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1 08:58:47

  又到了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其實這一天的真實名稱應該是“祭竈”(也稱“辭竈”),是祭祀竈神的正日子。

  說是“正日子”也不盡全面,北方多在這一天,南方以臘月二十四“祭竈”的居多。

  據記載,祭竈風俗周朝就有,是官方規定的祭典,有固定儀式,時間沒有明确要求。

  大抵唐代以前,以農曆臘月初八或每月晦日(初一)為竈神上天之日,通常都在這一天祭祀竈神;也有在七夕祭祀竈神的。

  似乎在唐代以前,竈神還是“不定時工作制”,一年到頭上班次數不少,比較辛勞。

  到了北宋,開封人多在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祭竈,民謠說:“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西天。”“二十三,糖瓜粘。”

  據不可靠消息,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善惡的神,每年臘月二十三這天,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為了避免他打自己家小報告,家家都要設祭餞行,謂之“辭竈”,其實就是賄賂。

  《太平禦覽》引《淮南萬畢術》說:“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禮記·祭法》裡注解道:“(竈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可見,至少在漢代,竈神已成為督察人間過錯、能說人壞話的神了。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1)

  年畫

  “賄賂”的祭品一般都是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豬血糕什麼的,甜甜竈神的嘴巴粘住他的牙,“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軟”,竈神回到天上就會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丢一邊。”

  祭竈時,酒也是必需的,目的是把竈神灌醉,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可以少打幾個小報告。

  有些地方的供品還會有清水、白米各一碗,表示竈君與這家人關系一清二白。有的供上幾根甘蔗,甘蔗有節,用作竈君登天的梯子;甘蔗有尾,希望竈君有頭有尾。

  中國人的“大智慧”,對待神仙也一樣好使。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在“竈房”(有些地方叫“竈屋”)裡進行。竈王神龛一般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沒有竈王神龛的人家,直接将神像貼在牆上。有的隻貼竈王爺一人,後來多貼男女兩個,“女神”就是竈王奶奶。

  家裡輩分和年歲最長的人主祭,跪在竈王爺像前,抱一隻公雞(也有讓孩子抱着雞,跪于大人身後的),這不是雞,這是竈王爺上天的坐騎。

  有些地方儀式更為完整,要焚燒一個紙馬作為竈神的坐騎,和一套黑紙袍靴作為上天參禮的“工作服”。甚至還要有黃豆和幹草,那是為竈神坐騎供奉的草料——連車輛都要加滿油。

  相傳竈君不識字,有些人家怕他為難,事先替他準備一份《竈君疏》,隐惡揚善,報喜不報憂——還得給他老人家當好秘書。

  燒完香、磕完頭,把去年貼的竈神畫像連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揭下來燒掉,竈王爺就算上天了。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2)

  竈王爺和竈王奶奶

  然後,再把“請”來的(不能說“買”,不敬)竈王爺、竈王奶奶新畫像貼上,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

  傳說竈神左右随侍着兩神,一個捧着“善罐”、一個捧着“惡罐”,随時将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不少地方也在竈神像下供奉兩隻玉瓶(玻璃瓶子),祈求平安、快樂、幸福。

  在山西境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三祭竈,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竈。

  河南省内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祭竈的都有。這兩天,古人家家都要焚香祭拜竈神。開封常年流傳着這樣的民謠:“臘八祭竈,年節來到;小妮戴花,小兒放炮;老婆兒穿花襖,老頭兒哈哈笑。”

  福州民俗在祭竈的時候,孩子都會唱着一首童謠:“祭竈祭糊塗,竈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侬褙,金褲是侬糊,竈君上天講好話,竈媽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錢賺,保佑侬奶有錢長,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讀書變聰明。”

  在很多地方,祭竈也是分階級和階層的,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的諺語,即“官三民四船家五”。另有一個說法,如果二十三、二十四沒辭,二十五也忘了辭竈,千萬不要到二十六以後再祭竈。

  河南民諺有雲:“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賊祭六,老鼈祭到大後頭。”似乎“特殊行業”才在二十五、二十六祭祀。最後這句話雖然是罵人的,其實也是勸谏的意思——沒有及時祭祀也不要亂祭,時間節點很重要。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3)

  祭品

  說這麼半天,竈神是誰啊?

  小孩兒沒娘、說來話長。

  竈神,也稱竈王、竈君、竈王爺、竈公竈母、東廚司命、竈司爺爺等,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秦漢以前就和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五位神靈一起,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張單的人沒日沒夜地為鄉親服務,那真是“心裡裝的都是群衆,唯獨沒有他自己”。可惜,張單勞累過度,死在了村子邊上的椅子山上。

  椅子山的鄉親們悲痛欲絕,号泣之聲驚動了金雞山上的一隻金雞,金雞看到椅子山的人們如此傷心,便主動提出把張單的英魂送上天堂。

  那一天,正是臘月二十三。

  金雞長鳴一聲,直沖雲霄。人們這才安心,各自回家準備過年。

  過了七天,大年初一這天,張單騎着一隻七彩鳳回來了。

  原來,金雞見到玉皇大帝,把張單的先進事迹和人們對他的景仰做了一個專題報告,玉帝很受感動,當即封張單為“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任“東廚司命主”,司“人間監察神”之職,掌管三界竈火,監察人間善惡。因金雞送竈君有功,玉皇賜它變成七彩鳳。

  《酉陽雜俎·諾臯記》說,竈神張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娶妻卿忌。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落魄之後羞見被他休了妻子,一頭鑽進竈裡死了。玉皇大帝因為他姓張,是本家,可憐他,封他為竈神。也有人說,是為了表彰他知錯能改,封為竈神。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4)

  竈神畫像

  魏晉以後流傳的竈神都有名有姓。隋朝《玉燭寶典》引《竈書》稱:“竈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蘇吉利自小在山村長大,為人憨厚,心腸柔軟,性格平和,待人和善,名字又十分喜慶,人們都很喜歡他。經過十年寒窗,蘇吉利踏入仕途,最初隻是一個偏僻小縣的縣令,但他勤勤懇懇地做人,認認真真地當官,不久之後就把一個小小的縣城打理得井井有條。無論是當縣令還是後來做了刺史,蘇吉利一生清廉,他做過官的地方,人們十分懷念他,家家都向上天祭告,希望蘇吉利在天庭永享富貴。

  這事被呂洞賓知道了,打算為蘇吉利請封一個神位。既然百姓對他依依不舍,那就讓他常居人們家中當竈神好了。這是“竈神蘇吉利”的來曆。

  據《事物原會》稱,黃帝生前做竈,死後為竈神。《淮南子·氾論篇》說,炎帝以火德管理天下,死後以竈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呂氏春秋·孟秋》說,祝融為古帝颛顼的兒子,曾經做過火正官,也就是觀察大火星、以确定每年臘月的天文官,他死後人們祀之為火神。又因為古人與火打交道主要在竈,所以又稱之為“竈神”。

  以火神為竈神,根源于先民最早的自然力崇拜。

  也有另外一個說法,不過很小衆,沒有流行開來。

  《儀禮·特牲饋食禮》說:“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注疏說:“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按照此說,竈神并非火神,而是一位主管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竈。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5)

  竈王奶奶

  以上都是漢民族的竈神形象。

  一些少數民族也有竈神,隻是沒有具體形象。如,藏族有的以鍋台上邊的牆為意象的竈神神龛,若燒奶、茶等,先要向牆上潑灑一些,再讓人吃喝。羌族以火塘竈上的三塊白石或鐵三腳的一隻象征竈神“莫古依稀”;有的則以火塘竈鐵三腳右上方一腳所系的一個小鐵環象征竈神。布朗族則把火塘視為竈神的居所。川西南的納木依人和拍木依人把屋中火塘上立的三塊鍋莊石視為火神之所在,即火神之象征。

  與漢式竈神相比,很多少數民族的竈神就顯得單純多了,保持了遠古自然力崇拜的一些質樸風貌,其神性主要是司家中之火,他們祭竈神禮大都圍繞其司火的神性而展開。如雲南彜族于火把節前在各家火塘竈邊舉行祭竈禮,詠誦祭火詞(略)。納西族吃飯飲茶之前,要先往火塘竈撒點飯菜,滴一點茶水,口念敬詞“蓄!”祈求竈神保佑全家衣食無虞,身健魂安。普米族在祭火神的祭詞中說:“火神啊,讓全族的人都愉快,讓全家的人都平安,讓新竹子接上舊竹子,讓青年人繼承老年人。”川西南的納木依人和拍木依人也認為竈神主宰着家人的溫暖和健康,還能使家庭富裕,能把富裕的魂請到家中來。

  錫伯族的春節,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就開始了,直到新年的正月初二。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這天也叫“小年”,祭祀竈神與漢族類似。正月十六是錫伯族的“抹黑節”,年輕人不論男女,争先恐後相互塗抹黑灰;對長輩和老人則要先問好,然後跪下“抹黑”,以示尊重。

  如果你被錫伯族朋友“抹黑”,那是你的榮幸。

  傳統祭竈要求比較嚴格,有不少忌諱。

  東晉葛洪在他所著的《抱樸子·内篇》裡寫道:“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一百日也。”紀和算,都是指人的壽命。

  清代《敬竈全書·竈上避忌》記載:不得用竈火燒香;不得擊竈;不得将刀、斧置于竈上;不得在竈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竈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竈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竈前;披頭散發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将污髒物送入竈内燃燒,等等。《敬竈全書》稱,竈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臘月二十四祭竈幾點幾分開始(祭竈臘月二十三)(6)

  相傳朱元璋小時候,一天,他母親正在做飯,一隻喜鵲突然闖進來,唱道:“朱家天下萬萬年!朱家天下萬萬年!”朱老太正忙得焦頭爛額,用勺子敲打竈台轟趕喜鵲,邊敲邊說:“什麼萬萬年?我看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錯啦!”

  這時,被朱母敲得鼻青臉腫的竈神現身了。他一邊揉着腦袋一邊說:“朱老太呀,老天爺讓你們朱家天下萬萬年你幹嘛生氣啊?這下可好了,你說要二百七十六年,那就隻有二百七十六年喽。”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他開創的明王朝果然隻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我們都要感謝朱元璋他媽啊,不然至今還在最黑暗的封建統治之下哪。

  年複一年的臘月祭竈,對人們的生活和文化産生了極大影響。相傳,唐代羅隐就寫了一首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竈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唯道文章不值錢。”

  也有人說這是宋代呂蒙正的《祭竈詩》,略有不同:“一碗清湯詩一篇,竈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從詩意詩才看,兩首詩都不是好詩,如果一定為它找一個作者,那肯定不是呂蒙正,倒是跟羅隐的身世接近。羅隐才華橫溢,可惜十試不中,一貧如洗,向竈王爺發發牢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清代蘇庵主人《歸蓮夢》引用過這詩:“小弟原是金陵庠士,隻為斯文一脈衰敝已極,故此棄了書本在外謀生,正所謂‘玉皇若問人間事,唯有文章不值錢’。這兩句實令人感慨不盡。”

  就像今天,多數想在新媒體寫作掙錢的人,結果也是令人感慨不盡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