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秋”,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字形為上面一個蟋蟀,下面是火,蟲以鳴秋,蟋蟀成熟,齊聲鳴叫的時候,就是秋天到了。古代地多人少,沒有現代的化肥,人們采取原始的多塊土地交替休耕方式,秋後把莊稼稭稈燒掉,這塊地下一季不再種莊稼,以使土地恢複地力。火燒蟋蟀的時候,就是秋天到了。
“秋”字的金文很少見。商代晚期亞秋舟爵的“秋”字就是一個蟋蟀的象形,活靈活現。後來發生訛變,由“日 禾”或“日 一 火 禾”組成。
籀文字形繼承甲骨文,并加了個表示莊稼的“禾”,由“禾 火 龜”組成。
小篆字形規整,字形基本有“禾 火 龜”和簡化字形“禾 火”兩種。因為“龜”繁體字形太難寫,後來省略掉,逐步确定為字形“秋”,有時“火”寫在左邊,有時寫在右邊。
隸書字形延續小篆。
楷書字形更加規整統一,寫作“秋”。
二、含義
“秋”字從繁雜的甲骨文、小篆,到現代的楷書,雖然字形變化較大,但都是用秋天的特征來表達秋天之意。
秋是一年中的第三季,抽出具體内容,泛指季節。秋是莊稼成熟,收獲的季節,又是一個多彩的季節,古往今來,人們從不同感受出發,賦予了“秋”字的不同的内容。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隻分春秋二時,所以後來稱春秋就代表一年,後來分出冬夏二時,才有了四季。有些古書所列四季的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另外古時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孔子把記載魯國曆史的書籍叫做《春秋》,其記載的史料與東周上半時期時間大緻吻合,所以東周前半段被稱為春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