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到冬季,合肥公交集團保修公司第二保修廠機電組大班長劉忠果幾乎就得24小時“待命”:低溫經常導緻車輛抛錨,必須及時排除故障才能保證車輛的正常運行,即使是在雨雪天氣,劉忠果也經常要鑽到車底進行搶修。如今,面對新能源公交車的全面普及,他更是潛心鑽研,帶領同事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劉忠果在檢修車輛。
車輛“生病” 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飯
2006 年,從合肥公交技校畢業的劉忠果被分配到第二保修廠,專攻底盤維修。
“說實話,我們幹維修的最怕冬季低溫天氣,現在都是新能源公交車,一旦氣路管道被凍住,車輛就要抛錨。”劉忠果說,在月初的那場寒潮中,僅他所在的機電組平均每天就能收到100多台(次)維修、搶修指令。
除了是維修員,劉忠果和同事們還得充當“引車員”的角色。在最後一班公交車回廠後,全面檢查車輛性能,第二天淩晨3、4 點再提前将車輛啟動預熱。“B3 路是我們這裡營運結束最遲的線路,每天夜裡11 點從公交二公司發車,抵達郎溪路樞紐站再返回,至少也得12 點半。”劉忠果說,維修人員在完成所有檢查程序之後,通常已是第二天淩晨2 點左右,如果遇到車輛的“疑難雜症”,幾乎需要熬過一個通宵。
第二保修廠位于蜀山片區,廠内有超過800 台公交車,而機電組每個班隻有8 個人,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遇到大雪、降溫之類的極端天氣,車輛容易出問題,基本上一兩個星期都沒辦法回家。”
鑽進車底 雪地裡雪水夾雜汗水
對于劉忠果來說,夏季高溫天氣時維修車輛無非就是出出汗,而到了冬季,尤其是雨雪天氣,出外勤維修車輛可以說是不小的考驗。
“現在的新能源車輛底盤低,大概離路面二、三十厘米,這樣的設計給市民乘車帶來方便,卻給我們的搶修造成了一些影響。”劉忠果說,碰上半路抛錨、必須搶修的車輛,維修人員隻能躺在車底下進行操作。
劉忠果還記得,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他接到了一個搶修指令,說是新能源公交車的刹車抱死、無法起步。“到了現場檢查之後發現是分管氣路的閥門被凍住了,必須更換閥門。”為了早點解決問題,劉忠果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躺在了車底的雪中。
“因為是直接躺在雪地上,身上的衣服很快就浸濕了,再加上車底操作空間小,又急着修好,流了不少汗。”劉忠果說,一邊是冰冷的衣服浸濕了身體,另一邊是汗水夾雜着飄進來的雪花流進了嘴裡,這個滋味他很久都難以忘記。等到車輛修好,已經是晚上了,還有其他車輛等着搶修,他隻能穿着浸濕的衣服趕往下一個地點。“說起來有點辛苦,但這就是我們維修人員的職責所在。”
技術突破 熬夜6小時攻克難題
随着新能源公交車在合肥城區的全覆蓋,近年來,車輛維修的重點也有了很大變化。“以前的公交車基本上是柴油車,無非就是發動機、變速箱、離合器的損壞,新能源車輛完全不一樣,我們做維修的也得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就在前不久,一批新能源車輛投入使用,其中一台車的電子手刹壞了,這可難住了劉忠果。“電子手刹是這批新車才配的,以前沒修過。”不服輸的劉忠果耐下性子慢慢排查,終于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和以前的車相比,這批車的電子手刹多了幾個閥門,挨個檢查、調試,發現是其中一個閥門管道内部漏氣。”為了修好車輛,劉忠果一直熬了6 個小時,離開時已是第二天清晨。在這之後,再出現類似問題,最多隻需要半個小時就能解決。
其實,劉忠果早在2015年就帶頭成立了第二保修廠“青年五小創新班組”,帶領着同事們攻克技術難題,如今,“青年五小創新班組”裡已經有20多名成員,2019年獲得了“合肥市青年文明号”的稱号,他本人則獲得合肥市“青年五四獎章”。
“有些事情必須得有人去做,作為公交車維修人員,每修好一台車都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正是有了他們,合肥人的公共交通出行才更加順暢,劉忠果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了自豪感。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姚一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