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0月31日訊(記者萬建輝)“以此次發現的宋代古井所處的方位看,基本可以确定它位于宋代鄂州(武昌)城外西南角,處于文獻記載的宋代鄂州(武昌)南市範圍内。”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0月28日晚報道的《武船廠址發現宋代、明清兩座水井及疑似墓葬區》,稿中提到其中的宋代水井所在的武船廠址,可能與宋代鄂州(今武昌)城外的南市有關聯,引發網友廣泛關注。網友紛紛留言提出保護利用建議。
此次在武船廠址發現的宋代古井,推測位于宋代鄂州(武昌)城南市。武漢市考古所供圖
為弄清宋代鄂州(武昌)南市是個什麼地方?為何南市會留下一口千年古井為後人發現?南市對于鄂州(武昌)城,乃至于對宋朝的商貿格局與國防有何意義?長江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嚴昌洪教授,請他為關注關心此次宋代古井發現的讀者、網友答疑解惑。
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牆疊加示意圖,黃色字體的“鄂州南市”标注在鄂州(武昌)城西南角。
“形象的說,宋代古井所在的鄂州(武昌)南市,相當于明清時期的漢正街。武漢地區的商業中心(市)有一個演變轉移的過程。清代張行簡《漢陽縣識》稱:‘三國時市盛于石陽,見《三國志·陸遜傳》。唐宋集南市,範成大《吳船錄》陸放翁《入蜀記》皆載之,元明會于金沙洲,成化間漢水改道,直達入江,市移漢水南岸,沿及北岸,近成中外通市矣。’”
鄂州(武昌)南市資料圖,認為南市範圍在鄂州(武昌)城南沿江一帶,即今武昌鲇魚套及附近沿長江和巡司河一帶。
嚴昌洪說,宋代鄂州(武昌)城内主要承擔了行政職能,随着城市發展,商業功能漫溢到水路交通便利的城外碼頭周邊,形成南市。明清時期,江北的行政中心在漢陽城内,明成化年間開始,商業逐漸在漢江入江口漢口一側聚集,形成漢正街,并逐步擴展。
為何南市也稱“南草市”,嚴昌洪提供的資料介紹,草市原來是鄉村定期集市,各地又有俗稱,兩廣、福建等地稱墟,川黔等地稱場,江西等地稱扵,北方稱集。草市起源很早,東晉時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多位于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說因市場房舍用草蓋成,或說因初系買賣草料市集。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發展成為居民點,個别的上升為縣、鎮;而緊臨州縣城郭的草市﹐則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
那麼宋代鄂州(武昌)南市如何形成?規模多大?嚴昌洪介紹,南市的形成,要從武昌城的發展演變說起。公元223年,孫權在蛇山近江處修築夏口城;南朝宋設置郢州,州治在夏口城,城名改稱郢州城,并加以擴建;隋朝改郢州為鄂州,城名随之改稱鄂州城;唐代中期,武昌軍節度使駐鄂州城,這成為鄂州城叫武昌的淵源;牛僧孺任武昌軍節度使時,把夯土闆築城牆新建為磚砌城牆,城池首次越過蛇山,直抵蛇山南面的湖群。
宋代陸遊登上鄂州城内蛇山頂的南樓時,是“下瞰南湖,荷葉彌望,中為橋曰廣平,其上皆列肆,兩旁有水閣極佳”的場景。蛇山西南方向,夾江連通兩湖,這裡波平浪靜,沿港沿江形成鄂州(武昌)南市,這裡“賈船客舫,不可勝計,銜尾不絕者數裡”。
南宋時王炎《雙溪類稿》卷二十三《上戶部薛侍郎》記述鄂州稱:“且如湖湘,唯鄂渚最為要地。蓋南則潭、衡、永、邵,西則鼎、澧、江陵、安、複、襄陽數路,客旅興販,無不輻湊鄂渚。”商業的興盛和水陸交通運輸的優勢,使宋時期鄂州城外的南草市得以興起。 “南草市即是唐以來鄂州地區農業進步、人口增長、市場繁榮的産物。鄂州城内無法容納大量增長的人口,其直接結果便是城外草市的興盛。來往于鄂州的商賈行旅,在城區西南角的黃鶴樓外泊舟與交易,南草市就在這樣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
嚴昌洪說,1135年(宋紹興五年)嶽飛以清遠軍節度使、荊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身份坐鎮鄂州,形成長江中下遊的軍事中心。1141年(宋紹興十一年)宋金“紹興和議”後,鄂州商業和水上運輸業興盛起來。鄂州城南至臨江一帶及鹦鹉洲上發展成鼎盛的商市,稱南市。也就是說,到南宋和金朝對峙的曆史條件下,鄂州優越的交通地理條件依然是溝通東南和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鄂州南草市的興起反映了當時鄂州商業的繁榮和人口的增加,而在南宋時期的鄂州城既是抗金的軍事重鎮又是長江中遊的商業貿易中心,南市到南宋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繁榮。
以至于南宋詩人範成大在《吳船錄》稱:“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街道裡巷)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南宋詩人陸遊也贊道:“自京口以西,皆不及……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隐然一大都會也。”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