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讀完的第10本書:《山上的魚》
作者:王祥夫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我打小時候起就愛看書,小時候條件不好,有什麼看什麼。跟别人借的作文書、媽媽幼兒園裡的教材、學校發的語文報數學報、别人家過期的日曆……統統來者不拒。近些年書的來源廣了,條件也比從前好了,選書時不免有些眼花缭亂。選回來的書,經常有看着看着看不下去半途而廢的。
所以今年年初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每完整地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讀書筆記,不拘字數多少,哪怕文筆不行,隻單純記錄看書時的摘錄也是好的,也算是有所記錄、有一點自我進步。書看不下去的原因很多:有的書看了才知道自己目前還到不了那個層面,無法領會其中的深意;有的書寫得頗不如意,看得索然無味;有的書又太過偏技術和專業性,不适合看;有的是因為看書時的心不夠沉靜……
我看書沒有什麼目的性,就是喜歡看,覺得看書開心、舒心。作家高軍在《無聊才讀書》一文裡寫道:“不在讀書上附加什麼意義,就是讀書的所有意義。書店裡寫發财術的書全是窮鬼寫的。讀書就是一種愛好,像抽煙喝酒叉麻将。愛好有什麼辦法呢?隻好願賭服輸,隻求不要滿盤皆輸就好了。”深以為然。
雖說看書不談意義,不帶目的,但是看書總是會有所收獲的。須知天底下的書是讀不完的,天底下的知識也是學不完的。近日看王祥夫先生的這本《山上的魚》,就很是增長了一番知識。
一直知道饕餮是指貪食的人,現在也把會吃、懂吃、愛吃的人叫做“老饕”。看了書才知道原來饕餮二字分開講,饕是貪财,餮才是貪吃。不免思索:是不是形容美食家其實不應該叫“老饕”,得叫“老餮”呢?不過“老餮”讀着像“老鐵”,感覺怪怪的。
中國的絲綢世界聞名,很多地方都會養蠶缫絲。小時候,老家有很多人家養蠶掙錢,所以會種成片成片的桑樹田,小孩子們會在桑樹田裡找桑葚吃,雨後還可以在桑樹田裡找地皮菜。也曾經幫忙采過桑葉、喂過蠶、摘過蠶繭,私以為對蠶還算了解,卻看書裡寫道:蠶這種東西餓了原來什麼都肯吃,蒲公英的葉子,或菠菜的葉子,而在沒有桑葉的情況下最好的當屬榆樹的葉子,吃後也會漸漸長大,當然喂蠶最好還是桑葉。原來蠶也是吃桑葉以外的其他東西的!下次孩子們再有養蠶的活動,我們就不必苦苦在城市裡尋找桑葉了,可以試試喂它們吃其他東西。
愛看國畫,卻通常不解其意。看了書中描述方解迷惑一二:
中國畫的蝴蝶和貓,如果畫在一起,不用問,是畫給老人家的,可以題“耄耋圖”;如果畫一隻喜鵲,再畫一支梅花,可以題“喜上梅梢”;畫一隻老來紅和大石頭,可以題“與石同壽”;把蜻蜓畫在上方,叫“清高圖”;一幅畫既畫了鷹又畫了熊,這就暗指“英雄”;一隻猴子伏在一頭大象的身上,這便是“封侯拜相”的美意;畫兩個柿子再加上一個花瓶,花瓶下再畫兩隻鹌鹑,那自然是“世世平安”。
尚有其他種種,不一一贅述。
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同一本書每個人的閱讀體會都會不同,推薦各位找來王祥夫先生的這本《山上的魚》,細細體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