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經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15個世紀,為我們創造出輝煌的青銅藝術與文明,也為全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青銅時代”這個詞是舶來品,是一個姓湯普森的丹麥人(1788-1865)最先使用,形容“以紅銅或青銅制成武器和切割器”的時代。)
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因其藝術、史料研究等方面的巨大價值,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近百年來中外收藏者狂熱追逐的對象。
商晚期安陽的青銅饕餮紋瓿在2017年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的成交價為2712500美元,折合人民币187695173元
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冶鑄業和青銅藝術的巅峰時期,這一時期貴族祭祀用的禮器和戰争中的兵器都是青銅鑄造,可見青銅器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
青銅器種類繁多,其中大的類别可分為兵器、食器、酒器、樂器、水器和雜器(比如銅鏡等就歸在這一類)。看到這裡,很多人會問,這算是“遇到青銅”了,可“我為什麼不是王者”?
當你走進博物館欣賞精美的青銅器時,會遇到很多生僻字,有些就連平時“認字念半邊”的口訣也失效了,怎麼就忽然覺得,所有不認識的字都彙集到眼前了呢?
來,讓我們一起讀:鬲、甗、簋、盨、簠、觚、觯、斝、卣、彜、罍......
我們今天隻說說跟吃相關的食器和酒器。
食器煮肉和盛肉器——鼎
“鼎”字不是生僻字,畢竟一言九鼎、鐘鳴鼎食、鼎力相助這些詞語還會經常用到的。但鑒于鼎在青銅器家族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這裡還是要說一下的。
目前已知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重832.84千克)
煮粥和盛粥器——鬲(li,讀四聲)
商獸面紋分檔圓肩青銅鬲
蒸飯器——甗(yan,讀三聲)
甗是一種複合型的蒸飯工具,分為上下兩部分(有的可以完全分離,有的連體),上面的部分叫甑(zeng,讀四聲),用來盛米,下面的部分叫鬲,用來煮水,中間的篦有孔,可以通蒸汽于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銅甗
這就是古代的蒸鍋,跟我們現在食用的蒸鍋是一個道理。那麼早就出現的蒸鍋(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制的甗,距今7000多年),為中國人喜歡蒸煮食物的飲食習慣奠定了基礎。
盛飯器——簋(gui,讀三聲)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資深吃貨們看到“簋”字,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小吃和小龍蝦,畢竟北京簋街是出名的宵夜美食街。
這是什麼鬼?這還真是一個簋,還是所有簋中名氣最大的一個——西周早期的利青銅簋,也叫武王征商簋
祭祀時,簋與鼎組合,表明貴族的地位,天子享九鼎八簋。
盛飯器——盨(xu,讀三聲)
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
西周晚期“師克”青銅盨
盨跟簋長得有點像,功能也差不多,但盨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消失得又比較早。它出現于西周中後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經基本消失。
盛飯器——簠(fu,讀三聲)
祭祀和宴飨時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與簋的功能差不多,但簠為方形,簋為圓形。
西周青銅簠
酒器中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會釀酒了,甲骨文中就有“酒”這個字。
甲骨文中的“酒”字
商人好酒,并因此亡國,西周時期的天子就曾告誡臣子們勿醉酒誤事。青銅器中酒器的種類繁多,也凸顯了酒在中國飲食中的地位。
飲酒器——觚(gu,讀一聲)
觚是一種喇叭形容器,有點類似現在的花瓶。
商代青銅觚
酒杯——觯(zhi,讀四聲)
與現代的酒杯不同,觯有圓體的,也有扁體的,有的還有蓋子。
西周回紋青銅觯
盛酒器——斝(jia,讀三聲)
斝可以在一些儀式中盛酒,也可以溫酒,沒有蓋子。
商代獸面紋青銅斝
盛酒器——卣(you,讀三聲)
祭祀中專門盛放鬯(chang,讀四聲)酒的禮器,鬯酒是一種用香草釀造出的酒。
饕餮紋青銅卣
盛酒器——方彜(yi,讀二聲)
有屋頂形蓋子的方形盛酒器。方彜是一種很有特點的盛酒器,我們能從它的蓋子上窺見到商周時期屋頂的樣子。
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偶方彜
盛酒器——觥(gong,讀一聲)
觥是一種盛酒器,有蓋。
商代青銅觥
我們更加熟悉這個字,要多虧北宋的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提到:“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觥”是盛酒的,而“籌”是行酒令的籌碼,觥籌交錯,可見當時飲酒的場面是多麼熱烈。
盛酒器——罍(lei,讀二聲)
罍是一種大型的盛酒器,這個字很神奇,它的下半部分“缶”(fou,讀三聲),也是一種盛酒器。
大名鼎鼎的國寶“皿方罍”
“缶”字走進我們的視線還多虧大導演張藝謀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表演。
擊缶而歌 擊缶而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