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分合合,每逢亂世,就有奸雄竊據一方,割地稱王。而被割據次數最多的,無疑是四川。
第一次割據是古蜀國。早在先秦時代,蜀地便已有原始的蜀國,傳說是蠶叢、魚凫的後代,未受周之封,正史中鮮少記載。這個蜀國與地處漢中的巴國互相攻擊,巴國求救于秦國,于是引出了一場著名的嘴仗:司馬錯論伐蜀。司馬錯主張吞蜀收其财力,張儀堅持先拍廢韓國掃平六國。擅長嘴皮子功夫的張儀最終輸掉了嘴仗,因為征蜀好處太大。遂有司馬錯率兵吞蜀之舉。
第二次割據是兩漢之交的公孫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引發天下大亂,蜀地官員公孫述乘時而起,占據蜀中自稱蜀王。公孫述割據,具備了後世割據四川的大部分特征:
其一曰中原大亂,蜀地容易乘機自立。西漢末綠林、赤眉、銅馬互相攻殺,劉秀後起于河北,逐次消滅各地實力派。僻處西南一隅的四川處于無人顧及的狀态,故而公孫述能竊據一方。
其二曰坐井觀天,當權者容易自我膨脹。公孫述占據蜀地幾十年,并沒有遇到什麼強勁對手,隴西的隗嚣還一度向其稱臣,公孫述飄飄然燒包之,率兵進攻關中。結果被劉秀一頓狠打,當場教會公孫述做人。
其三曰實力有限,自守有餘而争天下不足。畢竟蜀地人力物力有限,出蜀與天下争,很難有什麼成效。有智士向公孫述建兩道出蜀,一取關隴一取荊江。這個戰略類似于諸葛亮草廬對(民間傳說叫隆中對,學界叫草廬對,看官牢記與人侃三國時,說草廬對能讓你瞬間提升逼格。),可惜都未能成功。
其四曰先亂後平。天下将定,中原的強勢政權大都是先平定其他地方,最後再來消滅蜀中。光武帝劉秀消滅公孫述政權便是其最後一戰。
第三次是三國蜀漢。先有劉焉父子據蜀地自立,後來劉備入蜀鸠占鵲巢,又奪占漢中,建立三國之一的蜀漢。劉備為他的政權創造了“漢室血統繼承者“這個政治附加值,竟能把一個偏霸一方的小政權搞出大漢王朝的氣息,也算一位比較有曆史感的大政治家。後來匈奴人劉淵造西晉的反,号稱紹漢室之統,尋摸了一圈,發現隻有蜀後主劉禅時間最近,便把後主追尊為”孝懷皇帝“。匈奴人認漢人當祖宗,這個思路之清奇,古今難得一見。
第四次割據是晉末成漢。五胡亂華,西晉亡國,氐人李特草創成漢政權的基本盤,後來其子李雄正式建國。成漢立國共四十六年,東晉穆帝時,桓溫率兵伐蜀盡取其地。東晉政權為招徕遠人,顯示自己法統的正義性,效法當年魏滅蜀不殺劉禅之事,封李氏末代君主李勢為歸義侯。
第五次割據是東晉末年的谯蜀。桓溫之子桓玄稱帝失敗,東晉的江山又是一片大亂,新崛起的權臣劉裕忙着掃平江南,蜀人再次據地自守,推參軍谯縱為主。谯縱本無自立的野心,無奈被蜀人趕鴨子上架,隻好一條道走到黑。東晉國力雖然不強,但有件事辦的熟門熟路,隻要蜀中敢獨立,就有人出面收拾。上一次廢成漢的是大奸雄桓溫,這次對付谯縱的則是讓北方胡人都頭皮發麻的劉裕。公元412年,劉裕随便派出一位實力不是最強的将軍朱齡石,把存在了7年的谯蜀送上了西天。
第六次是齊梁易代之際的劉季連割據。這次割據的背景是梁武帝起兵反齊,大戰連年無暇顧及蜀地,益州刺史劉季連起兵抗拒梁朝。但不久便因為糧食奇缺而投降。曆來蜀地都以天府之土、民殷國富而聞名,劉季連能把蜀地搞成這樣,足見隻是個器識低下、治民無方的廢物。這場割據影響不大,卻因為蜀地特殊的曆史淵源,讓梁武帝自我膨脹了一回。劉季連被俘送至建康,梁武帝取笑他說:“你想做劉備,卻反而不如公孫述,難道是因為手下沒有卧龍這樣的臣子?“言下之意,我蕭衍乃是德過魏氏、威侔光武的不世名君。對一個廢物俘虜煞有介事地裝一把,梁武帝之好面子可見一斑。
第七次是蕭梁末年的天正割據。侯景亂梁,梁武帝的龍子龍孫們在各地稱王稱帝,割據蜀中的是蕭衍的第八子蕭紀。蕭紀在老爹未死時,治蜀頗有政績,允文允武,也是一方良守。無奈人的作為限于自己的境界,梁武帝被侯景困在台城受活罪,蕭紀不僅不派兵救援,反而圍繞帝統的歸屬,和荊州的七哥蕭繹開啟了對轟模式,征戰連年難解難分。他建号天正,迫不及待的過了把皇帝瘾,沒多久便被北朝西魏抄了後路,蕭紀被蕭繹所殺,僞梁政權遂告滅亡。
第八次是隋初王謙之亂。楊堅篡周建隋,北周各地的實力派掀起滔天世浪,武裝反對楊隋政權。益州總管王謙是個官二代,其父王雄位列西魏北周十二大将軍之一。王謙雖有一腔忠義,怎奈志大才疏,很快被同是北周宿将子孫的梁睿削平。後世經常有人非議,曆代得國之易無如隋文帝者,其實楊堅同時應付三個方向的動亂,盡管仗都是北周老将們自己窩裡掐,楊堅起碼也擔驚受怕了一回。若論難度,筆者以為至少比便秘更難一些。
第九次是唐中期的劉辟之亂。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所在皆是,作為割據者天堂的蜀中自然難避其禍。蜀中起初幾任節度使都不太過分,雖說都是關起門來就是土皇帝,但在形式上都接受唐政府的号令。到了唐憲宗朝,西川節度使劉辟乘憲宗剛剛上台,發兵吞并漢中(時為東川)。劉辟沒想到,他碰上的對手是僅次于太宗、玄宗的硬茬子。唐憲宗一生沒幹别的,從即位到駕崩專業打藩鎮。劉辟三生有幸成為憲宗起手試刀的祭品,大唐發兵僅15000人,費時9個月便削平全蜀,劉辟俘至長安斬決。
第十次是五代十國的前蜀。唐末大亂,朱溫稱雄于中原,出身唐忠武軍的王建竊據蜀中,建立前蜀國。前蜀與後梁并立時國力尚強,互相鄙視對方為蠻夷。敢于罵中原漢人政權是蠻夷者,曆史上也僅王建一人而已。他年輕時人送綽号“賊王八“,這種行徑倒是頗與其名号相符。王建與曆代據蜀的草頭王們别無二緻,沒有乘天下四分五裂時出川争奪天下,而是做了個自守家業的地主老财。他死後兒子王衍繼位,被後唐消滅。前蜀國存在了35年。
第十一次是後蜀。後唐剛剛滅亡前蜀,唐将孟知詳便反手陰了唐明宗一道,自立為王,是為後蜀。後蜀存在了41年,其間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除了八卦。孟知祥的兒子孟昶繼位後十分奢侈,連溺器都用七寶裝飾,宋太祖獲得此物後,對其報以一萬點的鄙視。北宋大軍伐蜀時,蜀中有個叫王昭遠的牛皮大王,自稱諸葛亮再世,領兵拒敵,隻交一仗便被殺的腚爛毛焦。孟昶向北宋投降,命翰林學士李昊起草降表。這個李昊當年在前蜀做官,前蜀滅亡時就是他寫的降表,此時又做這種事。蜀人嘲笑其行徑,半夜在其家門貼了張紙,雲:世修降表李家。
第十二次是南宋吳曦之叛。吳曦的祖父吳璘和伯祖父吳玠,都是南宋建國之初的名将,他們世守川陝與金國苦戰,甚為南宋所重。吳曦不顧其祖、父兩代的名節和功勞,吃裡扒外與金人勾結,割川陝一帶稱王。隻是南宋時夷夏之防甚重,四川大小官員軍民都看不慣這個二五仔,沒等南宋發兵讨伐,以小吏楊巨源(與唐朝詩人楊巨源同名)為代表的一批義士發動兵變,将吳曦刺殺于睡夢中。這場史上最無厘頭的割據遂告平定。
此後南宋末年至元朝立國,四川未再發生割據事件。直到元末明初,朱元璋起兵滅元,古代史上第十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割據四川事件爆發了。
唱主角的是元末紅巾軍将領明玉珍,他率軍擊敗蜀地元兵,後于重慶建立大夏國,稱帝。明玉珍是個合格的将軍,卻不是合格的統帥,他能力不足,魄力也不夠,臨死時告誡臣下,千萬不要學劉備諸葛亮玩什麼興複漢室北定中原。朱元璋勢力不大時,為了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謙恭地對大夏緻國書,稱你是劉備我是孫權,咱們要合夥對付北方的曹操。元朝滅亡後,朱元璋财大氣粗,口氣變為爸爸教訓兒子,吓唬明升(明玉珍之子)速速歸降。1370年,明軍攻破成都和重慶,大夏滅亡。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全付笑談中。
作者:票非人,魚羊秘史簽約作者。魚羊秘史經授權發布。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并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