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溪。(供圖)
中國日報福州7月7日電(記者 胡美東)“人谙魚性,魚領人情,患難與共,歡樂斯同。人魚同樂,頤養天年……縱來呂尚,不敢垂綸,倘莅馮灌,空勞彈铗。伫看雲海,正待鯉躍龍門。奈何天不永年,遽而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近日,當記者詢問魚祭儀式時,浦源村魚祭儀式的第十八代傳人鄭孝祿侃侃而談,誦讀起了魚祭文。
古往今來,素來多見葬禮上誦讀祭文悼念逝者,卻鮮見專門為鯉魚舉辦葬禮并現場誦讀祭文悼念鯉魚。作為福建省甯德市周甯縣浦源村800年護魚文化的一部分,這篇魚祭文引經據典,包括姜太公(呂尚)雖善釣魚也不敢再此垂綸、孟嘗君食客馮灌來此舞劍詠歌仍是無魚可食,隻為說明一個事實:浦源村民護魚愛魚不傷魚。
在浦源村,一灣鯉魚溪依山勢蜿蜒穿村而過,溪中數萬尾五彩斑斓的鯉魚悠然自得、惬意生長,聞人聲而至,見人影而聚,妙趣橫生。800餘年來,浦源村民與溪中鯉魚和諧相處,愛魚護魚蔚然成風,演繹着“人魚同樂”的獨特人文景觀。
相傳,南宋嘉定年間,鄭氏祖先從河南遷居浦源村,當時飲用的正是鯉魚溪水,為了防止水源被污染或投毒,便在溪中放養能去污澄清的鯉魚,并制定了族規,嚴禁捕撈和傷害溪中鯉魚。
鯉魚溪夜景。(許文瑾 攝)
據周甯縣文化館館長周許端介紹,浦源村的祖先為了保護鯉魚,專門上演了一場“苦肉計”。當時的村長安排自己的孫子假裝去偷魚,然後現場抓來,懲罰他連續三天請村民吃飯,成為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反面教材”,使護魚這一村規民約深入人心。
“從那以後我們再沒人敢去抓魚,當地人去外地也不會吃鯉魚,即使是遇上大饑荒,村民甯食野菜、糠餅,也絕不捕食溪中鯉魚。”周許端說,“這個護魚習俗就這樣一直傳承下來,傳承了800多年,在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我們希望能繼續把鯉魚文化一代一代往下傳。”
鯉魚溪。(供圖)
為了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的生存,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村民掌握了鯉魚許多生活習性,于是在沿溪建房時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在發大水時供鯉魚躲藏,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卷走。即使鯉魚被沖到溪外的田野,也會在洪水退去之後,成群結隊地遊回來,繼續在鯉魚溪裡與人嬉戲厮守,村民也會自發到田野裡把鯉魚送回鯉魚溪。
與此同時,浦源村民還為鯉魚設立了“魚塚”,為自然老死或因故逝去的鯉魚舉辦魚葬禮,誦讀魚祭文,演繹出獨特的魚祭習俗。2008年,周甯鯉魚溪的魚冢、魚葬、魚祭文獲得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三個世界唯一”和“世界年代最久遠的鯉魚溪”稱号。
兩株參天擁抱的古柳杉樹之間立着一塊石碑,上書“魚塚”二字,這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魚墓。(供圖)
今年86歲的鄭孝祿已當了40多年的魚祭司儀。“魚祭習俗意義重大,我們把鯉魚當成自己的親人,同等對待,鯉魚去世後我們舉行儀式送它們入土為安。”
魚祭儀式。(供圖)
記者了解到,鄭孝祿等老一輩司儀還注重培養年輕一代的司儀,使魚祭習俗得以代代相傳。
鯉魚溪旅遊活動引遊客圍觀。(供圖)
近年來,周甯縣充分挖掘鯉魚溪文化底蘊,優化提升鯉魚溪水系,修繕古民居及魚祭廣場、鯉魚溪慢行道等景區設施,複興魚祭習俗、護魚武術等,2021年景區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14%,旅遊綜合收入3億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