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昨天,準備一宿;今天,上這兒來了;明天,回去。”趙本山經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台詞
公管,即公共事業管理。
如果說公管專業可以排名榜首,第一感覺肯定會非常詫異;如果說公管專業在本科撤銷榜居第一位,那就沒什麼意外了。
近些年來,如果留意過本科高校專業撤銷榜,就一定少不了一個專業的身影:公共事業管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走向沒落的專業,曾經也有過無盡的輝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最早起源于國外。西方國家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分别為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早期政府公共事業管理職能相當有限,一方面因為生産力水平較低,可供社會分配的資源總量有限;另一方面以洛克等人為代表的古典民主理論家主張限制政府的範圍,并得到當時社會的支持。進入20世紀,生産力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影響下,政府對公共事業幹預顯得尤為重要,随着政府自身力量的增強以及對社會事務的幹預,一系列由自由放任政策引發的社會問題得已解決。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結合時代要求強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以此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20世紀70年代,面對經濟發展停滞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人們對政府管理提出質疑,公共事業管理也開始進行私有化、市場化、社會化和地方化改革。除政府部門外,非營利組織和第三部門組織也參與到公共事業管理之中來,進一步促進社會各方面協調有序發展。
20世紀80年代,我國逐漸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由計劃經濟轉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借鑒西方國家的公共事業管理模式。随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也被列入雲南大學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2000年,有57所高校招收公管專業本科生;2004年開設公管專業的高校高達300多所;随後幾年時間不斷有高校增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然而,從2015年至今,公管專業基本從未缺席本科專業撤銷榜。短短十年的時間,從野蠻生長到枯萎凋零,從萬衆青睐到鮮有問津。公管專業曾經輝煌過,但究竟為何昙花一現,迅速跌下神壇?
專業設置應為就業奠定基礎,無法與就業接軌的專業本質上就是失敗的。近年來,國家不斷倡導:不适應市場需求的專業,要及時減少。高校專業設置務必符合大環境風向,公管專業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的确,專業的成功與否不能僅看就業率高低,所學專業與從事的職業不對口并不異常,但若所學專業幾乎沒有可以勝任的工作,我們就不得不反思專業設置的合理性。目前,公管專業本科生畢業大多會面臨三種選擇:一是深化學術知識,繼續讀研(但大多會跨專業);二是考公;三是就業。前兩者與其他專業學生并無太大差别,但在面臨就業時與其他專業相比似乎沒有選擇餘地,似乎也沒有可以從事的行業。那麼究竟是什麼導緻公管專業畢業生的惘然呢?
學在精、專而不在多、雜。國内公管專業有很多分支,基本包括科、教、文、衛、體各個方面,學生主要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通識類知識和專業類知識。小星是國内某農科高校公管專業畢業學生。據了解,他所學習的專業全稱是公共事業管理(教育方向),課程涉及經濟、管理、教育、法律、社會學、行政等等。不難看出,其中任何一個模塊都可以獨立開設專業,然而短短四年的時間要想掌握這麼多的東西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以教育學為例,假若同時應聘教師,公管專業學生和教育學專業學生基本沒有太大的可比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公管專業的沒落和教師群體也有這一定的關系。據小星同學所說,學校的老師、教授和院長都很忙,忙着上課、立項和寫論文。看似正常不過,可學生和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梁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以寫論文作為考核标準,幾乎沒有探讨過學生的個性以及職業規劃。鼓勵學生發表論文的出發點沒有錯,但過于強調未免不顯得有些功利性。除此之外,教學經驗和師資水平也是很大的問題,浮躁的學術氛圍之下很難有高水平的教學産出。試想一下,當主修教育學的老師為了完成課程規劃開始講項目工程管理是一種怎樣的畫面。聽起來很荒誕不過确确實實是小星所在學校發生過的事情。老師通過備課可能沒有知識性的錯誤,可是真的專業嗎?如果不專業,那麼真的實用嗎?如果不實用,那麼學習的目的又在哪裡?
其實公管專業本身沒有問題,而是在國内急于求成發展造就了諸多弊端。西方國家公管專業經曆了數十年的完善才得以與社會相适應從而獲得成功,而我國僅用二十多年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國内公管專業仍需不斷與社會相适應,打牢專業基礎,以正确的方式引導學生才能走出當今困境,激發社會對公管的信心。
國家對公管專業喊“停”更是為了公管更好的明天,也為其他專業敲響警鐘。及時止損,未來才會可期。
(注:本文小星為化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