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07:07:08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1)

  2月5日晚,2023年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省主場活動在海鹽熱鬧開演。

  這是新年的聲音。熱熱鬧鬧、喜氣洋洋,鼓樂齊奏。

  人群聚攏而來看一場“大戲”,璀璨燈火照亮同一片天空,所有人有一緻的笑點,和無限趨同的期盼。

  2月5日,元宵節,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升起。在海鹽縣沈蕩鎮永慶村文化禮堂,一場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廣電集團共同主辦的“我們的村晚”正在熱鬧上演。

  如果說,貼福字、挂春聯、看春晚,是很多人過年的“标配”,那麼在浙江,線上看“村晚”、線下參與“村晚”,已成為深入百姓的“新年俗”。2015年開始,浙江每年春節期間在全省舉辦文藝演出——“我們的村晚”,農民演給農民看。在這個包羅萬象的舞台上,南鄉北鎮,百花齊放。

  “我們的村晚”由此成為一種文化符号。值得追問:“追劇”8年,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村晚”?

  

  這是一場雅俗共賞的“雜劇”。

  與“高大上”的大型跨年晚會不同,“村晚”是一場辦在村民家門口的聯歡活動。沒有絢麗的舞台,沒有專業的演員,卻有誰也無法比拟的綠水青山搭台,流水人家為幕。

  演的是鄉親、說的是鄉音、唱的是鄉愁、舞的是鄉情。

  很多人并不知道,追本溯源,“村晚”的曆史其實比央視春晚還早兩年。1981年的小年夜,麗水市慶元縣舉水鄉中心小學臨時搭建的舞台上,“月山伢兒”吳美妫用怯生生卻清亮的嗓音,拉開了月山春晚的序幕。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2)

  當年“月山春晚”的原生态模樣。(資料圖)

  如今在浙江,這項發轫于麗水的“村晚”,已從一枝獨秀變成遍地開花。2020年春節前後,浙江共舉辦11364場“我們的村晚”,基本實現“村村辦村晚”。2022年,在年初疫情影響下,浙江首次以“雲上村晚”形式舉行村晚,全網總曝光量破1億。

  “村晚”離不開農村,農村離不開農民,農民離不開熱愛的土地。農民演,農民看,是浙江秉持的原則。海邊漁民、山區果農、務農村嫂、鄉村緻富帶頭人……全省各地的農民群衆登上村晚舞台,帶着自編自導自演的模仿秀、戲劇小品、雜技等,帶來一場充滿鄉土氣息的文化大餐。

  “這次表演的節目是《張燈結彩》,裡面融入了很多海鹽的非遺元素,像滾燈、塘工号子等等,這些是我們的拿手戲。”54歲的楊海明是農村文化禮堂組建的滾燈隊隊員之一,每逢有演出,他都一呼必應。

  年年有新意的“村晚”,不僅是一種村民的自娛自樂,而是以此為紐帶,将鄉村的昨天和今天、鄉風和民俗,思想和文化統統連在一起。有它們在,鮮活的鄉村就在。

  

  這不是一場“獨角戲”。

  這方唱罷,那方登場。春節期間,全省都在熱鬧上演“村晚”。在金華,婺劇團才下春晚,又上“村晚”;在紹興梅渚古村,距今600多年的新昌調腔精彩開演;在嘉興嘉善縣惠民街道,舞蹈《千年窯火鑄金磚》展現了千古不朽的古窯匠心……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3)

  2022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資料圖)

  多姿多彩的“村晚”,是世界看見浙江的一扇窗:悠遠親切的鄉音鄉情在這裡,匠心獨運的非遺技藝在這裡,傳承千年的文化傳統在這裡,創新開放的浙江也在這裡。

  這并非昙花一現。雖然“村晚”隻上演一天,但承載着它的農村文化禮堂卻是大門常開、活動常态、内容常新、隊伍常駐、村民常來。

  十八大以來,浙江高度重視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建設,面對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精神富有的“兩個短闆”,在全國首創農村文化禮堂,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富有時代特征的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建設新路徑。從2013年到2022年,浙江已建成20511家農村文化禮堂,其中嘉興現有農村文化禮堂791家,是全省率先實現農村文化禮堂行政村全覆蓋的地級市。

  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不在于大小,不在于形貌,而在于其是否在意了百姓的心意、百姓的活動、百姓的感受。

  設“放學來吧”等載體,打造少年兒童的“學習樂園”;運用市場化運作等方式打造“創業平台”,吸引青年人返鄉創業;推進适老化改造,提供特色老年服務,建設“享老空間”……在建設農村文化禮堂過程中,浙江始終堅持精準對接農民群衆需求,不斷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找到基層宣傳文化陣地建設的發展秘訣。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4)

  2012年,上田村多方籌措資金打造文化禮堂。(資料圖)

  曾經,在中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慢慢沉寂,而近年來,失語的鄉村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兩萬多家的農村文化禮堂,猶如群星璀璨點亮鄉村之夜,這背後正是浙江多年來持之以恒地對鄉村文化進行塑形和鑄魂。

  2003年,浙江實施“八八戰略”,其中一項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人文優勢,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加快建設文化大省”。20年來,浙江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唱出了一曲曲餘音繞梁的文化之歌。

  從浙江标識到全國推廣。浙江形成了“我們的村晚”“我們的村歌”“我們的村運會”“我們的村禮”等品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寫入“支持文化禮堂建設”,向全國推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廣浙江經驗,提出支持開展村歌、“村晚”、農民運動會等活動。

  一場場“村晚”、一個個農村文化禮堂,真實地走進了百姓的日常,回歸到人們對文化最迫切的需要裡。它們裹挾着不可替代的精神需求,在時間與生活沉澱下來,演變成為浙江百姓文化追尋和心理慰藉的重要載體。

  

  這不是一場“默劇”。

  台上在鬧台下在笑,這是一場晚會最美好的樣子,而此起彼伏、久久不息的村民掌聲是最權威的評判。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5)

  2020年慶元縣月山村、蓮都區雅裡村的鄉村農活秀《昨天·今天·明天》。

  常言道,衣食足而文化興。2022年,嘉興農民收入連續19年位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0以内,城鄉差距繼續保持全省最小。再說全省,2022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1.90,比上年再次縮小0.04。從十年前的2.37,到如今1.90,連續呈現縮小态勢。

  在鄉村這個波瀾壯闊的舞台上,統籌城鄉發展注定是一出重頭戲。這些年來,浙江GDP實現了超7萬億的躍遷,穩居全國第四,與此同時把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作為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主攻方向,推動浙江成為全國城鄉區域發展最為均衡的省份之一。

  千萬農民的生産生活與城裡人漸行漸近,對精神文化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有沒有”,更追求“好不好”。

  翻看“村晚”的節目單,舞蹈、獨唱、小品、越劇精彩紛呈,傳統的、現代的各領風騷,老的少的都能找到偏愛的節目,收獲的是年味、鄉土味、文化味。

  藝術是根植于鄉土、又離地一尺的飛翔。守護文脈、傳承已知,更要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比如,嘉興市海鹽縣積極探索多元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新途徑,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聯動、市場參與”的農村文化禮堂多元參與合作新模式,為實現城鄉精神共富開展有效探索。

  浙江杭州海甯錢塘潮(為什麼我們還愛看浙江的)(6)

  2020年全省農村文化禮堂“我們的村晚”上的村歌串燒。(資料圖)

  鄉村文化的振興,不止火在人氣,更注入了新的血液、長出了新的内裡。它立足于鄉土本原、又勇于創新的表達,讓中國乃至世界看到了廣大村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物質的富足之上,更有精神的富有,就像永慶村這一夜滿村的歡聲笑語,就是共同富裕最好的例證。

  此刻,年節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号,年味漸漸淡出,而可愛可親的鄉親們,又将行進在全新的一年裡,裝滿精神“年貨”,期待更好的明天,更好的年。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