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

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7 05:57:47

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1.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一派脾腎兩虛症候,為何滋腎補脾不效?是虛不受補,還是治法錯誤?,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脾虛濕熱是虛不受補的關鍵因素)1

脾胃濕熱與脾胃虛寒

導讀:

1.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一派脾腎兩虛症候,為何滋腎補脾不效?是虛不受補,還是治法錯誤?

2.脾腎兩虛,是先補脾還是先補腎?還是脾腎同調?

3.虛不受補,脾虛濕熱是關鍵,脾胃大家李東垣的名方是如何破解脾虛濕熱之僵局?

當前,朋友們在看中醫時遇到最多的問題之一是:明明自己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脾腎兩虛的一派虛象,找遍了名醫,吃了一籮筐中藥,卻還是一樣虛,這是為什麼?到底是虛不受補,還是治法錯誤?

《黃帝内經》有雲:“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由此可見,虛證确實應該用補益之法!

脾腎兩虛,是先補脾還是先補腎?還是脾腎同調?

從臨床經驗來看,脾腎兩虛是虛證中較為常見的證型,那麼,脾腎兩虛,是先補脾還是先補腎?還是脾腎同調?中醫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有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陽對中焦脾胃有溫化推動作用,可輔助脾陽運化水谷,升發陽氣,所以認為脾腎兩虛要補腎。

但是,中醫又有“補腎不如補脾”之說,因為有人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能運化水谷精微,後天充足,在可以充養全身的同時,其精華也可以下注于腎以生養腎精,使腎精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所以認為脾腎兩虛要補脾。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陰陽本是互根互用,先天之腎與後天之脾也是一對陰陽關系,單獨補脾或補腎都過于偏激,腎虛而脾不虛者,補腎為主;脾虛而腎不虛者,補脾為主;脾腎兩虛者,自然應該脾腎同調,隻是根據脾腎虛的輕重,側重于哪一方的而已。

問題又來了,臨床上,受個人體質不同、飲食習慣差異、失治誤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單純的虛證已經非常少見,多是本虛标實,虛實夾雜,既有虛證的症狀表現,又有實證的症狀表現,使得疾病治療起來更加困難,所以,一味地滋補容易助邪,一味地攻邪容易傷正,都不能解決問題。

如陳士铎在《本草新編》中指出:“或疑需用補劑,是虛病宜于補也。然往往有愈補愈虛者……故補之法亦宜變。 補中而增消導之品,補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補而補之……”

所以,虛不受補其實是一個僞命題,是為治療失敗找借口,隻要遵循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辨證準确、對證進補等原則,攻補兼施,則可以使虛實夾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脾胃大家李東垣的名方是如何破解脾虛濕熱僵局?

脾虛濕熱作為虛不受補的關鍵因素,也屬于常見的虛實夾雜證候,針對這種情況,脾胃大家李東垣有一個經典名方升陽益胃湯。

本方由黃芪,黨參,茯苓,甘草,白術,橘皮,法半夏,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黃連,澤瀉,白芍,生姜,大棗16味藥組成。

有補脾胃,升清陽,祛濕熱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濕熱中阻,脾胃陽氣下降,陰火上乘灼肺所引起的一些列病症。

本方證一般會有以下症狀表現:

第一:怠惰嗜卧,即神疲乏力,昏昏欲睡。

第二:四肢無力,身體沉重,關節疼痛。

第三:口苦舌幹,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

第四:舌苔白膩,脈濡緩。

第五:或見怕冷,表情憂郁、憔悴、面色不和等肺病病症。

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濕邪,濕邪留注肌肉關節,則四肢無力、身體沉重、關節疼痛。

濕邪困阻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則飲食無味,傳化失宜,不能運化水液,則二便不調。

脾土不生肺金,母病及子,故可見肺衛虛弱引起而惡寒怕冷,濕困脾陽,陽氣不伸,故見面色不和,憂郁。

方用甘溫之黨參、黃芪、甘草補脾胃之虛弱。

用半夏、白術燥中焦脾胃之濕邪。

用茯苓、澤瀉滲濕降濁于小便之中。

羌活、獨活、柴胡、防風升舉下陷之清陽,況且羌獨活防風皆為風藥,風能勝濕,一舉兩得。

橘皮行氣滞。

黃連降上乘之陰火,清内蘊之濕熱。

祛濕之藥多辛散溫燥有傷陰之弊,故用白芍酸補營陰、斂羌獨活防風柴胡之辛散,一補一收,使攻邪不傷正。

全方補中有散,散中有收,補脾胃兼祛濕邪,攻補兼施,諸症自除。

特别注意:

如果虛不受補僅表現出以上脾虛濕熱症狀,可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辨證運用,如果是單純的脾虛,則可去掉方中祛濕之藥,如果是脾腎兩虛的純虛證,則可以在去掉祛濕藥的同是加上溫和而不滋膩的補腎藥,觀其脈證,随證治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