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堯母故裡在什麼地方

堯母故裡在什麼地方

民俗 更新时间:2025-11-23 20:24:50

  

  撫順鄉村(1939年)

  我父母的故鄉在撫順縣河北鄉的一個小村子,他們是兩小無猜的同學和玩伴,共同在那裡從幼年住到了十幾歲。母親至今憶及七十多年前故鄉小村裡的一些民俗,仍然記得那麼清晰,述說得那麼親切:

  祈雨還願

  七十多年前,我還不到十歲。那時村裡有座清朝時建起的大廟,大廟的東南角還有一座鐘樓,和我們小學堂的東房山頭對着。這兩座建築中間有個小道,我和玩伴們經常鑽來鑽去的“藏貓貓”。

  這座鐘樓是青磚瓦結構,像紫禁城的角樓一樣,四個樓角是翹起來的,上面用鋼鍊子吊着一口大鐘,記得那鐘上還有我祖太爺的名字(不詳),鑄鐘時把村裡出錢人的名字都刻上了。鑄造大鐘一是為了村民到大廟祭祀用,二是防胡子(土匪)和火災。如果有人敲鐘,那一定是發生了大事情。記得有一年早晨突然聽到鐘聲,我父親出去一問,是因為天旱嚴重,村富(村長)召集全村人求老君爺和龍王爺降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求雨祭祀過後沒出三天,還真的下了一場透雨。

  求雨要“許願”還要“還願”。村裡在廟裡許的願,是降雨過後要“唱三天影”(皮影戲)。雨過天晴了,全村人就紛紛要求還願。于是村裡在面對大廟的學堂院子裡搭起了戲台子,全村都把自己的親戚接來看“驢皮影”,好不熱鬧。

  住在鄰近上黃金村的我大舅還被請來唱“薛平貴”這個角色,他不是影班人,但一條好嗓子十裡八村聞名,唱得不亞于唱皮影戲的藝人。還記得戲裡當王寶钏的母親唱 “二目昏花,擦上一擦呀啊”的唱詞兒一響,那耍影的藝人就能在幕布上變出王老夫人擦眼睛的皮影畫面,栩栩如生。要是打仗的場面,就全是和穿着戲裝的武士一樣用大刀厮殺,熱鬧非凡。“驢皮影”戲不僅有配音,還有鑼鼓助陣,有結婚的場面時,還能吹起喜慶的小喇叭、小唢呐,還模仿人物的笑聲,聽起來很可笑。

  我大舅住的上黃金村祈雨還願的方式是“唱大戲”。我有一次特意去看了,唱的是京戲《窦娥冤》。我記得女演員在演“赴刑場”時真哭了,台下看的人也直擦眼淚。舅舅家的弟弟妹妹說看見台上一個男演員上妝後那麼好看,卸妝後再一看長得可黑了,真是“人靠衣服馬靠鞍”。

  

  撫順鼓樂手(1938)

  鐘樓、古廟和小學堂都是清朝時的建築。“文大”這場人為的“破四舊”使這一古迹不複存在了,也不知這架古鐘哪裡去了。把學校和廟、鐘樓蓋在一個院内,應是一種古文化的格局,遺憾的是鄉裡的老師和老學究們怎麼沒有為古廟留下一首小詩或者一副對聯。

  二人轉

  我們村請的二人轉是一年一次,必須是春節過大年扭秧歌的晚上才能看到。我記得有出二人轉折子戲的“梁賽金擀面”,之前有場墊場的小段,是一男一女的對唱。先是男的問:“天上靈芝什麼人栽呀,地上黃河什麼人開,什麼人獨把三江口,什麼人出家一去沒回來呀?”女的答唱:“天上靈芝王母娘娘栽呀,地上黃河龍王開,柴王爺獨把三江口,韓湘子出家一去沒回來呀!”又唱一段互相“占便宜”的詞:“咱二人坐在車上好有一比,好比那幹外甥送他的幹老姨。”男的唱:“咱二人坐在車上好有一比,好比那幹父親送他的幹閨女”。序幕唱完大軸戲才開始。

  《梁賽金擀面》的内容是:梁子玉和梁賽金是親兄妹,出生在有錢家庭。他們的父親愛上了丫鬟“桃花女”,母親被逼走,兄妹失散。哥哥大比之年(古時的高考)進京趕考,得了頭名狀元,回家祭祖,路過闆橋村李家老店,夢見兄妹得團圓。他想起了家傳的九頭十八尾刀切龍須素面,就點名要吃。店裡有個女孩會做這道面,這女孩正是李堂倌老人救的他妹妹梁賽金,妹妹因失散多年不敢認哥哥,再三盤問後才與哥哥相認,兄妹團圓。唱詞很動聽,又苦又樂,最後大團圓,樂得李堂倌肚腸子痛。

  還記得演梁子玉的哥哥見妹妹不肯輕易相認,暗自嗟歎的那段詞兒:“梁子玉啊梁子玉,兄妹分别之時,你乃是少年書生,如今頭戴烏紗,身穿蟒袍,别說小妹不敢相認,就是自己也辨别不出自己的模樣來了!梁賽金,若不然你把你家中之事說上一說,我對上一對。對得上,你認子玉大哥還家,對得不上,你訪你的子玉大哥,我訪我的同胞小妹”。演梁賽金的妹妹則百般盤問,“什麼府、什麼莊,什麼院子什麼牆”,“什麼地方擺芝麻囤、倉房,什麼地方是碾盤、廚房”,包括柳樹桑麻、雞鴨鵝狗,兩兄妹的生辰八字、有幾個舅父等等問了個遍。兩個演員的對唱把倆兄妹小時候的童年生活一幕幕展示出來,親切生動,台上演員流着淚唱,台下的觀衆哭的涕淚交流,好不感人!

  

  撫順春節街頭(1940)

  那時,我盼過年不是盼好吃的,盼的是唱秧歌、看熱鬧。年前正是寒假,大姐、二姐和母親一起把屋裡收拾得窗明幾淨。要叩拜我的木匠父親制作的祖先神龛還有保家的神仙“保慶王子”。父母給我們小孩的“壓歲錢”三十晚上就放在香爐碗的平底下壓歲,以求神佛、祖先保佑孩子長命百歲、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舊社會農村最熱鬧的時候是過大年和初五以後,每個村子都有秧歌隊互相拜年。我們村的秧歌是很出色的,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小夥,扮男扮女的,有的帶上頭面(道具),擦胭粉,抹紅嘴唇,描上眉目小扇一擺,那真是漂亮的“千金小姐”!穿的都是戲裝,金光閃閃,扭起來水袖一甩,正對上唢呐和鼓點。下黃村的六大爺技藝高超,他吹的唢呐聲又脆又響又高,婉轉動聽。唢呐一響,全村大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婦都來看熱鬧,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一會功夫,扮成小姐的小夥到齊了,人們就會指指點點這是誰家的,有的互相交頭接耳說笑議論。村長首先打開廟門,手拿着整股子香,燒着了上完香,秧歌開始拜廟。“沙公”要鼓開唱:“廟門開啊,秧歌來呀,老君爺在上聽明白啊,拜上拜上多拜上啊,全體秧歌拜年來呀”。

  我們村秧歌隊的“沙公”是兩個年輕人,都是1.8米的高個子,長相身材都很出衆,腦子靈活唱詞豐富,随機應變,深受大人孩子的喜愛和歡迎。唱完拜廟的曲子,全體秧歌隊員一起深深鞠躬,隻有扮演“傻柱子”的磕頭,再後是鼓樂齊鳴,開始一對一對地扭起來。傻柱子磕頭慢起來晚了,看别人扭還不服氣,嘴裡說“等下回我磕一個頭就快了,你們還得磕三個頭就拉不下我了”!所謂的“傻柱子”其實是個民間的傳說:“傻柱子”和“小老媽”是一對不般配的夫妻,丈夫傻,妻子風流,“小老媽”背着“傻柱子”和“闊大爺”相好,表演秧歌時演“小老媽”和“闊大爺”的演員擠眉弄眼打情罵俏,演“傻柱子”的還沒心沒肺地連扭帶唱,令人捧腹。

  

  撫順舉行葬禮(1939)

  發喪

  我們村有個大戶人家,地多人廣。那家太老夫人過世“發送”(出殡)時,搭的靈棚送褡裢(裝紙錢糊的紙袋子),20多人全穿重孝,男人帶“孝帽子”,女人戴“包頭”,一律用孝帶子紮上系緊,一邊長一邊短,腰間用孝帶子系緊孝衫,一人肩擔一個褡裢,後邊是系孝帶子的親屬,用稭稈擡一個褡裢,從前街一直到廟上,那真是銀山雪浪一般,吹鼓手吹的慢闆悲悲切切,他家裡請一個畫匠在家紮“畫活”(出殡的随葬工藝品)。紮了很多有名的典故:什麼“五童獻果”,“麻姑上壽”,還有“金庫”、“銀庫”,什麼金幡,球幡,紙牛和“牛童”,腦袋全是畫匠帶來的用模具倒出來的石膏像,還用學校的桌椅搭成“金橋”、“銀橋”。靈柩過“橋”時,到村裡要飯的花子攔橋不讓過,要錢。長子趕忙拿錢,慢了怕他母親“過”不去,到不了“奈何橋”。

  孝子必須多給錢才讓過去。這是不成文的規矩,孝子是不會和花子計較的。儀式完成孝子領衆人回家,見到空蕩蕩的靈床跪下再哭媽。大人哭的悲悲切切,那家太夫人有個幾脈單傳的重孫子,小孩子倒是“少年不識愁滋味”,隻見他穿着孝褂子,前胸縫的紅綠繩,戴的是“花紅孝”,蹦蹦跳跳瘋跑跨牆到鄰居家找小夥伴玩去了。

  悲喜交集的紅白事

  我們村有對自幼訂婚的夫妻。丈夫的學識、人品和人材都很出衆,在外讀書,妻子也識文斷字。他們定好了結婚的正日子,不成想,正碰上了妻子的父親出殡的日子,因為舊式結婚頭一個月就擇好日子了,誰知病人那麼巧就西歸了,新婚的日子和出殡的日子碰到一塊,都不能更改,這就是舊禮教的殘酷之處。

  那一天,堡子裡這邊廂一路上娶親的唢呐吹打不斷,可河西頭下葬時的哭聲、唢呐緊闆慢闆的吹奏聲也可謂聲聲入耳。新娘子一邊偷擦眼淚,一邊還要給賀喜的客人點煙、行禮,真可謂哭笑不得,好可憐啊!正是:遇喪事行婚禮哭乎笑乎,細思想哭笑不得;辭靈柩入洞房進耶退耶,再斟酌進退兩難。好不順當的婚禮,後來這個新娘子生第一個男孩時,孩子幾個月,她睡着了,奶頭把孩子堵死了。連番的打擊,怎麼受得了,但願她以後迎來好日子,順順當當一順百順。

  喜慶非常的婚禮

  我永遠記住了我大哥結婚當新郎官時的穿戴:身穿一件暗條灰色毛料長大褂,頭戴寬邊黑禮帽,黑亮黑亮的黑皮鞋,真是好美好帥氣的新郎官,光彩照人。婚宴是在村裡的學堂院裡放的席,大嫂穿的花花綠綠,頭上戴了那麼多紅大絨的雙喜字和花,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給新人“裝箱”時還有金光閃閃的緞子被,新娘子下車還要抱火盆、“坐帳”、等時辰,半夜“拜天地”,跨馬鞍,馬鞍底下鋪上厚厚一層紅高粱,取“駿馬得騎,膏粱滿倉”之意。很多儀式完成後入洞房。我們的叔伯四姨還叫我二姐往炕上扔個羹匙,取過年就抱侄兒的吉祥之意。真可謂:

  竹無心,藕無泥,奇物巧逢,果真果節。

  男有品,女有德,良緣好合,可喜可嘉。

  感謝母親為我回放了這些七十多年前故鄉的生活場景。如今父親已經仙逝,我要不間斷地回去陪她,多唠唠過去有趣的事情。聽母親回憶、傾訴自己童年的光陰,我知道她老人家也是在默默地懷念着自己青梅竹馬、相濡以沫的丈夫,思念着他們的父老鄉親,思念着那座小山村的一草一木——他們永遠忘不了的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