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4-27 09:32:14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1)

  大家好,我是阿聊。

  “我們家很窮”,相信這句話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便不是真窮,很多父母還是會在孩子面前埋怨:“沒錢過日子了,别亂買東西了”。

  這種普遍的“哭窮式”教育,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2)

  上周末與表姐和她的女兒一起逛街。

  表姐5歲的女兒小茜活潑可愛,好奇地這裡轉轉、那裡轉轉。直到遇見一個芭比娃娃的專賣店,她才停了下來,安靜的在裡面瞅瞅。

  我看她在芭比店逛得舍不得出來,知道她肯定看中了什麼想買。于是我也進去,看見她站在一個芭比娃娃套裝前發呆,手指一直摩挲着芭比娃娃粉色的禮盒,眼中滿是渴望。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3)

  我說,“是喜歡這個嗎?喜歡的話小姨給你買,不用不好意思的。”

  原以為直率活潑的小茜會開心地一口答應下來,卻發現她在這個時候收起了笑容,隻是怯怯的望向我身後的表姐,嘴上說:

  “不用啦,我家還有很多玩具,這個貴,不能讓小姨花錢,小姨賺錢也不容易......”眼睛卻不斷地在芭比套裝和表姐身上來回掃動。

  我轉過身,正好看見表姐滿意的笑容。還沒等我回話,表姐已經搶過話頭:

  “對,小茜真懂事。不要亂花小姨的錢,我們家裡還有玩具哈。”

  但事實的真相卻是,我前不久剛去過表姐家,小茜帶我“展示”了她的玩具——隻有兩個皺巴巴的喜羊羊,還有一隻從娃娃機花一塊錢夾出來的小豬佩奇。

  我問她,你沒有其他玩具嗎?小茜搖搖頭,說沒有,說她上幼兒園開支大,一年要花好幾萬,爸爸媽媽說家裡不富有,叫她要懂事,不要老想買這個那個的。

  

  我詫異了——表姐夫是我們本地的公務員,表姐是一家律師所的律師,家裡絕對不會窮到連玩具也買不起。

  可看着小茜眨巴眨巴的大眼睛,我感覺這麼小的孩子,也不太可能撒謊。

  真相在買芭比的這一刻才揭曉。那一刻,我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那時候媽媽也總是跟我說:懂事一點,别總是亂花錢。

  

  相信很多父母,會喜歡和孩子說類似下面的話:

  去超市前,交代孩子:别拿貴的,懂事一點。 想要同學們都有的玩具,他們會說:我們跟别人家不一樣,我們沒那個條件。 甚至連逢年的壓歲錢也會從孩子那裡要回來,理由是:壓歲錢不是你的,是爸爸媽媽給了别人,别人才給你的,所以你這裡收到的錢,其實是爸爸媽媽的錢。爸爸媽媽過年已經花了很多錢了,所以壓歲錢你要主動上繳。 這些話都有一句潛台台詞——我們家沒那麼多錢,不要浪費,要節約,要多為家裡着想。

  這就是伴随很多人長大的“哭窮”式教育,就連首富之子王思聰也不例外。

  王思聰曾說,自己16歲才知道家裡很有錢。

  他跑去找爸爸王健林求證,王健林說“這都被你發現了”。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4)

  中國的家長,似乎大部分都不願意告訴孩子最真實的家境。就算家境不窘迫,也要在孩子面前哭一哭窮,為了讓孩子更“懂事”。

  況且,在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方面,“哭窮式教育”确實是父母最為省心的一種方式——隻要一句“家裡缺錢,家裡沒錢”,就能避免很多說辭,不用跟孩子解釋太多家裡的經濟狀況。

  但家長們并不知道,“哭窮式教育”帶給孩子們的後遺症,其實很嚴重。

  很多人甚至受困于“哭窮後遺症”一生,一輩子都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5)

  我的小學同學欣欣,就是受到“哭窮教育後遺症”的一員。

  她的性格一直很優柔寡斷。别人對她的一點好,她都會表現的惶恐不安,而且喜歡一個勁地道謝,讓對方在情緒上感覺很尴尬——

  畢竟在對方眼裡,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對于欣欣來說,好像是比命還重要的大事,隻有不停地道謝,才能減輕自己欠人情的那份感覺。

  究其原因,原來是和她的家庭教育有關。

  

  欣欣的家裡是做生意的,父母在一線城市有幾個童裝店,盈利情況不錯,每個月淨利潤能有6到8萬。雖說不上大富大貴,但絕對是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

  但欣欣的家教卻異常的嚴格。

  上重點初中的時候,母親掏錢給她租了三年的學區房:

  “為了能夠讓你上重點中學,我們好不容易給你找了這樣的房子。房租3500一個月呢!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要不然對不起我們。”

  欣欣很努力,但她并非天之驕子,總有考不好的時候。一次模拟考,她考了年級第78名,第一次跌出前50。

  而她所在的年級有900多人,排名78,其實足以上到全市前三的重點高中,何況隻是一次比較小的失誤。

  但她的父母看她的成績單就火了,覺得她“不懂事”,“枉費父母的苦心栽培”:

  “家裡本來就不算寬裕,爸爸媽媽花那麼多錢都是為了你!你就不能争點氣考多幾分嗎!”

  “你今天吃的這一頓飯,夠我好幾天的營業額了。”

  類似的話還有很多。比如為了你吃好點,我們在外一般都隻吃10塊錢一份的盒飯;為了你的補習費,我們跑了很久的業務,才把這筆錢掙回來;為了讓你出國讀夏令營,爸爸媽媽已經整整一兩年沒有穿過新衣服了......

  欣欣知道,自己的家裡人是疼自己的——但她對于這種教育方式,還是心有餘悸。

  說出這些話語的父母,本意都是想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珍惜現有的生活,努力上進。但是在孩子聽來,卻會徒增負擔與愧疚感。

  這種方式隻會讓孩子覺得:都是因為我,才讓父母犧牲了自己,降低了生活質量。

  欣欣長大後,活成了母親期望的模樣。她從不過分要求什麼,一直懂事乖巧,隻是在做事情上顯得特别優柔寡斷,并且習慣了不斷妥協。

  為了減輕對父母的愧疚感,她甯可犧牲自己的意願,也要滿足父母的要求,所以在性格上,她始終無法很好地獨立起來,并且對錢“斤斤計較”。

  哭窮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窮,“哭窮”可能隻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可殊不知,長期聽着父母哭窮長大的孩子,心理始終背負着沉重的負擔。為了彌補父母養育他們長大所做出的犧牲,他們往往把自己過成一個讨好者。

  他們習慣了讓别人的情緒左右自己的情緒,習慣了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讓别人的需求主導自己的需求,甯可委屈自己,也要讓他人滿意。

  他們變得敏感又自卑,隻知道不斷的妥協,才能有出路。

  這樣的孩子,又怎麼能夠真正開心地起來呢?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6)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7)

  除了導緻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哭窮式教育最令人诟病的,會容易産生兩種極端。

  一種是“不配得”感,一種是“補償型”感。

  

  前者是父母明明不缺錢,卻因為消費觀念,隻給孩子買廉價的物品。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高品質的東西,形成關于自身的低價值感。

  後者是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長大後覺得自己有能力能得到了,就會不顧一切的買買買,好彌補自己童年的損失。

  好友小敏經曆過很多段感情,都失敗了。

  而這些感情失敗的原因都在于,無論男友對她多好,她都不會完全信任對方。

  小敏媽媽是精打細算的家庭婦女,從小就告訴小敏要節儉,把錢往死裡省。

  小敏從小得到的東西都是最差的,漸漸地,她認為自己隻能擁有最差的。這種感覺從物質上升到感情上,令她痛苦不堪。

  在親密關系中,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極端不自信。因為内在強烈的不配得感,讓她認為對方不可能對自己投入太多感情,自己也不配接受更好的感情。

  這種在感情上的患得患失,讓對方一次次失望後,最終拂袖而去。

  小敏就是被“不配得”感支配的典型,她走了很久才走出原生家庭給予她的痛。

  而另一個姑娘佩佩就難以走出來了,因為她正是“補償型”感下的産物。

  佩佩自小家庭不富裕,父母從來不會給她支配錢的機會。所以,她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基本上沒有得到過。

  長大後,佩佩自己做生意,漸漸賺了不少錢。于是,她開始瘋狂的買買買,以彌補自己内心童年那個得不到滿足的自己。

  她将這種感覺也轉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自己小時候啥也得不到,所以自己的孩子必須要得到最好的。

  她會跟她的兒子說,“你要買什麼跟媽媽說,現在媽媽有的是錢。”

  盡管佩佩确實不缺錢了,但她的内心還是很窮——那是一種深入内心的匮乏,因為父母沒有很好的引導自己的欲望,她隻能通過這種方式填補自己内心的空虛。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8)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9)

  但有一種匮乏感,比佩佩的匮乏感更恐怖。

  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哪怕你掙再多的錢,你都對金錢缺乏安全感,隻有銀行卡裡不斷積累的數字才能讓你安心。

  

  朋友平哥月入7萬,年薪差不多100萬,屬于标準的中産階級。

  但他卻隻懂賺錢不懂享受,平時隻要超過200塊的衣服,他都舍不得買。

  内褲穿的是15塊錢3條的,還美其名曰“因為科學家說了,内褲要多換,所以穿便宜點換的時候不心疼。”

  舍不得去旅遊、舍不得給老婆買套好點的化妝品、舍不得給自己換套好一點的房子,一家四口擠在50平方的房子裡。

  他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一點規劃,隻懂得存錢、存錢、存錢。

  後果就是,明明衣食無憂,小有積蓄,卻不懂得用錢生錢。同學老楊五年前勸他買下市中心的一套小商品房用作投資,他不肯。現在那套房子已經漲了3倍,五年前買下的老楊也賺得盆滿缽滿,可平哥還是原地踏步。

  平哥出生于農村,家境确實較窮。父母也總是在平哥的小時候各種叫苦連天,把自己的一腔怨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盡管平哥現在富有了,但父母對他哭的窮,已經在他骨子裡根深蒂固。因為“我很窮”的思想已經深深刻入他腦海裡。

  《人民的名義》裡有個很經典的橋段:

  受賄了兩億多人民币的趙德漢被抓起來,說了這樣一番話: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10)

  盡管在旁人眼裡,趙德漢已經做了國家幹部,生活應該衣食無憂。但趙德漢内心的匮乏感卻無法彌補——那種哭窮教育留下的後遺症,依舊久久占據着他幹涸的内心。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11)

  有人說,匮乏感是窮人家庭無法擺脫的毛病和宿命,可我并不這麼認為。

  因為,孩子的内心是富足或貧瘠,與父母的經濟能力關系并不大,主要取決于父母的心态。

  即使生活不富裕,隻要爸媽保持生活的美感,時常給孩子灌輸樂觀的思想,不經常向孩子灌輸“窮”的意識,孩子就同樣能健康地成長。

  同樣出生于農村的網友@雯雯,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雯雯家是貧困戶,父母都是花農,而雯雯從小就知道這個事。

  她的父母告訴她,雖然他們家并不富有,但不必為此覺得丢人。在他們能力範圍内可以滿足的,家裡人會盡量滿足她。

  一家人外出,無論多麼拮據,母親都會把自己和弟弟打扮一番。衣服不是新的,但一定熨的平平整整;鞋子不是新的,但每次都擦的锃亮。

  雯雯的母親說,即使他們沒有新衣服穿,也要外表保持整潔,這樣才能讓自己顯得愛幹淨有修養。

  家裡又小又破,但每年春節,父母都會換上自己做的新窗簾。院子常年精心擺着幾盆自己種的月季,桌子櫃台都幹淨整潔,給人感覺非常清爽。

  雯雯讀完初中後,弟弟也要讀小學了,家裡交不起學費,得和外人借。

  雯雯的姑姑們都勸雯雯辍學打工補貼家用算了,雯雯的爸爸卻執意要雯雯讀書,因為雯雯想讀。

  他給雯雯淘了個二手書包,将書包洗得幹幹淨淨,又給雯雯用熨鬥燙了一套新衣服,告訴她:

  “供你讀書是爸爸媽媽的義務, 好好讀書是你的義務,不要覺得自己有愧疚感。雖然現在我們家比較困難,但你要相信這些都是暫時的。

  爸爸會努力賺多點錢,你也要努力考上大學,以後去大城市工作,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你才會知道,外面的機會其實比你想象中的多多了。”

  雯雯讀大學後,大學裡的貧富差距越發明顯。但她并沒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積極地外出兼職做家教,補貼自己在學校的費用。

  她從來沒有因為自己的貧窮而顯得自卑,反而非常陽光自信。因為她知道“貧窮已經是個既定的事實,抱怨貧窮沒用,隻有好好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現狀。”

  現在,雯雯成了一家補習機構的高級講師,有了個優秀的男朋友。她通過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自信開朗。

  她說,“我不會感謝貧窮,但我感謝我的父親,因為他給予了我面對貧窮的勇氣。”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12)

  如何走出哭窮式教育的自卑陰影(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13)

  作家張家玮說過一段話,堪稱經典:

  真正好的教育,是在孩子進入社會前,告訴他們人的差異自然存在,但人生而平等,讓孩子得以平靜地接受這個世界。

  最壞的教育,并不是物質上的窮養,而是強調對比與差距的優劣,不斷提升孩子“你的境況很糟糕”,遠比窮養更糟糕。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她有一個充盈的内心,能客觀看待自己的處境,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坦然面對自己的短處。

  告訴孩子,窮不可恥,不必為此自卑;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賺錢的能力,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活的更好。

  不要總是向孩子哭窮,不要總是将經濟上的壓力,發洩到無辜的孩子身上。

  因為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導緻孩子一輩子的心窮。

  

  與諸位共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