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學的本質在于文學的形式

文學的本質在于文學的形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2:30:05

以文學的方式回答文學何為

——讀梁曉聲長篇小說《中文桃李》

謝龍新(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

繼斬獲茅盾文學獎的《人世間》之後,今年年初,著名作家梁曉聲又推出長篇新作《中文桃李》(作家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小說以80後大學生求學、工作為線索,圍繞愛情與婚姻、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展開叙事。小說出版之後,獲得廣泛關注。

文學的本質在于文學的形式(以文學的方式回答文學何為)1

《中文桃李》是一部可以當作理論著作來讀的小說。小說的題目首先就給人“反常”之感。“中文”在小說中顯然指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實際上就是“文學”。這是個專有名詞,沒有任何詩意,很少被用于小說标題。“桃李”既喻指“栽培的後輩和所教的門生”,也喻指“人的青春年少”。“中文桃李”因此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指小說的主人公:以李曉東和徐冉為代表的一群80後主修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小說的主題:在文學日益被邊緣化的大背景下,文學如何才能“青春年少”,或者說,文學如何才能與生活的“活力”保持關聯?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每一個文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作為著名作家,梁曉聲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進行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用鮮活的故事對這一問題作了飽含情感溫度的論證和回答。

80後具有特殊的含義。作為時代的标簽,他們是改革開放後在經濟大潮中成長的一代,同時也是見證經濟大潮中文學日漸式微的一代。他們仍然持有文學理想,對文學飽含熱情。這種理想和熱情曾使他們在象牙塔内取得短暫的輝煌,創辦文學刊物的成功使他們成為校園内萬衆矚目的“明星”;而在象牙塔外卻陷入了“重圍”,曾經的輝煌和成功在校園外的規則下再難成為驕傲的資本。那麼,如何“突圍”?小說以這群80後“中文桃李”的人生選擇給出了答案。梁曉聲說,作為老師,他教過很多80後,自己的孩子也是80後,為80後寫點什麼,一直是自己的心念,想給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一點記錄,“我喜歡我筆下的這些80後,他們也開玩笑,也幽默,但他們身上沒有那種‘頑主’氣質”。

文學與社會現實之間常常有一種因錯位而産生的張力,對抗并非可取之道。《中文桃李》選擇了與現實的和解。和解并非屈服于現實,而是在保持文學理想的前提下融入現實。不難發現,《中文桃李》在情節結構方式上總是在設置一些沖突,這些沖突無不與“中文”這一專業相關;同時又在沖突中尋找一種平衡,這種平衡則使“中文”與現實達成和解。從“我”與父母婚姻價值觀的沖突到最後的彼此接受、從“我”和徐冉的悲壯“北漂”到最後的回歸故鄉,以及“中文”還是“對外漢語”的專業選擇、留省城還是回家鄉的就業抉擇等等,無不體現了這種沖突中的平衡。因此,結構上的平衡就成了文學與現實和解的隐喻。

《中文桃李》無疑是現實主義的,但又不同于傳統現實主義以崇高理想為目的的宏大叙事,也不同于新寫實主義以瑣碎日常生活為目的的個人小叙事,而是力圖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一種尚未被命名的現實主義。文中反反複複出現的“執否”具有特别的深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對婚姻的承諾,“執否”則是對這種承諾的詢問。小說中,作者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解釋:“執否”之“執”,意謂輕牽。不是“緊攥”和“不牽”,而是“輕牽”,關鍵在這一“輕”字。此一“輕”字既是愛情的“真”,也是文學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度”。将文學理想化是淩空高蹈,已沒有現實的土壤;而将文學矮化為日常生活卻是當下正在面臨的現實,如此一來,文學又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向度。那麼,尋找一個中間的平衡點就是當前文學“突圍”的突破口。

這個平衡點就是“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之間“為人生”的價值定位。文學是“為人”的,這裡的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的人”,而是活生生的靈肉兼具的“現實的人”。文學教授“汪先生”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代言人,他不僅重提“文學是人學”的理論命題,而且在教學中踐行“為人生”的文學理念。小說的最後,作者讓作家“梁曉聲”現身說法,做了一場《文學與人生》的講座。講座的失敗,既嘲諷了那些脫離人生價值觀照的作家作品,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文學“為人生”的價值理念。正如徐冉對她兒子所說:“文學在特殊年代還有點兒不一般。現在沒什麼不一般的,隻不過就是種職業罷了。你爸的人生,現在仍靠文學那碗飯墊底兒,以後聽你爸爸談談體會就行。”

文學何為?這是一個如文學一樣古老的理論命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回答。馬克思主義将“美學的和曆史的觀點”作為文學批評的最高标準,強調文學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梁曉聲立足于當下的現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文學何為”這一理論命題進行了回答。人具有價值維度,文學“為人生”的理念正是人的價值體現。這一回答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因為“人生”總是具有曆史具體性的人生;這一回答也符合白居易的理論主張,因為“人生”總是與具體的“時”和“事”聯系在一起。包括文學在内的所有文藝形式,隻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的号角。這是對文藝價值屬性和曆史屬性的界定。《中文桃李》要表達的正是文學在一定曆史語境中,對有意義人生價值的追尋與抒發。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22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