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06 07:08:30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1)

  蛇是肉食葷腥動物,全世界的蛇都不例外。可是醫聖李時珍故鄉蕲州的蕲蛇卻喜歡吃一種氣味又辣又苦還有微毒的花草——石楠藤。除了吃素以外,蕲蛇還有三大怪。其一,長相怪。天下所有的蛇鼻子都向下,唯蕲蛇鼻孔朝天,故又名褰(qion)鼻蛇。其二,身形怪。生長在鄂東蕲州地域的蕲蛇,很少見到又長又粗身形,絕大多數隻長如筷子,粗如手指,黑質白花,蛇身斜有二十四個方勝紋,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顆長牙,俗稱龍頭虎口。蕲蛇尾巴上有一類似人指甲一樣的堅銳之物,俗稱佛指甲,長1-2分,腸子形如串串連綴的珠子。其三,性格怪。蕲蛇具有武士道精神,甚是罕見。隻要發現有人捕捉它,而且又跑不掉,就會乘人不備将尾部的佛指甲豎起來,剖腹自殺,腸子瞬間瀉地而死。再就是蕲蛇死了後,眼睛是睜開的,誰要是将它帶出蕲地(古代蕲地包括今安徽安慶、太湖以及鄂東地區五縣市)地界,緊陷(閉)的雙目,就會張開一隻,形成一開一陷(閉)的奇特之狀。

  民間相傳,蕲蛇的奇異與奇特,是禅宗四祖爺道信大師少年時期的妙手所為。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2)

  四祖爺八九歲的時候,他家的大白貓特别喜歡捕青。啥叫捕青呢?捕青就是春天百草旺芽,百花盛開之季,貓子在野外逮回蛇呀、蛙呀、松鼠呀,還有黃鳝、烏龜之類的動物。捕青的貓對魚以外的動物,一般都不會吃的。它将這些東西捕回以後,擺在主人的堂前或者是門口顯能擺闊一樣。有的捕青貓還當着主人的面對逮回的蛇、蛙予以嬉戲擺弄以搏主人歡心。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3)

  有一天,四祖爺的大白貓從外面一口叼回兩條蛇。這蛇不算大,筷子般長短,身子也不算粗,比成人的大拇指粗不了多少。這兩條蛇剛開始還是活的,大白貓将蛇一着地,它就往外溜。捕青的貓最痛恨與它作對的動物。那蛇一開溜,大白貓的“火”就上來了,“哧哧”一個箭步上前,爪子一扒踩在蛇頭上,一扒啦,将蛇扒翻了幾個滾。爪子一用力,蛇身上立馬就拉了幾條口子。那兩條蛇呀也真的不識趣,身子扒脫了皮,鼻子上的肉被貓爪子給撕掉了,仍然一個東一個西地往外遊動。大白貓是“火”冒三丈,一爪子将一條蛇往懷裡一扒,一爪子将另一條蛇撈到一塊兒,雙爪按住蛇身左一爪右一爪地一氣橫扒豎抓,将兩條蛇揉搓成面條樣,一身的皮都脫了,尾巴被抓斷了,盡剩下一點點筋連着。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4)

  大白貓見兩條蛇弄得再也不動彈了,心裡的氣似乎發洩得一幹二淨了,尾巴一甩,對着雙爪一氣猛舔後,瞪着眼珠子看着地下的蛇不睃眼,那虎視耽耽的樣子,隻要地下的蛇還有半點動靜,就會一躍而起,置蛇于死地而後快。

  剛從塾師那裡下課的四祖爺,夾着書本正興沖沖地往屋裡走,一進門看到了被撕裂了皮的兩條蛇,急得大哭起來。那大白貓見四祖爺一哭,趕緊不聲不響地開溜。那兩條蛇雖皮被扯脫了,鼻子上的肉被撕掉了,但是還沒死,聽到四祖爺的悲泣聲似乎感到自己有救了,于是頑強地在地上蠕動起來。四祖爺見蛇還是活的,一邊抹眼淚,一邊喊廚娘。

  司馬家的廚娘平日吃齋念佛,從不殺生,可以說對四祖爺有很大影響及幫助。廚娘正在柴坊間忙活,聽到四祖爺的哭喊,手中的活計一丢就跑了出來。看到地下奄奄一息的兩條蛇,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廚娘問四祖爺:“少爺,你是不是想救救這兩條脫皮的蛇?”四祖爺連聲回答:“是呀,是呀!快告訴我怎麼才能救這兩條蛇呀?”

  廚娘說:“少爺呀,這蛇一身的皮都扯脫了位,尾巴也斷了,鼻子肉都掉了,隻是心沒死,救不救的活很難說。少爺,你隻有先盡慈悲之心了。我這就到竈間給你調些面漿糊,你先給蛇的皮複原,再用面漿糊給蛇糊上,看它能不能黏住,隻有這個辦法了。”廚娘很快将面漿糊弄好送了過來。四祖爺先是用鴨毛蘸着漿糊往蛇身上抹。可抹一下,蛇痛得就要抖動一下。四祖爺是菩薩心腸,看到它如此疼痛,好不忍心,他眨巴着眼睛想了一會,心裡有了主意。這兩條蛇不長也不粗,裝面漿糊的盆子也有很大,幹脆不用抹,将蛇放入盆子,讓面漿糊整個兒将蛇全部浸泡起來,既快多了,又減輕了蛇的痛苦。

  四祖爺将脫了皮的蛇輕輕地放入面糊盆裡。不想,盆裡的面糊幹了些,不能浸過蛇的全身。四祖爺就給盆裡加了些水。沒想到,水又加多了,又太稀了。小家夥很有心竅,端起盆子到竈坊裡,用小手抓了幾把粉子摻了進去。

  廚娘的漿糊是用面粉調的,四祖爺後加抓的幾把粉子,不是面粉而是糯米粉子。這陰差陽錯正好歪打正着,糯米粉子黏合力比面粉強多了。脫了皮的蛇在漿糊盆裡一攪動,渾身都黏上了漿糊。那快要剪斷了的尾巴,在盆裡一甩一搭的,如果不用東西給連上就會斷脫落的。怎麼辦?四祖爺咬着手指正思考着用什麼東西将蛇尾巴銜接上。正想着想着,一較勁,居然将手上的指甲給咬了一塊下來。四祖爺馬上來了靈感,莫若用這指甲給蛇尾巴先連起來。說來也巧,那片小指甲正好與蛇尾巴的斷處大小差不大,稍用勁一插上,就吻合得嚴絲合縫。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5)

  那脫了皮的蛇在漿糊盆裡翻滾成了兩條白蛇,渾身上下比原始粗壯多了。四祖爺院子裡有好幾棵長着青葉子開着淡黃花的石楠藤,那葉子又辣又苦,小家夥就摘了一堆葉子蓋在漿糊盆的蛇身上,這樣既遮住了蛇身子,免得父親大人看見又會批評他。再就是這樣可以減緩蛇身上漿糊的幹裂速度。

  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蕲蛇由來的趣味故事)(6)

  打那以後,四祖爺每天到塾師堂上課前,要掀開石楠樹葉看一眼,下塾師堂後也要看幾眼。眼看過了十幾天,蛇身上的漿糊都幹裂了,蛇也活了,在盆子裡翻動時,漿糊殼敲得盆子“噹噹響。四祖爺的心慈悲得很,心裡總在琢磨:這可怎麼辦呀?這樣小蛇不痛嗎?給漿糊殼澆點水吧,他又怕水将漿糊都給化了,兩條蛇會黏在一起。正好,那天晚上,父親家裡來了兩位浙江的貴客,帶了兩箱紹興黃酒。四祖爺就讓廚娘悄悄拿了一罐子黃酒,一罐子白酒。用黃酒、白酒一兌摻後,澆在蛇身上。說來也巧,幹裂的漿糊一沾上酒,蛇就不動彈了。就這樣,漿糊一幹,四祖爺就用鵝毛燕酒往蛇身上的漿糊殼上抹,再蓋上石楠藤的葉子花。給抹酒時,石楠藤一掀開,盆子裡一股香氣就往外飄,裹着漿糊殼的蛇在盆子裡歡快地蠕動起來。

  看看又過了個把月,兩條蛇身上的漿糊殼經四祖爺每天用酒的浸潤,氣溫又不斷地升高,蛇的身子也似乎長粗壯了。有一天,四祖爺自墊堂下課回,掀開石楠葉一看,天啦,四祖爺驚呆了。兩條蛇身上的漿糊殼徹底脫落了,蛇身上的皮皆長圓滿了,一身的白色花紋,形成了一條條的斜線狀,特别地好看。蛇腹部的紋路像一串串珠斑。蛇鼻子上的肉原被白貓給扒掉了,變成了鼻孔朝天。尾部上四祖爺用銜接的指甲長在蛇身上,僅露出一點點指甲尖,用手一摸,像個小鈎鈎,那就是被後世人稱之為佛指甲的東西。

  四祖爺見被他救活了的蛇,長得太好看太好看了,舍不得送到外面放生,便幹脆留在那盛漿糊盆裡養着,天天摘些石楠藤的葉子與花丢在盆子裡。那兩條蛇過了休眠期,就要吃東西。可一年四季躺在盆子裡别無他物,隻好吃石楠藤葉和花。動物的腸胃由裝葷腥到裝素食,非得有一個轉換的過程。這就是蕲蛇的腸子為啥像串珠,為啥吃素(草藥)的原因所在。

  四祖爺怕蕲蛇長大了,盆子裡裝不下。于是天天早晚掀開盆子時就不停地祈禱:蛇呀蛇呀,你别長大,長大盆子裝不下。因四祖爺是佛祖,他的祈禱就是佛旨。故此,凡正兒八經的蕲蛇,無論怎麼長,也隻有筷子般長,拇指般粗。

  四祖爺十五歲那年,被禅宗三世祖僧粲正式收為弟子,帶着他離開蕲州司馬府四處講經傳佛。離開蕲州之家時,四祖爺也忘不了他所養的蕲蛇。他将蕲蛇裝進一條特做的布袋子,帶在身邊。有一天,三祖爺帶着四祖爺來到位于長江邊的蕲州圓豐山萬全寺,準備擇日過長江到豫章,即今天的江西南昌講經。動身前的晚上,四祖爺做了一個夢。夢中,背袋裡的蛇對他說,佛祖爺,你老人家要過大江,我們不想過江離境怎麼辦呢?

  這蛇怎麼能說話呢?第二天天未亮,四祖爺打開蛇袋子,對着蛇說道:“蛇呀蛇呀,你若真的不願随我過江離開蕲地,就一目睜,一目閉,當是顯威靈,我就依你而行如何?”

  說完後,四祖爺将蛇袋子的蛇倒于地下。隻見兩條蕲蛇一着地,真的是一隻眼睛睜着,一隻眼睛閉着。四祖爺趕緊打坐于地念誦了九十九句佛号,再睜開眼看那蛇時,兩條蛇雙目都睜開了。四祖爺知道這是天意不可違。遂悄悄地将養了七八年的兩條蛇放入江北蕲地。被四祖爺放入江北蕲地的兩條蛇繁衍的後代,皆是龍頭虎口鼻孔朝天,腹部有念珠斑,背部有二十四條方勝紋,尾部有佛指甲,食素不食葷,死後,雙目不閉,離開蕲地,一目張開一目緊閉。

  現如今,叫白花蛇與蕲蛇的蛇有好多種,隻是,真正由四祖爺從貓口救下的那兩條蛇的嫡傳裔孫太少太少。也正因為太珍稀罕見,故而,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專門寫過《蕲蛇傳》。李時珍也還親自在蕲州的龍風山捕捉過蕲蛇,并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巴蛇凡百類,惟褰(gion)鼻白花蛇,人常不見之……則黔、蜀之蛇雖同有白花,而類性不同,故入藥獨取蕲産者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