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傳統節日的總結和感悟

傳統節日的總結和感悟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1 13:15:02

  中國的節日,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節日,一類是新節日。每年,中秋節和國慶節距離都很近,有的年份裡,甚至重合為同一天。所以,往往連稱“雙節”。這兩個節日,正是傳統節日和新節日的典型代表。

  傳統節日的總結和感悟(說說傳統節日和新節日)(1)

  中國的傳統節日,可以說全部是節氣的簡易标記。春節記立春,元宵節記雨水,二月二記驚蟄,三月三記清明,端午節記夏至,六月六記大暑,七月七記白露,中秋節記秋分,十月初一記立冬,臘月初八記小寒,臘月二十三小年,則是大寒的标志。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中國的節日,産生于農業社會,與農業生産密切相關,重大節日的慶祝,在其本質上,是一個農業生産階段的開始或結束。

  一年節日中,有四個被稱作“佳節”,即新春佳節、元宵佳節、端午佳節、中秋佳節,“佳”的含義,不是最好,而是最重要。其中,春節和元宵,是播種的節日,端午和中秋,是收獲的節日。端午龍舟競渡,以粽子投江,通常說法是紀念屈原,其實是早稻收獲,向河神獻祭。龍舟競渡,再現河神之身。門上插柳枝艾草,據筆者考證,是後羿射日的遺存,意為抗旱保豐收。端午,是南方長江中下遊地區的豐收節,中秋,則承載着北方人民對豐收的祈願和欣喜。

  端午的标志意象是太陽。端午,又稱端陽,意即正午時分太陽正在天頂。中秋則獻出一年最美的月亮。中國自古以來,即有中秋祭月的習俗。筆者老家山西,祭品香燭月餅之外,很重要的是瓜果梨桃,秋天剛剛收獲的鮮食。

  中國人把歡度節日,叫“過節”,節雖好,終要過。中秋也一樣。兩宋第一詞家辛棄疾,正有一首“過中秋”的天才詞作。全文為:中秋飲酒将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裡長鲸,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鈎?辛棄疾在此顯出了天才的科學思辯能力,不僅用排除法,否定了月亮落于海底,月中有玉殿瓊樓、嫦娥、玉兔、蟾蜍的傳說,而且推測出“别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送月,不是送到海底,而是送到另一世界,這邊落、那邊升。雖然肯定不知道萬有引力,但辛棄疾發出“飛鏡無根誰系”的天問,對李白“瑤台鏡”“白玉盤”,蘇東坡“天上宮阙”“瓊樓玉宇”産生質疑。從民間到廟堂,中國的中秋之月,既是對月懷人、素娥輕舞,天上不勝寒,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給整個地球帶來夜之光明的天體,日升月恒,美好的生活從古流到今。

  新節日,則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确立的。傳統節日,其核心指向在于糧食生産,是物質生活層面。新節日,更重政治内涵,發揮着國家治理和人文社會功能。所記錄的,不是自然的節氣,而是重大事件發生的節點。國慶節自不必言,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此,10月1日,成了全體中國人普天同慶的日子。大家慶祝的,是一個新政權的誕生,更慶祝自1840年以來,内憂外患的苦難一去不複返。這是中國夢的初步實現,是走向偉大複興的第一天。每年國慶,上海街頭樹木、電杆上,一面面挺括整齊的國旗,和高樓大廈、梧桐苗木相映生輝,透出喜慶和莊嚴。如今,已是第69個國慶節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共和國越來越年輕,越來越美麗。(李曉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