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14:32:37

李白晚年遊曆安徽宣城,在敬亭山下留下了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在課本裡,統一被理解成描寫詩人内心極緻的孤獨落寞。但事實上對它的解讀,曆來有“獨坐說”、“孤獨說”、“孤曠說”等多種說法。

由于解讀不同,所以在真實的文字江湖裡,它還引發了一樁公案。原來,在敬亭山景點裡有一塊石碑,上面介紹了唐明皇的胞妹玉真公主和李白的一段戀情。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1

後來又有好事的網友,将大詩人王維也卷了進去。“敬亭山”這首詩究竟講了什麼,為什麼會引發争議呢?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

一、《獨坐敬亭山》原文賞析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詩作意譯:

我坐在敬亭山上仰望天空,一群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就連孤獨的白雲,也不肯為我稍作停留,它慢悠悠地飄向了一邊。唯有眼前這座敬亭山,願意與我默默對視。彼此越看越歡喜,怎麼也看不厭。

衆鳥高飛,本來是很熱鬧的動态場景。孤雲“獨去”,也表明了雲朵正處于一種“流動”的狀态。這些熱鬧與流動都隻是暫時的,當詩人“獨坐”之後,它們就離去了,周圍就變得安靜下來了。

一旦詩人坐定了,它們就抛棄了他,漸行漸行遠。這喻示着詩人本身在被世俗和舊友們抛棄,漸漸地被孤立了起來。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2

這個時候,含情脈脈地和詩人對話的,隻有敬亭山。它像是一位老友,又老是他的老妻一樣和詩人對視,怎麼也看不厭。

李白這首詩,創作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52歲時。暮年的李白銳氣不如青壯年時期,因此有人猜測,他是由衷地感受到了孤獨才寫下這首詩。

天寶三年,李白被唐明皇賜金放還後,他四處遊曆,廣交朋友,結識了杜甫、高适等人,最後還跑到齊州紫極宮授了道箓,正式成為一名火居道士。

天寶九年,李白娶了人生中的最後一任妻子,前朝宰相的孫女宗氏。宗氏與李白一樣好道,二人婚後各自去“求仙”,聚少離多。

直到三年後,李白來到了宣城。據說李白一生曾經七遊宣城,這一次是他第一次去宣城,一去就愛上了敬亭山。那麼,他詩中所謂的“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究竟是不是暗指某個人呢?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3

南宋辛棄疾有詞雲: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當如是正是因為所對“無人”,所以才把山想象成了人。李白其實也并沒有借着這山,來暗示什麼人。

日本知名的學者碕允明在《箋注唐詩選中》認為此“鳥雲都是瑣瑣之物,何足問焉?”因此他認為李白“以山為情,妙境物極。”

《論語·雍也篇》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所以李白的“相看兩不厭”,要表達的其實并非孤獨,而是在表明自己的道行,已得到了“仁”者“樂山”、“好靜”的境界。

至于那些“高飛的鳥”,那些“孤傲的雲”,已經無法理解他的境界,與他成了異路之人。

二、“敬亭山”與玉真公主

網上流傳着一種說法:在李白這首詩中,與他“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是指唐明皇的胞妹玉真公主。這一說法,其實是出自敬亭山景區所立的一塊“八卦”石碑。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4

根據碑文中介紹,李白從前在峨眉山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叫元丹丘,想來就是李白《将進酒》裡面提到的“丹丘生”。這個元丹丘因為好道,結識了女道士持盈法師。

而持盈法師,正是玉真公主的法号。李白因為元丹丘的關系,所以也結識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賞識李白的才華,就把他推薦給了自己的哥哥唐明皇。

盡管玉真公主比李白年長十歲,但是愛情是沒有年齡界限的。玉真暗戀李白,所以李白在被賜金放還後,玉真公主就上書唐明皇,去掉了公主封号,隐居名山,最後輾轉來到了敬亭山。

玉真公主後來死在了敬亭山,李白到此緬懷她,所以寫了這首詩。敬亭山的碑文之後,還有一個小土堆,說是玉真公主墳墓的遺址。

盡管有學者多方考證,都沒見到玉真公主曾經到過敬亭山的證據。但是,仍然有人不斷挖掘李白與這位公主的傳奇愛情故事,後來還扯到了王維。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5

為什麼會扯上王維呢?因為王維和李白處于同一時代,二人都曾經是玉真公主的座上賓。李白和王維的詩才都那麼出衆,但是不知為何,二人終身沒有來往過。

李白寫詩從來不提王維,王維寫詩從來不提李白。按理說,李、王二人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他們不相識的概率幾乎是沒有的。于是有人說,可能是因為二人同時暗戀玉真公主,最後鬧到反目成仇。

不過,八卦歸八卦,且不要說玉真公主根本就沒有去過敬亭山,就算是玉真公主真的去過,這樣解釋“相看兩不厭”,也會把這首詩的檔次拉低。

個人認為,假如實在無法理解李白“樂山”的境界,硬要給山找一個人間的化身的話,那麼還不如說這山是指他的夫人宗氏

李白一生遊曆過的城市中發生的事(李白漂泊到安徽宣城)6

李白和宗氏夫妻二人都好道,後來宗氏想去山中尋訪一個得道的尼姑,李白還幫忙找呢。别人都理解不了他們尋仙訪道的心态,隻有他們彼此才能了解彼此,所以相看兩不厭。

結語

前一陣讀杜牧的《将赴吳興登樂遊原》,當中有一句詩是“閑愛孤雲靜愛僧”。“孤雲”和“僧”是世外的物和人。愛他們,表達的是一種追求避世的心理,然而52歲的李白連“孤雲”也不愛了。

在《獨坐敬亭山》這首詩中,表面上看是“衆鳥”和“孤雲”離李白而去,其實又何嘗不是他自己選擇了遠離“衆鳥”和“孤雲”呢?

“衆鳥”高飛,寓意的是世俗的人追求飛黃騰達。“孤雲”獨去,喻意清高的人特立獨行。無論是流俗從衆,還是特立獨行,都不是暮年李白追求的東西。

李白通過這首詩,說明自己已經超越了前面兩種做人的境界,達到了儒家精神追求的“仁者”之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