市級命題專家,進行考練專業培訓,提升教師命題、組織、批改、分析、講評、糾錯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考練效果。
加強新高考研究,明确新高考命題思路變化,考試方向性轉變。在研究基礎上,實現“以考定教、以考定學”,以新高考來引導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評價制度不适應新形勢
1.存在問題
新高考實行“6選3”以後,傳統的平行班和同質班被打破,多數班級在學生數量、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科目上存在較大差别,原先指标評價法已經很難适應新形勢的評價。另外,教學成績評價基本決定績效考核結果,忽略其他方面的評價。
2.研究增量評價法,健全考核制度
參照高考等級賦分辦法,實行增量評價法。比較最近兩次考試成績,從優秀率、增長率等幾個方面進行賦分,盡最大限度體現教師工作成效,實現客觀公正評價。
健全績效考核評價,對教師實行過程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全面評價教師的德能勤績,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六、經費投入
(一)重視學校軟件建設
1.存在問題
硬件建設投入較大,軟件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在精神文化、制度建設、運行機制、教師素質、教育教學技術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
2.加大軟件建設的投入
在硬件建設滿足教學、師生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加大軟件建設投入,提高學校的核心競争力。在軟件建設當中,有兩個方面至關重要,一是學校校風、教風和學風,二是學校教育理念。
(二)提高教師待遇
1.存在問題
績效工資類多是采用平均主義方式發放,加班費等時間類待遇過低,教師待遇差距較小,無法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2.不斷提高教師待遇
定額、定量保證教育待遇經費支出,加班費等時間類待遇保持穩定與及時發放,獎勵類經費支出保證不斷提高并适當拉開差距。
(三)實現教育技術升級換代
1.存在問題
現代技術平台較為零散,缺少統一的平台進行整合和分析。學校思想認識不到位,傳統教育與現代技術還處于融合期,還沒有發揮重要作用。
2.提升大數據運用水平
提高學校管理機制的架構能力。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管理的特點。學校不可能丢掉自己已經熟悉的管理模式,去直接搬用其它學校的。很多技術公司也開發了很多管理平台,但是,在學校的實際運用中,都需要根據學校的管理特點進行修改和調整。無論哪種,都需要管理者理順自己的管理機制,形成成熟的科學的管理架構,才能借助現代技術實現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的管理。
提高大數據分析能力。學校現代化管理會産生很多數據,技術平台對一些數據能夠進行模式化分析,但是很多數據需要管理者根據學校實際、學生情況進行分析,獲得更為真實的結果。另外,大量數據還存在真數據和假數據的情況,同一數據還存在不同原因的情況,這都要求管理者必須具備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
依托數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如何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最關鍵的。管理平台或許可以提供一些解決辦法,但是,更多的需要管理者進行思考和研究,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或許依靠經驗可以完成,但是,最好的是進行方式方法的創新。管理上的創新會産生極大的效益,也就是管理者時間和精力投入減少,管理效果會有極大提升。
【歡迎關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