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這句詩大家并不陌生,這正是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名作《離騷》,它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憤之作。
說到《楚辭》,作為中國浪漫主義源頭的辭賦之宗,不僅是熠熠生輝的文學瑰寶,更是通過講述屈原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一方熱土鞠躬盡瘁和情牽百姓的家國情懷,喚醒了根植于我們骨髓中濃厚的愛國情感,進而使華夏文明不斷的繼承和發揚。
就在前段時間,書畫君看了央視推出的《典籍裡的中國》中的《楚辭》,不禁頗有感悟。曾經,我們在面對晦澀難懂的古詩文言文時,總是隻能達到一知半解。與年代、與古人的距離感更是讓我們無法真切地體會華夏民族命運多舛。通過這檔節目,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屈原與楚懷王。
在這裡,沒有昏庸無能,沒有小人讒言,沒有憎恨憤怒,沒有君臣離心,更沒有客死他國和自沉汨羅。有的隻是兩小無猜以及對國之未來的雄心壯志。
“後皇嘉樹,橘徕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一顆橘子,勾起了屈原的幼時回憶,見證了楚懷王和屈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飽含了濃濃的家國情懷!
一句“我這輩子都不會離開楚國。”令人感動,同時也奠定了屈原對故土愛的深沉。
他們自幼相識,都喜歡吃橘子,就像是并肩生長的兩棵橘樹,可以為國家之富足繁茂自己,為國家之強大奉獻自己,要永世紮根在楚國的土地......可最後,誰也沒想到,一個人客死秦國,而另一個投了汨羅。
其實《九章·橘頌》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表面上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借以表達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
今天我們以明代沈藻所書的屈原的傳世名篇《橘頌》,體會其浪漫而富有希望的心境,沈藻此作點劃圓潤平正,風格婉美端秀,為典型的“台閣體”。
沈藻楷書《橘頌帖》放大欣賞
也許正如劇中所演,楚懷王最大的遺憾,是生命的最後沒有回到楚國的土地;屈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勸住楚懷王留在楚國。這遺憾的背後是二人的冰釋前嫌以及對祖國濃濃的熱愛之情,這份情感也正是我們中國兒女應該代代相傳的精神源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