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八道灣胡同11号
位于北京新街口的八道灣胡同不僅僅有需要完整保留下來的魯迅舊居,還有沿着前公用胡同的諸多保護院落和一些挂牌古樹。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将這些豐富而又頗具挑戰性的曆史和文化要素融入校園的設計?如何将三十五中這個具有深厚曆史積澱的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質融入校園的設計?
▼校園鳥瞰圖
再現:構建空間線索與核心
蜿蜒曲折的八道灣胡同成為将無數曆史場景和校園功能串聯起來的空間脈絡和文化線索。特别是位于教學樓與魯迅書院之間的狹長區域,一側透過紅色的中式長廊可以看到圍合的庭院,景觀水渠曲折向北延伸,另一側則是古建院落起伏變化的牆面,漫步其間,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尤具傳統街巷的韻味。
▼八道灣胡同,串聯不同校園功能
魯迅舊居是校園的核心,決定了空間的基本形态。圖書館,緊鄰魯迅舊居,為地上一層,地下兩層的兩進式院落,與魯迅舊居拼合成完整的方形格局。
▼魯迅書院
圖書館采取了一種新舊交織的手法,以求實現曆史與現代之間的微妙過渡,也正是因為這種魯迅文化在空間格局上的延續,圖書館被命名為魯迅書院。
▼圖書館建築采用新舊交織的手法
▼廊道連接各個教學空間
▼傳統與現代形成微秒過渡
▼校園内的四合院
教學樓,為平坡結合的四進院落,臨近舊居的部分為一至二層高,向西北逐漸升高為四層,雖然建築造型上已頗為現代,但在格局、高度、色彩上保持着一種對曆史風貌的尊重和敬意。
▼教學樓,與曆史建築相呼應
體育館、音樂廳,文體辦公樓等均采取了類似的設計策略,通過形成不同形式的院落和下沉庭院來與相鄰的古建院落實現過渡與協調。
▼音樂廳
▼辦公樓
不同大小的院落與魯迅舊居相互呼應,成為校園的基本秩序和主要基調,并與曲折的八道灣胡同一起形成了外邊界相對規整封閉,内部空間錯落起伏,富于變化的空間形态,延續了老北京以院落為特征的城市肌理。
▼鳥瞰,不同大小的院落與魯迅故居相呼應
傳承:從遵義樓到志成樓
遵義樓,原校址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見證了學校的曆史變遷和發展,是學校精神之所在。在盡可能多地使用原有建築材料和構建的原則下,在新校園主廣場的東端對遵義樓進行了複建,更名為“志成樓”,以銘記三十五中的辦學宗旨。
▼從志成樓看向校園
建築布局從南北向變成了東西向,雖非原址保護,但卻保留下了與三十五中密不可分的、與生俱來的血脈聯系。從雕刻有“誠真勇毅勤美嚴實”校訓的主校門,到書有“把三十五中辦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學校”辦學方向的三江石,再到志成樓,最終形成了學校最為重要的空間軸線和文化傳承,有限的建築空間被賦予無限的文化意境。
▼主校門
融合:校園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從封閉的室内房間到開放的公共庭院,從嚴謹的教學到活躍的交流,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書院文化與現代開放教育思想的融合。校園所體現出的“多層含義和組合焦點” 是經由時間積澱的産物,而非初期規劃時就固化下來的結果,是在有限的場地條件下,不斷地去提煉曆史和文化的内涵,不斷地去挖掘土地的價值和潛能,不斷地去調整和加入新的内容的産物。
▼下沉廣場
▼體育館門廳
▼遊泳館
▼籃球館
▼志成講堂
▼音樂廳
▼會議室
▼教室
“空間、時間和建築”的疊加也契合了一個百年老校在繼承中不斷揚棄和發展的曆程。建成後的校園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并不是嶄新的,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現出一種曆史感和歲月情懷,仿佛校園就是生于此,長于此.
▼校園軸測圖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項目名稱:北京三十五中高中新校園設計
設計: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基礎教育建築設計研究中心
主創:崔愷,鄧烨
建築設計團隊:羅荃,黃琳,關飛,黃文韬,梁洲瑞
室内設計團隊:郭曉明,曹陽,張棟棟,郭林
項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趙登禹路8号
建築面積:6.17萬平方米(其中地上2.83萬㎡,地下3.34萬㎡)
攝影版權:張廣源
合作方: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創新景觀園林設計有限公司
客戶: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委員會,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