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祿是有記載的最早相聲藝人,張三祿一開始是八角鼓的醜角藝人。八角鼓表演的時候分為:岔曲;群曲;單弦(自彈自唱);雙頭人(一人八角鼓擊節演唱,一人三弦伴奏);拆唱八角鼓(演員分飾正、醜腳色,唱時以醜腳為主,相當于相聲的逗哏)五種形式。八角鼓的演唱藝術為吹、打、彈、拉、說、學、逗、唱八部,相聲演員常說的“我們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四門口技”就來源于此,有生、旦、淨、末、醜等角色。醜角以抓哏逗樂為主。
八角鼓
張三祿因為技藝高超,再加上性情怪僻,不容易搭班,一氣之下憤而撂地去演出。人們問他演的是什麼,張三祿不願說是八角鼓,自稱其藝為相聲。
八角鼓在嘉慶的時候僅由八旗子弟中喜歡曲藝的票友,做非營業性的演出,大家在一起熱鬧,如有邀請必須正式下帖子請,叫“耗财買臉不要錢”。因為都是八旗子弟,家境相對好一些,所以一般文化底蘊比較好,表現儒雅唱功也特别好。因為他們不撂地演出,不以營業為目的,最後慢慢就成了清門相聲的前身。
朱紹文
所謂清門相聲,第一因為它表演的時候用詞文雅清新,沒有髒口(粗俗的話語),第二表演者清高屬于自娛自樂,不算賣藝。
代表人物有:
鐘子良,是清門相聲的代表人物。清末“黑公爺府的額父(女婿),精通音律,喜歡相聲,著名相聲演員陳湧泉的外祖父,先後編寫了《八大改行》、《賣五器》、《都門記略》等著名的清門相聲段子。
陳子貞(1891-1941)北京人。年輕的時候曾跟恒月川學京劇,在一次唱堂會的時候,覺得 鐘子良的相聲說得好,便同鐘子良學說相聲,鐘子良覺得陳子貞是個好苗子,于是傾囊而授,給他捧哏,還把自己的兒女嫁給了他。
李德钖
技藝日臻成熟後建議他“下海“加入了雙簧老藝人蓮花落名家徐狗子(馬三立的外祖父恩緒的徒弟)組織的“全順堂班”,與廣闊泉(馬三立的外祖父恩緒的徒弟)搭檔說相聲。因為一次救場李德钖(即萬人迷)。在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張小軒的幫助下,李德钖(即萬人迷)代師收徒,把他從“清門”拽入“渾門”。成為老前輩恩培的徒弟,同時謝芮芝(謝天順的爺爺),高玉峰和華子元也被萬人迷收為師弟。從此幾位有名的“清門”相聲演員有了 “門戶”。
陳子貞的代表作品有《八大改行》、《窦公訓女》、《誇住宅》、《開粥廠》、《八扇屏》、《倭瓜镖》、《窮富論》、《賣五器》、《八貓圖》,《牛頭轎》、《俏皮話》,《羊上樹》等。
譚伯儒(如)(1892年—1976年)蒙古族,出身于八角鼓票友之家,他的兄弟是八角鼓演員譚鳳元,他的父親(寶壽田)後來下海,藝名寶全,立堂号“福雅堂”,一家專門四處跑堂會。後來拜郭瑞林(郭榮啟的父親)為師。與王長友及佟大方搭檔。代表作品有《當行論》,《白字會》,《轉文》,《文章會》。徒弟有:陳湧泉、趙世忠、王春和、張春旺、王嘉琪、寇連榮。
陳湧泉,1932年出生,陳湧泉不論是家世還是師承都是清門相聲,可以說是清門相聲的傳人中學畢業以後拜譚伯如為師學習相聲。因為有文化,解放以後在“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擔任文書。特殊的曆史時期被迫離開舞台,直到改革開放以後與李金鬥搭檔先後獲得“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表演和創作一等獎”,“全國新曲目比賽表演一等獎”,“第一屆全國電視大獎賽捧哏二等獎”。
陳湧泉
陳湧泉的嗓音洪亮,口齒清脆,台風正,和李金鬥合作可以說是做珠聯璧合十分的默契,二人創作演出的《武松打虎》和《老鼠密語》相信大家會印象相當的深刻。陳湧泉的單口相聲《君臣鬥》,《擡杠鋪》也十分出色。
另外從1983年陳湧泉就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曲藝相聲課程,(侯寶林曾被北大聘為聘為中國語言文學兼職教授,遼甯大學中文系講學)。
結束語:随着清門相聲演員逐漸的拜渾門為師,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清門相聲演員”這一詞彙了,尤其是解放以後對于相聲的淨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謂的渾門也變得清門了。希望相聲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