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鄭州在一天之内變成汪洋。
街道上的積水漫過腰部,踉踉跄跄回到家的路人,刷完朋友圈後才知道自己算幸運的那個,因為還有很多人被困在鄭州的各個角落。城市的正常秩序早已被打亂,大家都在等,等救援、等來電、等雨停。
2天後,河南省應急管理廳公布了一組數據:16日以來,因暴雨導緻的受災人數已達到300萬,其中,33人死亡,8人失蹤。
1973年-2019年的年均降雨量中,河南是610毫米,排在31省份的第16位。作為遠離沿海的内陸省份,河南這場暴雨背後的原因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複雜。
河南這場雨,到底怎麼來的
過去的這4天裡,河南各個城市的降雨量不斷刷新着中國2418個國家氣象站的紀錄,其中,20日下午4-5點的鄭州,一小時的降雨量就達到201.9mm。
如果你對201.9mm沒有概念,可以參考新疆氣象科學研究所前所長張學文給出的解釋:這相當于1小時之内107個西湖灌入鄭州。
7月20-22日這兩天,河南新鄉市的降水量達到812mm,這意味着,新鄉2天下的雨比過去河南一年的雨都要多得多。
這種級别的雨,不光河南人沒有見過,中國其他地區的人可能也從未見過。連南方城市都少有的特大暴雨,為何會出現在河南這樣一個内陸省份?官方總結出了三點原因:台風、地形和大氣環流。
想要雨停,隻有等“煙花”離我們更近一點。/ 微博截圖
通俗點講,就是當時離我們還有一千多公裡的台風“煙花”,通過氣流遠程遙控了這場暴雨:它利用東風,把大量水汽從海上輸送到内陸。而當這些水汽到達河南時,被太行山和伏牛山攔住,正好河南附近有個“吸水機”(低壓渦旋),導緻這場雨不僅下得大,而且下得久。堆積起來的雨水無處可去,水災就發生了。
至于雨水為何會堆積,城市建築專家袁牧給出了解釋:鄭州雖然與黃河很近,但流經鄭州的黃河水位已經比鄭州高了,所以鄭州的雨隻能往淮河排。可是淮河又離鄭州很遠,積水一時之間就無處可去了。
這麼看來,鄭州就沒指望黃河能替它分憂,這種情況之下,作為“地上懸河”的黃河,沒有“添亂”就已經謝天謝地。
也因此,早在5年前,鄭州就未雨綢缪,投資了500多億打造“海綿城市”,其目的當然是希望将來有一天能更好地應對雨水災害,但這一措施在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前,也隻會力不從心。畢竟,抗洪經驗再豐富的南方城市,也不一定能扛住兩天下完一年的雨。
全球變暖導緻暴雨?
1979年2月,在日内瓦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FWCC)上,“全球變暖”這一概念第一次進入公衆視野。随着相關數據越來越充足,這一現象終于被諸多學者接受。
盡管中途有人對這類學說提出過質疑,甚至還有英國人将其拍成紀錄片,取名《全球變暖的大騙局》,但當全球變暖導緻氣候異常的證據越來越多時,大家逐漸相信,全球變暖可能确實會對他們的生活産生不小的影響。
這個紀錄片還在BBC播了/ 圖片來源:豆瓣
13年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處地球觀測站發現,地球上的風雨帶由于全球持續變暖的緣故,在悄悄向北推移。随後的一系列研究推測,中東、亞馬孫河流域以及部分美國地區或将變得幹燥少雨、亞洲季風帶和非洲赤道地帶雨水可能更加頻繁。
13年後,這一預測似乎正在被慢慢驗證。
北美高溫、德國暴雨、鄭州水災……這些發生在不同地區的災難,被越來越多的人聯系了起來,而串聯這三個事件的終極線索,就是全球變暖。
那麼,這次洪災真的與全球變暖有關嗎?
世界氣象組織沒有給出明确答案,他們認為全球變暖正在導緻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而全球範圍内越來越常見的強降水事件很有可能與此有關。
專注氣候研究的拉姆斯托夫教授曾對此做出解讀:地球大氣每上升1攝氏度,就會多出7%的水蒸氣被吸收,結果就是小雨變少、大雨變多。
河南暴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然目前沒有十分确鑿的證據表明,德國與鄭州的暴雨是全球變暖導緻的,但德國的地理學家弗裡德裡希·施勞斯納還是堅信,全球變暖是水災頻發的主要原因。現在最應該抓緊研究的課題,不是“是不是”,而是“有多少”,即全球變暖會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洪水的頻率。
德國的一名海洋物理學家也警告稱,全球變暖如果不被重視的話,極端天氣隻會越來越多,人們的生存條件會變得惡化。
依靠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來緩解全球變暖,或許能從根本上減少洪災的發生,但是遠水不解近渴,在某些危急時刻,還需要一些其他手段才能阻止悲劇發生。
暴雨之下,如何自救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水災頻發的國家,但對于河南這樣一個内陸省份來說,對抗洪災的經驗并不豐富。
很多南方城市發生洪澇災害之後,就算是排水防洪的系統足夠先進,有時也會産生難以避免的後遺症,如農田減産、水污染、交通運輸崩潰等。
而在這場千年一遇的暴雨中,鄭州的交通系統就發生了大面積癱瘓的情況。整場災難中,最讓人窒息的莫過于地鐵被困,有網友表示,看過相關的“生死視頻”後,連轉發的勇氣都沒有。
地鐵倒灌視頻 / 來自安徽城市之聲
從來沒有人想過,如災難電影般的場景會在現實生活上演。面對不斷上漲的水位,被困在地鐵車廂裡的乘客隻剩下絕望,甚至已經有人通過手機留言安排後事。
直到#于逸飛免試用期直接錄用#的新聞沖上熱搜時,網友們的緊張才被慢慢舒緩。這位從英國畢業、剛剛到鄭州人民醫院實習了一天的年輕人,也是此次地鐵的被困人員。然而,當他從車廂逃生後,卻又選擇回頭救人,連續6小時跪在地上,為他人做心肺複蘇,挽回了十幾位乘客的生命後,被當地醫院直接錄取。
然而,在災難裡,并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能遇到像于逸飛這樣的白衣逆行者。人們更應該知道的,是水災被困地鐵時的自救方法。
用手機求助、站在椅子上不要蹲下、保持冷靜……這些常識無須贅述,下面這些措施,也需要大家了解一下。
水剛剛漫進車廂的時候,其實是最好的逃生時機,因為那時你還有機會打開地鐵門去逃生站台。這個步驟,要留意車廂和接洽處的縫隙,如果直接跳到隧道裡,極易崴腳。至于打開門的方法,也不是很難,你隻需要找到緊急開關,把它旋轉90度,用力之後,地鐵門一般都是可以被扒開的。
但如果車廂裡的水已經沒過了膝蓋,一旦車門被打開,視頻中那樣急的水流,會把整個車廂的人瞬間淹了。
地鐵軌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這種時刻能否使用安全錘呢?破窗有好有壞,而現場的情況一般都很複雜,需要在場的一些安全人員或專業人士才可以給出确切建議。但是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想要減少氧氣消耗,就不能大幅活動或者大聲呼喊。
此外,身體在水中泡久了可能會導緻失溫的症狀,因此建議被困者抱在一起相互取暖,盡可能減少熱量喪失;如果随身有食物就再好不過了,可以多吃一些保持能量。
當内澇發生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就算出門也不要開車。不開玩笑,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劃船真的是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接觸了洪水,回家之後一定要及時清洗相關部位的皮膚,尤其是那些還在生理期的女生,一定不能大意。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永遠都渺小得可憐。“7· 20暴雨”之後,除了緬懷逝者,我們更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大自然的突發狀況,讓悲劇不再重演。
參考資料
世界氣象組織:人類引發全球變暖 緻極端天氣頻發,中國新聞網,2021-7-17歐洲遭遇罕見洪災 專家稱或與氣候變化相關,中國經濟網,2021-07-21
全球變暖導緻風雨帶北移,科技日報,2013-10-16
鄭州暴雨,500人被困地鐵4小時,若城市内澇再次發生該如何逃生?,久見菌,2021-07-22
被大水困在地鐵裡時該怎麼辦,财經十一人,2021-07-23
撰稿 | Jasper
排版 | Jasper
校對 | 淩晨
*未标注出處圖片來源網絡
原文首發于《新周刊》旗下公衆号“有間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