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簡,又稱手闆、笏, 玉闆或朝闆,是道教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在道教的齋醮活動中,需要很多的法器組合才能完成一系列的朝奏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法器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朝簡。朝簡是道教徒做齋醮法事時用來朝谒祖師、天尊、地祇、星宿、山川等聖真神靈的禮儀法器。道教運用朝簡的曆史久遠,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有它不同的名稱,在制作材料上也有一些變化,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說之。
一、朝簡的由來和稱謂
道教徒在齋醮活動中對朝簡的運用沿襲于古代的朝觐制度。朝簡地運用在齋醮活動中起到一個整束威儀、莊嚴道場、心意上達、人神交通的作用。五代後晉張若海《玄壇刊誤論·論凡修齋用樂品第七》:“雲光先生曰:‘凡修齋行道,謂之朝禮,禮既行矣,樂亦備焉,夫樂奏之圜丘,天神降,奏之方澤地祇升,鼓之以和八風,播之以正四序。
行禮作樂,所以通天地而交神明也。”這說明人們通過齋醮活動可以達到“通天地”、“交神明”的作用,朝簡是這一活動中重要的禮器。朝簡又叫笏、手闆、笏闆、朝闆等,在教内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呼。通常都叫朝簡,簡稱為“簡”。
有簡明扼要之義!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不同的官員在朝闆的制作材料上也有不同規定,在秦漢至唐時的朝闆(笏)的規定中就說到:士和六品以下的官員的朝闆均以竹制。于是亦稱朝闆為簡。唐《太清宮玉石像》:“工役掘地,得玉石人,滌去泥壤,則簪裙端簡,如龍之象。”端簡之狀當類乎捧朝闆。可見運用它的曆史很悠久了,據道教的典籍所載,道教科儀中,道士執簡行禮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了,《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儀營始》卷二之《造像儀》稱:“塑天尊像時,左右二真,皆供獻,或持經執簡,把諸香華。”卷四之《誦經儀》稱:行儀道士“各恭敬,三上香,執簡平立”。
卷五:“法服圖儀列示正一法師等法服圖十一幅,每幅道士均當心捧簡,簡身似微彎,簡頭作鈍角狀。”卷六之《常朝儀》稱:行儀道士“各長跪,執簡當心忏悔”。明《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十六:“古者道士并執三皇内文一軸,後世方易以簡。”并稱道士誦經時“知磬舉,執簡當心,平座如法,此謂執簡,然後可誦經也”“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賦予了朝簡多種稱謂,雖然稱謂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沒有變化,運用的範圍越來越廣泛了。
道教沿用笏即朝簡還有莊嚴科範、威肅道場、人神感應的作用。
二、朝簡的制作、使用方法及作用
朝簡在齋醮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禮儀法器!簡身微彎,成長條狀梯形,長50~55厘米,厚0.3~0.5厘米,下端寬7厘米,上端寬5厘米。朝簡的制作材料種類比較多,有用玉、木、竹、骨(象牙)等材料,現在也有塑料制作的了。就拿木來說吧,在古代多用檀木而不用紋理不清的雜木制作。朝簡上不要有斑痕,最好是用與之相當大小的整塊木闆(即紋理過心)制作,順着樹木的長勢,以根部為下端,梢部為上端,這樣紋理對稱勻整,條達順暢。
竹用毛竹,最好是用一整節的,其他要求同木質的一樣。骨制的一般是用象牙等骨質細膩而條暢的。有的還在朝簡上刻有星圖、太極圖、雲篆等裝飾圖案,這些圖并不影響朝簡的功能。
在運用它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秉朝簡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正握,一種是側握。正握時,右手平握朝簡大的一端(即下端),小指與端邊平齊,左手與右手平齊疊護在右手背上,兩手大拇指自然按壓在朝簡的裡面,指頭朝上,端抱在胸前,朝簡的另一端(即上端)邊沿與眉齊,正握行禮打躬時,兩手成劍訣式,左手劍指壓在右手劍指上,四指交叉按壓在朝簡的外面上五分之三處,兩大拇指自然垂直抵在朝簡的裡面微彎的部位,兩手心護在下丹田,兩手臂撐圓,若正握俯伏跪拜時,兩手四指伸直,左手四指背放在跪墊上,右手四指背放在左手四指上,簡身上部微彎處放在右手四指上,兩手大拇指自然伸直按在簡身上部裡面,簡的上端與額齊平。
側握又分平側和斜側兩種,平側握多用于道友之間行禮或轉天尊或踏罡的行進中,用于道友之間的行禮時,一般朝間不高于心,在行進中時,右手手心朝下俯握朝簡的下端,左手手心朝上五指仰握(虛握成端式)朝簡的上端,兩手心成俯仰式,左手略高于右手,雙臂圓撐,朝簡的上邊沿線與手臂合成一個圓形與肩平齊;斜側握也可用于行進中,但一般是在非正式的儀典活動中運用,這種握簡方式多用于端坐時,握簡的方式與正握略有不同,就是兩手大拇指與簡身成九十度,平行壓在簡面上,朝簡的另一端(即上端)斜靠在左肩前,兩手臂成圓形抱護在身前。
以上的握簡形式是用于行禮的儀注中。還有就是用朝簡敬香,教内有個規定,就是除方丈(方丈是人天教主,渡世宗師,無功不積,無善不為,天人共仰,一切鹹欽)可用它把香運到朝簡的頂端外,其他的任何執事(包括監院和高功)是不能運到頂端的,運過的香要用手把它筆直的插入香爐内,此香由下往上燃燒,香煙也就由下往上徑直升騰上達神靈之前,傳送齋主或本人所要祈求或表達的心願以得神靈的感應!這就是平常說的“心假香傳”,這個香“傳”的是我們的心意。
再就是用朝簡踏罡步鬥時,在行進中,不能正簡秉着,要側簡而步或踏。教内步罡有個“三不準”的規矩,其中的一個就是“不準秉簡步罡”,用朝簡給祖師、天尊等神靈行禮時正簡打躬,給人行禮時是側簡不打躬,執簡行進時,雙手側捧簡,簡的上端邊沿與肩同高,左右手執簡内側靠左胸前,簡的下端抵在下丹田與兩手自然抱護下丹田。
三、與朝簡有關的禮儀法器
圭,會意,從重土,本義為古玉器名,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長方形。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此為禮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也有的是上圓(或劍頭形)下方的形狀。道教的神像中就有手握圭的,如玉皇,三官,财神等就是手握圭的。有“圭者,皈也,跪也”的意思,神靈們手握圭有接受他們的信士朝拜、谒見皈依之意,所以在塑神像時要注意是手握圭而不是手持朝簡,圭與簡在外部形态上也不同,我們現在常見的圭都是上端作三角形的直闆,如北京白雲觀的七真、玉皇塑像,都是手握圭。
這兩種禮器的意義在道教中剛好是相反的,朝簡是用來向尊者朝拜的,而圭是接受信奉者或地位低下者的朝拜的。朝簡是微彎的瘦長的梯形狀,手握大頭,小頭朝上。在周代用五色圭禮五方,如“以青圭禮東方”(《周禮品券大宗伯》注:圭銳象春物初生。)跟現代用圭略有些不同。
如意:道教禮儀法器。《太清玉冊》卷六:“黃帝制,戰勝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衆魔。”道教所用如意,長一尺至二尺不等,柄微曲,有用金、竹制作的,但多用木、玉雕制而成,有時用金、玉鑲在骨朵上以顯其珍貴,其端多作靈芝彩或雲案等朵形,天真高道執之,象征錫賜祥瑞,有吉祥辟邪之作用。
玉璧:道教科儀中鎮壇傳信用的禮儀法器。中國古代禮儀中,有以玉節(即瑞節)為信物者,北周武帝宇文邕《無上秘要》卷三四引《洞真青要紫書經》雲:“凡受紫書者,依九真玄科,修行煉度,案盟齋信,金魚玉龍各一枚”。《洞真黃素四十四方經》雲:“凡受太上黃素四十四方經盟,用玉劄一枚,長一尺五寸,廣一寸四分,以饋四極上真之盟。”約成書于南宋的《靈寶玉鑒》卷一“古者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玄璜禮北方。亦各有牲帛,皆仿其氣之色。齋壇之用鎮信,亦古之遺儀也。”明·《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五稱,玉璧“各徑二寸四分,厚二分。圓形,虛中”。法曰:“玉者,純陽之精,正潔之物,可以盟感上真,故以為信,國家用玉,士民無玉,以槿木代之。缺者,考屬地官九都曹。”
法尺:道教鎮壇用工的禮儀法器。《道書援神契》雲:“古者摘除不祥有桃枝,後羿死于桃棒,故後世逐鬼用之,今天蓬尺是其類也。”《周禮》曰:“巫祝桃疫。”現在見到的有兩種,一種是圓柱形的,上刻有雲篆,叫杵,一種是長方體狀,根據不同的作用,在上面刻不同的雲篆。法尺有驅邪鎮邪的作用。
令牌:道教鎮壇護壇用的禮儀法器。《道書援神契》雲:“《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背文作一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将用令牌,此法也。”現教内的令牌種類很多,規格也不一,多以“三清”、“玉皇”、“紫微”諱為正面主要内容,背面刻“天罡”、“天蓬”像,因作用不同而有變化。多用雷擊棗木或木質堅韌的優質木材雕刻而成。
龍簡:道教齋醮圓滿,用于鎮信的禮儀法器。是一個複合體,由金龍、金鈕、玉璧、青絲等制成。《太上黃箓齋儀》卷五十五雲:“龍者,雲氣,禦陰陽,合則成體,散則成章,變化不測,人地升天。故三十六天極陽之境,可以驿傳信命,通達玄靈者,其惟龍乎?”金為堅剛之物,能通靈合神,所以用金鑄龍形,投之洞府山川,告盟三元。其龍所用金屬,視齋主而定,如朝廷用純金,公侯大臣用合金,士、庶人以銀銅塗或鍍金。
金龍大小随簡而定,其簡長一尺二寸,象十二辰,廣二寸四分,法二十四真氣,厚二分,象二儀,上下正方,法日之方景;簡的用材也是随齋主而定,朝廷用玉闆,公侯庶人則用潔白似玉的槿木闆;簡分山簡、土簡、水簡三種,山簡封于山間絕岩之中,土簡埋于壇所土中,水簡投于江河湖泊之中。山簡用蒼玉做成圓璧,土簡用黃玉制成方璧,水簡用黑玉做成六角形,以五行成象。教内有專門的投龍簡科儀,在所投的場所前以酒果、肴馔、湯茶等醮獻。正式投前須發願,念投簡頌、咒,讀簡文。據道書記載在唐宋時期比較盛行而隆重。現在已不做此科儀了。
結語
朝簡是道教禮儀法器中重要的一種司儀法器。在道教的的禮儀法器中從功能上分有兩大類:一類是司儀用的,如上所說的朝簡、圭、如意等;一類是鎮信用的,如玉壁、法尺、令牌、龍簡等。這些禮儀法器為道教齋醮活動的圓滿或增添威儀莊肅道場,或增添功德福遺後人,是弘道闡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