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頁,為江蘇某名校内部資料,免費領取方法在最下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詩歌?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高考語文文言文必背詩歌
共34頁,為江蘇某名校内部資料,免費領取方法在最下面。
文言文閱讀
【典例精練】
一
先妣事略
林則徐
先妣姓陳氏,閩縣故歲貢士時庵先生之第五女,乾隆己亥舉人,武平縣教谕諱文華,今孝廉方正名蘭泰之胞妹也。幼讀書,通曉大義,勤于女紅。時庵先生以宿儒講學于鄉,為都人士所崇仰。嘗見家君文,異之,遂許婚焉。年十八來歸,時先大父母已棄養,家無立錐,而宿逋山積。家君館谷所入盡取償焉,于是饔飱恒不繼,先妣每忍饑餓不使家君知之。逾年家君入學,旋食廪饩①,此後館谷雖稍充,而食指漸繁②,貧如故。先妣工針黹,又善剪彩草木之花,大者成樹,其小至于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十缗,遂資其直以佐家計。不孝姊妹八人,皆以先慈之教,備傳其妙。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歸,則敝廬四壁,短幾一檠,讀書於斯,女紅亦於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盡雞号尚未假寐。其他困苦之狀,類非恒情所能堪者。不孝見而愀然,請代執勞苦,或推讓飲食,辄正色曰:“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嘉慶二年,家君拔萃貢成均③,次年不孝入學,九年甲子不孝舉于鄉,十六年辛未不孝叨館選,嗣轉階禦史,而先妣於女工之事未嘗一日辍也。家君掌教将樂書院垂十年,每以春往冬歸,其間經營家事,先妣獨任其勞,心力交瘁。
庚辰夏不孝承乏④杭嘉湖道,遣人迎奉二親,家君憚于水陸之險,未肯就養,先妣至署居将一年,雖不必躬操作,而珍食必卻,美衣弗禦,常曰:“一身之福有幾,奈何遽欲盡之?但以分赒三黨之貧乏者,不尤愈乎!”是以親族鄉黨緩急,無不周恤,非廉俸有餘,實先妣減衣惜膳之所分及也。平日濟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盡其心而後即安,雖臧獲輩,體恤備至,未嘗有所淩淬。辛巳秋在署聞家君病,欲歸視,适不孝疾作,遂辭酒官捧輿馳歸,而家君以愈。次年命不孝複出供職,蒙恩授淮海道,旋擢江蘇臬使。自是先妣以家君不欲相離,遂亦不複就養。不孝回望白雲,中心搖搖,無非喜少懼多之日矣。今秋家書來,雲偶感寒疾,服藥已愈,命勿為念。不孝方切疑懼,謀所以歸省者,乃不旋踵而訃至,嗚呼痛哉!
不孝在杭嘉湖道任内恭遇覃恩,先慈诰封恭人,今例晉淑人。子二:長不孝則徐,次霈霖,出繼先伯。女八,俱适人。
(有删改)
注①廪饩:科舉時代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②食指漸繁:家庭人口逐漸增多。③成均:官設的最高學府。④承乏:指暫任某職的謙稱。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資其直以佐家計 資:取用
B.嗣轉階禦史 嗣:繼承
C.垂十年 垂:将近
D.俱适人 适:出嫁
7.下列對文中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 事略:指一種傳記文體,概述人的生平事迹,有别于正式傳記。
B. 貢士:明、清時,鄉試考中的人統稱貢士。貢士通過“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
C. 漏盡:古代計時器,銅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計時間,簡稱“漏”。漏盡,就是夜深或天快亮。
D. 淮海道:“道”是中國的行政區劃。“道”在秦朝出現。“道”介于清朝的省、府 之間。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年十八來歸,時先大父母已棄養,家無立錐,而宿逋山積。(4分)
⑵奈何遽欲盡之?但以分赒三黨之貧乏者,不尤愈乎!(4分)
9. 結合全文簡要概括林則徐母親的品質。(4分)
【選文意圖】
⑴本文是林則徐寫給亡母的,林則徐在長達40餘年的官場生活中始終清廉自守,剛正不阿,成為彪炳千秋的一代廉吏,與其母親嚴格的家教有關。就思想性上與當下弘揚傳統倡導家風是一緻的。
⑵這篇文本延續了近三年江蘇高考文言文選文的方向。
⑶本文閱讀難度中等,能較好的考查學生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選題意圖】
⑴命題形式上參考2017年高考的考查樣式與2018年考試說明。
⑵文言實詞着重考查詞語的積累和語境辨析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識考查以文中涉及的常見常識為主。
⑶翻譯句子涉及古今異義、易錯詞語理解、語境意譯、語意通順的考查。
⑷問答題着眼于人物的品質,根據文本中叙寫的傳主的事件進行概括考查。
【要點解析】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中實詞的理解能力。B項“嗣”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義項。學生大都熟悉繼承,後代等意思。根據上下文 “十六年辛未不孝叨館選,嗣轉階禦史”可以推知林則徐在十六年辛未被選任館職,随後(接着)做了禦史。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積累和掌握文言實詞的基本步驟是:逐步積累,反複鞏固,擴展延伸。具體地說就是:學新帶舊,以舊證新。可采用代入法,聯系上下文正确判斷。
7.試題分析: B項考查古代科舉制度等級以及稱謂,這是學生應知應會的。鄉試考中的稱舉人,會試考中的人稱貢士。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文化常識知識量大,頭緒紛繁。包括傳統文化中事關人物稱謂、作品命名、古代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古代音樂和曆代刑罰等相關知識。學生平時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多看多記。解題時須細心比對,防止張冠李戴,防止時代混淆,防止基本情節和人物錯亂等。
8.試題分析:翻譯句子的第一句中的“歸”在《項脊軒志》出現過,“棄養”根據語境可以推斷出,“逋”在《陳情表》出現過。第二句中“奈何”有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的意思,在此要根據語境判斷,“三黨之貧乏者”的定語後置很明顯。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在把握全篇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根據前後文理解确定句意,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握關鍵詞及特殊句式。可運用課文聯想法、成語聯想法、代入法等解讀重要實詞,注意“換”“調”“留”“增”“補”“删”。
9.試題分析:結合人物的語言、事件可概括出答案。
【考點定位】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根據題目要求找到答題區間,本題要求是結合全文,所以在梳理時要全面。
【評講建議】
⑴關注文言詞語的解釋與積累。注意結合語境判斷實詞的詞義。
⑵梳理文章時要注意直譯與意譯的結合,特别是第二句要能結合上下文理清文意。
⑶句子翻譯要注意通假現象、易錯詞語辨别理解、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還要養成回看譯文的習慣,保證合理通順,提高翻譯的準确性。
【參考答案】
6.B(嗣:随後)
7.B(會試考中的人稱貢士)
8. ⑴母親十八歲的時候出嫁,當時我的祖父母已經過世,家裡庭院非常小(或家裡沒有立錐之地)并且久欠的稅賦或債務像山一樣堆積。
(“歸”1分、“棄養”1分、“家無立錐”1分、宿逋1分)
⑵為什麼要立刻想要享盡這個福分呢?如果把這些分開了接濟那些貧困的親族,不是更好嗎!
(“奈何”1分、“但”1分、“定語後置”1分、“尤愈”1分)
9.答案:聰明能幹(心靈手巧),任勞任怨,頗有見識,通情達理,為人賢惠、扶危濟貧。
(每點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譯文】
先母姓陳,是閩縣往年貢士陳時庵的第五個女兒,乾隆己亥舉人,武平縣教谕陳文華,當今孝廉方正陳蘭泰的親妹妹。年幼讀書就能通曉大義,精通針線活。陳時庵憑年高而博學的讀書人的身份在鄉間講授學業,被居于京師有士行的人崇敬仰慕。他曾經見到我父親的文章,十分詫異,于是就把女兒許配給我父親。母親十八歲的時候出嫁,當時我的祖父母已經過世,家裡庭院非常小并且久欠的稅賦或債務像山一樣堆積。父親教私塾的收入全部拿來償還,于是飯食常常難以為繼,母親經常忍饑挨餓不讓父親知曉。過了一年,父親進入縣學,不久就吃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此後雖然教私塾的收入稍稍充裕,可是家庭人口一天天增多,家裡仍然像以前一樣貧困。母親工于針線活,又擅長剪紙如草木花等,大的如樹一般,小的甚至于莖葉,都清新像活的一樣,每年可換取幾十缗錢,于是就取用這些錢來補貼家用。我姊妹有八人,都因為先母的教誨,都能繼承母親的才能。我很小就随父親到私塾,每天日落回來,我就在破舊的房子裡,借助燭台在桌上讀書,母親也在這做針線活。我到夜裡就睡了,可母親和姐妹們往往勤苦勞作到深夜(天快亮)時還沒睡覺。至于其它困苦的情狀,大概不是常情所能忍受的。我見到這些就發愁,就請求扔我代為勞苦,我有時不接受母親給我準備的飯菜,母親總是态度嚴肅地說:“男子漢要做大事,難道是做這些小事才是孝順嗎?通過讀書來顯親揚名,希望你不要辜負我的心意。” 嘉慶二年,父親被選拔保送到國子監,第二年我進入縣學,嘉慶九年甲子我在鄉試中考中舉人,嘉慶十六年辛未我被選任館職,随後做了禦史,可母親對于針線活一天也不停止。父親執掌将樂書院将近十年,常常春天離開冬天才回來,這之間家裡的生計,母親一個人不辭勞苦,心力交瘁。
庚辰年夏天我暫任杭嘉湖道,派人把父母親接過來,父親對水陸的艱險感到害怕,不肯到我身邊接受奉養,母親到我的官署居住将近一年,雖然不一定親自勞作,可珍貴的飲食必定不肯吃,好衣服也不肯穿,經常說:“一身的福分有多少,為什麼要立刻想要享盡這個福分呢?如果把這些分開了接濟那些貧困的親族,不是更好嗎!”因此親族鄉親有需要相助的事,母親沒有不周濟撫恤,并不是我的俸祿有餘,而是母親平日節衣縮食才這樣的。平日裡濟困扶危,對待别人就像自己人一樣,一定竭盡心意後才安心,即使是奴婢這一類人,母親也十分體恤,一點也沒有欺壓的地方。辛巳年秋天母親在官署聽到父親生病,想要回去探視,恰逢我生病,我就辭去酒官拉着車子回去,父親因而病愈。第二年就命我複出做官,承蒙皇恩在淮海道任職,不久又升任江蘇按察使。自此母親因為父親不想離開,也就不到我身邊接受我的奉養。我回望過去,心神恍惚,難以自持,無非就是歡喜少驚懼多罷了。今年秋天來了家信,母親在信中說偶感寒疾,吃了藥已經好了,希望我不要挂念。我正深切地懷疑擔憂,謀劃回家探視的方法,結果很快母親去世的訃告就到了,悲痛啊!
我在杭嘉湖道任期内承蒙皇上封賞,诰封母親為恭人,現在按例晉升淑人。兩個兒子:長子林則徐,次子林霈霖,過繼給伯父作兒子。八個女兒,都出嫁了。
二
彰武軍節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狀
王安石
公諱玮,字寶臣,真定府靈壽縣人。少以蔭補為天平、武甯二軍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繼遷攘河西銀、夏等州,屢入邊州。當是時,公為東頭供奉官,年十九,太宗問大臣“誰可使當繼遷者”,武惠王以公應诏。太宗以知渭州。真宗即位,改内殿崇班、移知鎮戎軍。當是時,繼遷虐使其衆,人多怨者。公即移書言朝廷恩信,撫納之厚以動之。羌人得書,往往感泣,于是康奴諸族皆内附。
鹹平六年,繼遷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書言:“繼遷擅中國要害地,終身旅拒,使謀臣狼顧而憂。方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更盛強,無以息民。”當是時,朝廷欲以恩緻德明,寝其書不用。公曰:“德明野心,去就尚疑,今不急折其羽翮,而長養就之,其飛必矣。”即自将騎士入天都山取之内徙。德明由此遂弱,而至死不敢窺邊。
大中祥符八年,遷英州團練使,知秦州。秦西南羌角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獻方物,求賜贊普。公上書言:“夷狄無厭,足其求必輕中國。”至明年,啰、遵果悉衆号十萬,寇三都。公帥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斬以萬計。事聞,除客省使、康州防禦使。其後又破滅馬波、叱臘、鬼留等諸羌。啰、遵遂以窮孤逃入碛中。而公斥境隴上,置弓門、威遠凡十寨,自是秦人無事矣。
天禧四年,遂除簽署樞密院事。丁晉公用事,稍除不附己者,既貶寇萊公,即指公為黨,改宣徽南院使,出為環慶路都署,又降容州觀察使,知萊州。晉公貶,乃以公為華州觀察使,知青州。天聖五年,以疾病求知孟州,得之。會言事者以公宿将,有威名,不當置之閑處,乃以為真定路馬步軍都部署,知定州。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為罷朝兩日,贈侍中,谥曰武穆。
公為将幾四十年,用兵未嘗敗衄,尤有功于西方。故事,羌殺中國人得以羊馬贖死,公以如此非所尊中國而愛吾人,奏請不許其贖;自三都之戰,威震四海。角厮啰聞公姓名,即以手加颡。在天雄,契丹使過魏地,辄陰勒其從人無得高語疾驅。至多憚公,不敢仰視。契丹既請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邊事,手诏诘難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議,終無以奪。真宗後愈聽信,有論邊事者,往往密以付公可否。好讀書,所如必載書數兩,兼通《春秋三傳》,而尤娴于《左氏》。
(有删改)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攘河西 攘:驅除
B.寝其書不用 寝:擱置
C.丁晉公用事 用事:當權
D.以公宿将 宿将:久經戰陣的将領
7.下列對文中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 蔭補:宋朝實行恩蔭制度,這是當時科舉之外的一種入仕途徑,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弟,親屬及其門客等享受此特權。
B. 贊普:在吐蕃諸王之名字中多有此字,以示崇巍。“贊普”一詞,主要是取其宗教上的含義。強調他的權力來自上天,即所謂“君權神授”。
C.武穆:“武”和“穆”都是中國古代谥法常用字。一般是朝廷頒發功勳卓著的武将,是武将的最高谥号。
D.《春秋三傳》:春秋三傳就是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稱為“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繼遷擅中國要害地,終身旅拒,使謀臣狼顧而憂。(4分)
⑵故事,羌殺中國人得以羊馬贖死,公以如此非所尊中國而愛吾人,(4分)
9. 請簡要概括曹穆公形象特點。(4分)
【選文意圖】
⑴2017年江蘇高考文言文考查了《汪容甫先生行狀》,近年行狀也是考查的熱點。
⑵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在江蘇高考中尚未考查。
⑶本文閱讀難度中等偏上,能較好的考查學生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
【選題意圖】
⑴命題形式上參考2017年高考的考查樣式與2018年考試說明。
⑵文言實詞着重詞語的積累和語境辨析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識考查以文中涉及的常見常識為主。大部分考點可以與中學課本中的知識點相關聯。
⑶翻譯句子涉及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易錯詞語理解、語境意譯、語意通順的考查。
⑷問答題着眼于人物形象特點,根據叙述部分進行概括考查。
【要點解析】
⑴第6題對文言實詞的考查,是對學生積累和語境意識的考查。A項“攘”既有“排斥、侵奪、盜竊”的意思,也有“推讓,捋起”的意思,而語境說李繼遷反叛,侵奪了河西的銀州、夏州等地,所以“攘”在語境中是侵奪的意思。
⑵第7題考查文化常識。C項考查谥号,谥号在文言文中很常見,是學生應知應會的。
⑶第8題翻譯句子的第一句中,“擅”學生不難翻譯,“旅拒”中難點“旅”是軍隊的意思,“狼顧”有兩層意思:1.狼行走時,常轉過頭看,以防襲擊。比喻人有所畏懼;2. 如狼之視物。形容兇狠而貪婪地企圖攫取。根據後文的憂可以推斷出。第二句,“故事”出自《六國論》,“中國人”是古今異義詞,可以推出漢人。“中國”根據語境可以推出是宋朝。
⑷第9題提問範圍着眼全篇,應從文中叙寫的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概括有關特點。
【評講建議】
⑴關注文言詞語的解釋與積累。注意結合語境判斷實詞的詞義。
⑵梳理文章時要注意直譯與意譯的結合,特别是第二段要能理清文意。
⑶句子翻譯要注意通假現象、易錯詞語辨别理解、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還要養成回看譯文的習慣,保證合理通順,提高翻譯的注意意識。
【參考答案】
6.A(攘:侵奪)
7.C(“忠武”為武官最高谥号)
8.⑴李繼遷占據着中原的關鍵之地,他一生以軍隊(和朝廷)相抗,使得善于出謀劃策的臣子因畏懼而憂慮。
(“擅”1分、“旅拒”1分、“狼顧”1分、句意1分)
⑵按慣例,羌人殺了漢人可以拿羊馬來贖罪,曹公認為這樣做是不尊重宋朝且偏愛自己的子民。
(“故事”1分、“中國人”1分、“以”1分、“中國”1分)
9.戰功卓著,遠見卓識,堅持己見,喜愛讀書。
(每點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譯文】
曹公名玮,字寶臣,是真定府靈壽縣人。少年時就憑借相上的餘萌做了天平軍、武甯
裡的牙内都虞侯。至道年間,李繼遷反叛,侵奪了河西的銀州、夏州等地,屢次進入邊防的州府作亂。那時候,曹公身為東頭供奉官,剛十九歲,太宗問大臣:“誰可以作為抵擋李繼遷的人呢?”武惠王舉薦曹公應诏出征。太宗派他去做渭州知州,真宗登基,改做内殿崇班,移官做了鎮戎軍節度。那時候,李繼遷對待下屬十分暴戾,人們大多怨恨他。曹公就去信表明朝廷的恩德和信義,說要撫慰他們、厚待他們以打動他們。羌人得到書信之後,往往感動得流淚,于是羌人的康奴等部族都内附于大宋。
鹹平六年(1003年),李繼遷死了,他的兒子李德明要求保護要塞。曹公上書說:“李繼遷把守着中原的關鍵之地,他一生以軍隊(和朝廷)相抗或(聚衆抗拒朝廷),使得善于出謀劃策的臣子因畏懼而憂慮。現在他的國家危險兒子弱小,如不馬上滅掉他,以後強盛起來,就不能使人民安全地生活了。”那時,朝廷想以恩惠來招緻李德明,因而不用曹公之計。諸将都十分猶豫,不知道怎樣處置。曹公說:“李德明的野心是叛是順還不明白,如果現在不打擊他的勢力,折其羽翼,而是培養他,那麼他很快就要飛起來。”因此就自帶兵士進入天都山,帶了内附的羌人回來。李德明的勢力從此就削弱了,直到死也不敢再侵略邊境。
大中樣符八年(1015年),升遷做了英州團練使秦州知州。秦州西南的羌族部落角厮啰、宗哥立遵開始強大起米,宗哥立遵供奏上地方特産,要求被賜封贊普。曹公上書說:“夷狄之族沒有滿足的時候,要是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一定會蔑視中原大宋王朝。”到了第二年,啰、遵二部果然帶領全部人馬号稱十萬,入侵三都。曹公帶領三個将領擊敗了他們,并且向北追逐他們直到沙州,所殺和俘虜的有上萬人。皇上知道這件事後,封他做了客省使、康州防禦使。之後,他又打敗了馬波、叱臘、鬼留等羌族部落。啰、遵由于窮固勢孤而逃入了沙漠。而曹公在隴上修築工事,設置了弓門、威遠等十個軍寨,從此秦州再無羌人侵犯。
天禧四年(1020年),當了簽暑樞密院事。丁晉公掌權的時候,排擠不服從自己的人,先貶了寇準,又指曹公為寇準的同黨,改官為宣徽南院使,離開京城做了環慶路都署,後降積為容州觀察使、萊州知州。丁晉公被貶之後,皇上封他做了華州觀察使,青州知州。
天聖五年(1027年),由于生病,求做孟州知州,獲得了準許。正遇上谏官認為曹公是老将領,有威名,不應當放在無足輕重之地,因而改官做了真定路馬步軍都部署、定州知州。天聖八年(1030年)正月,死于任上,時年五十八歲。皇帝為他罷朝兩天,贈官侍中,谥号為武穆。
曹公做統帥将近四十年,用兵從來沒有敗過,尤其在西部邊境上立功很多。按慣例,羌人殺了漢人要用羊馬來贖罪,曹公說這樣做是不尊重宋朝且偏愛自己的子民,上奏請皇上不讓他們贖罪;從三都之戰後,曹公的威名聞于天下,角厮啰聽到曹公的名字,就把手放到額頭上。在天雄時,契丹使者經過魏州之地,都私下裡約束随從不要高聲說話,不要快速地騎馬。到了之後,大多很畏懼曹公,不敢仰視他。契丹請求會盟,真宗對于用兵的事情十分重視和謹慎。一有了邊防上的問題,就親手拟寫诏書詢問曹公,每每十餘次,但曹公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始終也沒有被皇上改變。真宗後來十分聽信他,有關于邊防事務的讨論,一定要請曹公來看是否可以。曹公愛好讀書,所到之地一定帶上書。他兼通《春秋三傳》而對于《左傳》特别熟悉。
具體領取步驟: 1、關注莊子的那條魚公衆号
2、轉發本文,并留言“高三語文”字樣
3、私信“莊子的那條魚高三語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