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聲明:本文為九州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铮史 帶給你别的平台所沒有的曆史哲思。
要說中國現今的所有城市中,曆史上曾出現的名稱最多的,非首都北京莫屬了。概括起來,多達20個名稱,九州在本文為大家一一介紹。
燕都、薊 據徐才宗在《國都城記》載:“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可見召公所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國因燕山而得名。而其國都設在薊城,因此北京的最早的地名應為“薊”,同時因為是燕國國都,故也叫“燕都”。
九州配圖:燕國都城薊
幽州 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幽州原本就是古九州之一,後來的兩漢、曹魏、兩晉和唐代時期均在此地設置了幽州,其治所均在現在的北京一帶。
九州配圖:幽州
廣陽 廣陽郡,或叫廣陽國、燕國。設立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此後一直到西晉期間,這片地方都屬于幽州刺史治下的一個郡國,治所就以薊縣(今北京市一帶)為中心。
涿郡 涿郡,中國古代郡名。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2年),分廣陽郡南部、巨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直隸于漢朝廷,治所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轄境大概在今北京市房山區以南一帶。曆朝曆代,名字多有變化,治所也有所變動。例如隋朝大業初年,又改幽州置,治所在薊縣。
九州配圖:涿郡
範陽 三國曹魏文帝統治時期,公元224年置範陽國,公元226年改涿郡為範陽郡。曆經變化,在隋朝和唐朝天寶年間,此地又改回範陽,隋和唐時,其治所在薊縣。唐代的安祿山曾經就曾任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
南京 遼太宗耶律德光會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為幽都府,建号南京,作為遼國的陪都。當時,遼國的大都設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當時的遼國朝廷裡吸收了很多漢官,遼人大部分在上京辦公,而漢官則大部分在南京府治辦公。
九州配圖:遼朝陪都——南京
析津、燕京 遼聖宗耶律隆緒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遼朝廷又将幽都府改置為燕京。治所在析津、宛平(今北京城西南)。在很多古籍文獻以及古代文學小說中,常常使用燕京這一名稱。
燕山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3年),随着遼國的逐漸衰微,北宋與北邊的金國聯合攻滅遼國,占領了燕京。宋、金議和之後,燕京回歸北宋,宋朝廷于是在這裡設置了燕山府,自此又有燕山之稱。
中都 北宋徽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5年),金人南侵,燕山府在回歸兩年後又再度丢失。金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人将國都向南遷至燕京,并改稱中都,治所便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九州配圖:金朝中都
大興 金國将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并在今天北京東南部設了大興府,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 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以原來金朝的離宮(今北海公園)原址為中心重建了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九州配圖:元大都
汗八裡 元代時期,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裡,蒙語意為“汗城”,意思是說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在定都北京後,北京也被稱為汗八裡,馬可·波羅在他著的遊記中就稱大都為汗八裡。
北平 朱元璋把蒙古人趕跑之後建立了明王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為了頌揚其平定北方的大功績,于是将元大都改稱為北平。
順天、北京 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在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後成功登上皇位,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以向天下告示他取得皇位是順應天意。并在順天府擴建北京城,并最終将都城從南京遷到了這裡,從此有了北京這一名稱,如此算來,北京的稱謂至今也僅僅是600餘年的曆史。
九州配圖:明代北京圖
京師、京城 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遷至北京,此後便以京師或京城來代稱,直至清代。《詩經·大雅·公劉》中提及:“京師之野,于時處處。”這是典籍中關于京師一詞最早的出處,後世便開始将王朝之國都稱為京師。因此北京成明朝國都後,也被稱為京師或是京城,時至今日,還能聽到北京城的說法。
九州配圖:朱棣
宛平 宛平這個名稱很多人不熟悉,其實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一種泛稱,雖然不準确,但還有一定的市場。明清時期的宛平縣治區大緻的轄境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澱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掌權後廢順天府,次年在此設置了“京兆地方”這樣一個行政區,直隸于中央,所轄之地差不多含括了今天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時,京兆地方這一名稱被廢止,重新改名北平。
聲明:1.圖片來源于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讨,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