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7-24 00:21:33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1

職業分類和職業标準

第一部分:職業分類

1.職業分類的地位與

職業是在人類長期生産活動中,随着生産力發展和社會勞動分工的出現,而逐步産生和發展起來的。職業的産生和發展既是社會生産力進步的結果,同時,它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生産力的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科技結構和生産力總體水平決定了社會職業的構成;而職業構成的變化也客觀反映着經濟、産業、科技以及生産力水平的狀況。總之,職業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産物,而職業分類則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對社會全體從業人員所從事的各類經濟性活動進行分析和研究,按照其活動的不同性質、對象、内容、形式、功用和結果進行的類型劃分和歸總的工作。職業分類是國家經濟工作、勞動工作和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基礎。科學的職業分類不但将使人們有效掌握和監控國家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動發展,而且将為國家職業教育培訓事業确定目标與方向。我國近年來相繼通過的《勞動法》和《職業教育法》等都從立法高度明确規定了國家确定職業分類,并以此指導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這充分表明,職業分類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我國是最早開展職業分類的國家,這一點從2500年前儒學經典的記錄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春秋·谷梁傳》寫道:“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至于《周禮》讀起來更像一部古代的職業分類大辭典(隻不過略嫌側重于“白領”了一點),尤其是其中的《周禮·冬官考工記》,開宗明義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或坐而論道,或作而行之。……”通篇論述了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和婦功等不同職業的分工和職責,分類之精細和描述之詳盡令人歎為觀止。那時,職業分工還有很強的世襲性,一代一代傳下去,甚至以自己的職業作為自己的姓氏(如姓屠、師、桑、陶、蔔、賈等等),反映了人們有很強的職業歸屬感。中國古代先進的職業分類是構築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重要制度支柱,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

現代職業分類是工業革命的産物,也是現代人文精神的反映。職業分類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逐步取代了傳統社會職業分類中固有的封建性和等級性。職業分類不但是職業的外在特征(社會需求性的特征)的反映,而且是職業的内在特征(個人發展性的特征)的體現。因此,職業分類的方法也就有了多種選擇。例如:按照職業活動的性質的差異,按照職業活動提供産品和服務的種類的不同,按照使用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原料、材料、工具、設備)的種類的不同,按照工作環境條件的不同,按照職業活動規模的不同,按照員工在職業活動中發揮作用的不同,按照職業活動對員工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的不同,以及按照員工在職業活動中個性心理特征的差異等等。

在建國之初的近三十年中,我國曾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直接垂直管理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包括直接管理居民的就業和企業的勞動人事工作。生産組織分别隸屬于不同的行政部門,實行條塊分割。在強有力的行政幹預下,職業(工種)與崗位(工作)難以明确歸類,劃分過繁過細,大量存在交叉重複現象,缺乏科學性和實用性,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大不便和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逐步開始向社會主義的現代市場經濟轉軌,計劃經濟條件下部門分割的職業分類越來越不能适應新的體制條件下的經濟結構變動、勞動力市場發展,以及就業指導服務、職業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也不利于勞動者的個人發展和整個國家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建立起符合新體制要求的、全國統一的、新型職業分類的工作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1986年,我國首次頒布了《職業分類與代碼》(GB6565-86),并啟動了編制國家統一職業分類标準的宏大工程。1992年,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原勞動部組織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種分類目錄》,這個目錄将當時我國近萬個工種歸并為分屬46個大類的4700多個工種,初步建立起行業齊全、層次分明、内容比較完整、結構比較合理的工種分類體系,為進一步做好職業分類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1995年2月,原勞動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技術監督局聯合中央各部委共同成立了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組織社會各界上千名專家,經過四年的艱苦努力,于1998年12月編制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并于1999年5月正式頒布實施。2010年1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再次會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啟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組織了74個國務院部門和行業組織、近萬名專家、學者、一線從業者和其他有關工作人員,曆時五年,七易其稿,完成了《大典》2015年版并正式頒布實施。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2

2.國家職業分類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是我國第一部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權威性文獻,由于它的編制與國家标準《職業分類與代碼》(GB6565-86)的修訂同步進行,相互完全兼容,因此,它本身也就代表了國家标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重要貢獻是,它在廣泛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特别是《國際标準職業分類》ISCO-88)和深入分析我國社會職業構成的基礎上,突破了過去以行業管理機構為主體,以歸口部門、單位甚至用工形式來劃分職業的傳統模式,1999年版《大典》采用了以從業人員工作性質的同一性作為職業劃分标準的原則;到2015年版《大典》修訂時,将此定義調整為:“以工作性質相似性為主,技能水平相似性為輔”。并對各個職業的定義、工作活動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工作活動的範圍等作了具體描述,體現了職業活動本身固有的社會性目的性規範性穩定性群體性的特征。《大典》科學地、客觀地、全面地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的職業構成,填補了我國長期以來在國家統一職業分類領域存在的空白。

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把我國職業劃分為由大到小、由粗到細的四個層次:大類(8個),中類(75個),小類(434個),細類(1481個)。細類為最小類别,亦即職業。

職業分類的基本結構和指導原則參見圖1。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3

3.職業分類的原則

作為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國家職業分類的複雜性表現在,它既涉及國家經濟管理、社會經濟統計、勞動力市場運行和預測、職業和職業介紹、職業教育培訓、以及職業資格認證等;又涉及到與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相聯系的企業内工種、職務、崗位和工作的設立和變化,以及企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和管理;同時還涉及到個人的就業和從業發展方向的确定和變更,個人職業道路的選擇,以及個人職業能力的培養掌握等等。職業分類需要綜合這些因素和變量,予以全面考慮。

由于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職業分類不能不涉及産業、行業、職業,工種、崗位工作等一系列重要理論和實踐範疇。我們認為,從總體上說,産業、行業和職業這些概念主要反映了勞動分工的社會性特征,也就是說,它們與國民經濟活動,社會勞動結構等這些屬于宏觀層面的領域相聯系。而工種、崗位、工作這些概念主要反映了勞動分工的個體性特征,也就是說,它們與特定的企業經濟活動,或者個人的職業生涯等這些屬于微觀層面的領域相聯系。作為國家職業分類,當然要同時兼顧到宏觀和微觀層面,但是,其側重點是宏觀層面,也就是說,主要反映和描述職業活動的社會性,或者說共性的特征。(參見圖2)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4

國家職業分類的基本指導原則是:

(1) 科學性。亦即客觀性。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這也就是說,職業分類要遵循職業活動的内在規律,客觀反映社會勞動分工的實際狀況。從宏觀層次上看,職業分類首先要能夠準确反映一個社會的産業、行業、職業三大主要層次的特征。我國職業分類中的大類基本上反映了産業層次的特征;中類和小類反映了行業層次的特征;而細類,則反映了職業層次的特征。

(2) 适用性。國家職業分類的确定要從現實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不能割斷曆史;要充分考慮各個産業、行業、部門的工作性質、技術特點、勞動組織和工作條件的狀況,要适應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管理、經濟信息統計、全國和地區性人口普查或勞動力調查、勞動力市場運行和管理、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考核、以及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等工作的實際需要。

(3) 先進性。國家職業分類要跟蹤和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産業結構的變化。在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生産力急劇發展變化的大背景下,許多代表工業經濟時代的傳統職業日趨衰亡,而代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興職業不斷湧現出來。職業分類要及時反映這一大趨勢,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性。

(4) 開放性。國家職業分類是一項動态性很強的工作。從橫向看,每年、每月都會有一些舊的職業、工種和工作在消失;同時,又會有一些新的職業、工種和工作在産生。從縱向看,一些過去的一般或者通用的技能,可能發展上升成為新的職業(工種);而另一些過去的職業(工種),也可能擴散普及為一般的或者通用的技能。為此,國家職業分類要保持自己的開放性,随時可以根據國家經濟結構、産業結構,以及企業生産經營活動的變動,及時增補加入新興的、正在發展着的職業,删減或者調整舊的、已經過時的職業。

(5) 國際性。研究和借鑒國際職業分類的通行做法,在總體結構框架方面和國際接軌,也是我國确定國家職業分類體系的一個指導原則。盡管世界上已經有140個國家制定了職業分類,但大都比較粗糙,往往隻有名稱和編碼,沒有明确的範圍和定義,而且相互很難比較。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一直緻力于幫助世界各國完善自己的職業分類,并力圖通過提供一個國際範本促進世界各國分類的相互接近,或者提高可比較性。國際勞工組織提供的這個範本就是《國際标準職業分類》,簡稱I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我國國家職業分類在整體結構和分類方法确定上非常接近ISCO 提出的要求。這使我國職業分類具備了國際接軌的适應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編制工作完成後,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和職業資格工作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方向将轉向國家職業标準的制定,以及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建設的推動等方面。但是,職業分類工作并不能取消或者停頓下來。我們要結合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繼續研究界定和劃分産業、行業和職業等範疇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進一步夯實職業分類的理論基礎;同時,從實踐上,要加強觀察職業結構橫向和縱向的變動,特别要重視代表先進生産力的新職業、新工種、新崗位和新工作的興起。對于任何有正當的、積極的社會功用和社會需求,有相對獨立的從業人群,有特定的知識、技術和技能體系,需要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資格認證,需要在勞動力市場上流動,需要在企事業單位裡定位、定職、定級的社會經濟活動現象,都要予以高度關注和專門研究,使之及時在國家職業分類中得到反映。今後,每兩、三年就應當出版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增補調整報告;根據國際經驗,每七到十年,就需要重新出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的新版本,以便及時、科學、準确反映我國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職業結構和生産力發展變革的真實面貌和水平。

4.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

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工作要以國家職業分類為基礎。由于職業分類本身具有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決定了其全面和精細的特征,這一方面給職業教育培訓和資格認證的科目設置和職業标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但是,另一方面,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迅速變化,要求職業教育培訓和資格認證具有更強的綜合性、靈活性和可遷移性。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的發展總趨向是:科目設置的寬泛化和培養目标的通才化。顯然,職業分類和職業教育培訓認證活動兩者有着方向相反的特征和趨向。拓寬專業領域口徑,增強适應範圍,減少科目設置數量是職業教育培訓的基本要求。況且,職業分類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客觀反映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職業結構變動的現實情況。而職業本身也可以分為通用性和特殊性兩大類型。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将占有人力資源數量最大、流動率最高的數百種職業作為觀測市場需求的基本指标。勞動力市場中的這些主要職業将成為國家指導職業教育培訓鑒定考核的基本内容。多數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培訓科目均保持在300種左右。許多國家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教育培訓的要求和規律,綜合歸納出符合企業需要和市場需要的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們也應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的基礎上,組織經濟、技術、職業教育、職業培訓和職業分類方面的專家共同根據我國職業教育培訓的綜合規劃的要求,通過深入地市場調查和職業分析,确定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目錄。該目錄應能基本覆蓋列入《大典》、關系國計民生的主要職業,基本滿足企業的需要和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總數可以控制和保持在300個左右,但是,其覆蓋的職業和工種可以寬于這個數量,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教育培訓科目可以對應一個以上的職業,或者說對應一個職業群。以确保職業培育培訓目标的需要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規範相互結合(參見圖3)。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5

第二部分:職業标準

1.職業标準及其制定原則

職業标準在整個國家職業資格體系中處于龍頭位置,起着導向作用。它引導着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鑒定考核、技能競賽等活動,其舉足輕重的地位現在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一個統一的、符合勞動力市場目标和企業發展目标的職業标準體系,對國家職業技能開發事業的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和影響。人們越來越明确地認識到,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立,職業教育、培訓、鑒定、考核、競賽和表彰系統的構架和改造,實質上是一場以職業标準為導向的改革。從全球範圍看,标準導向的改革已經成為世界性職業教育改革潮流的共同目标,成為各國不約而同的行動綱領。然而,對我國來說,具有戲劇性地是,現在最不适應這個改革要求的,恰恰是作為改革方向的标準本身。職業标準已經首當其沖地成為整個改革的第一個目标。

我國現行的職業标準源于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工人技術等級标準,在制定之初,還曾深受原蘇聯高度中央集權的體系影響。盡管以後經過三次較大的調整和修标,标準等級管理結構上有了不小改進,但是從總體上說,尚未能擺脫舊的标準體系的制約。它主要反映了計劃管理部門的要求和利益,而難以反映實際生産部門的要求和利益,更難以反映勞動者的要求和利益。從動态上看,它不能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随時相應作出變動。從結構上看,它更多地帶有學科體系的框架和特征,不符合職業體系的要求。從方法上看,它通常采用知識分析法,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不是追求職業功能目标的實現和技術技能應用水平的先進性。這些問題導緻了我們的職業标準在相當嚴重的程度上脫離經濟、生産和生産者的要求,無法适應産業、行業、職業和實際生産技術技能飛速發展變化的形勢,難以滿足企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建設的需要。

近年來,在國家标準制定中逐步開始擯棄傳統知識分析法,采用工作分析法。這是一個進步,但是也還留有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勞動者的職業能力是基于職業活動本身而言的,因此,勞動者的職業能力的養成、提高和評價必須基于其完成工作任務的内含和質量。勞動者在職業領域中運用的工藝技術手段,是勞動者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工作質量的工具。工藝技術手段是動态的、千差萬别并不斷發展的,而職業的社會功能(以及與此對應的工作任務)則是相對靜态的、具有同一性的。在許多情況,工藝技術手段的進步有可能導緻其從業人員的具體操作活動(傳統意義上的技能)趨于相對簡單化。因此,按照特定職業的工藝和設備的技術含量來區分其從業人員的技能等級是對工藝技術手段和職業能力之間關系的一種誤解。職業技能等級的确定,應當基于職業活動範圍的寬窄、工作責任的大小和工作質量的高低;而工作範圍、責任和質量的确定直接源于其職業所具備的社會功能。工藝和設備作為勞動者在特定職業範圍内完成其工作任務的工具和手段,不應成為确定标準的主要依據。對于任何一個職業而言,是由于其工作性質或者說社會功能具有同一性,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作為國家制定的職業标準,它所直接映射和調控的勞動者技能,代表着勞動者能夠完成的工作任務的内容和質量,而不直接反映或調控勞動者使用的生産技術工藝和設備。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國家職業标準編制工作應當在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的總原則指導下,運用職業功能分析法,按照模塊化、層次化、國際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使國家标準成為以職業必備能力為基礎的,具有動态性、開放性和靈活性的職業标準,以全面滿足企業生産、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就業的需要。

2.職業标準結構模塊化

标準結構應當擺脫傳統的、學科導向性的“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相關知識”模式,采用職業功能分析法指導下的職業功能模塊結構。這一改革方向不僅有利于教育培訓和考核工作,有利于與生産和就業的緊密結合;同時也有利于建立動态和開放的标準體系。

根據職業功能分析法,新型職業标準的基本理論框架可以設計為:

(1) 職業名稱:職業的定義和社會特征;

(2) 職業功能模塊:構成職業活動的基本功能單元,在許多情況下是可分離出來、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功能。職業功能模塊分為基本模塊和可選模塊兩大類。在必要時,職業功能模塊甚至可以單獨考核并授予相對獨立的證書;

(3) 職業技能模塊:實現上述功能須掌握的最小技能類别要素,它也是完成一個功能模塊單元工作時的實際工作步驟;

(4) 操作規範:完成技能模塊的操作的具體要求;

(5) 活動領域:完成技能模塊的主要工作範圍,包括對具體條件、環境和狀況的要求;

(6) 知識内容:完成技能操作的基本知識要求,其特點是與操作規範中的技能要求相互配套;

(7) 證明方式:完全掌握技能模塊的證明方法和材料,包括實際進行鑒定考核時需要提出的工作過程或成果的證明,以及對獲得這些證明的方式方法的要求;

(8) 考評指導:對技能模塊實施鑒定考評的基本要求。

這個框架的相互關系結構如圖4所示。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6

按照這一理論模式,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國家職業标準制定技術規程》,并開始應用于新标準的制定和舊标準的改造。在若幹個新職業、新工種的标準制定試驗中,這個新模式已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在對舊标準的改造試驗中也表現出充分的生命力。

3.職業标準體系層次化

職業标準體系的分層次化已經成為一個國際趨勢。通過對職業标準結構的改造,人們可以發現,盡管現代社會發展和分工細化正在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職業、工種和崗位,然而它們實質上卻具有許多相通的、或共同的職業功能模塊和職業技能模塊。在每一個具體的職業、工種和崗位領域,都需要一定數量的職業特定技能,從總量上看,它們是最大的,而從适用範圍看,它們是最狹窄的。對每一個行業來說,又存在着一定數量的共同适用的技能,可以叫行業通用技能,從數量上看,它們比職業特定技能顯然少得多,但是它們的适用範圍涵蓋整個行業領域。就更大範圍而言,必定存在着一些從事任何職業或行業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這就是核心技能。在制定國家職業标準體系時,分層次地确定和制定核心技能标準,行業通用技能标準和職業特定技能标準,是滿足全社會職業教育培訓和考核的不同需要,提高職業标準的适用性和開放性的重要方法。(參見圖5)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7

A,職業特定技能

職業特定技能的範圍,我們可以理解為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劃分的範圍。如:我國劃分為1838個職業,目前國家職業标準的制定,以及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考核活動均以此為限進行。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作出适應生産和技術發展變化的調整。

B,行業通用技能

行業通用技能的範圍,要寬于職業特定技能。可以把它們理解為,是在一組特征和屬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職業群中體現出來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識要求。從現實的操作需要來看,可以确定前面論述過的國家職業教育培訓科目(300種左右)的範圍内。

C,核心技能

核心技能是範圍最窄、通用性最強的技能,是人們在職業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體現在具體職業活動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們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廣泛的可遷移性,其影響幅射到整個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特定技能領域,對人的終身發展和終身成就影響極其深遠。開發和培育後備勞動者和在職勞動者的核心技能,能為他們提供最廣泛的從業能力和終身發展基礎。顯然,核心技能數量更少,但是卻具有更廣泛的适應性,事實上,它們成為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特定技能的基礎。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核心技能的确立和開發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盡管各國都在進行核心技能研究,但是,在核心技能的内涵、種類、範圍、影響等一系列基礎性問題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意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職業技能開發的需要,結合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可以設計我國核心技能包括以下八個大類:

(1) 交流表達:通過口頭或者書面語言形式、以及其他适當形式,準确清晰表達主體意圖,和他人進行雙向(或者多向)信息傳遞,以達到相互了解、溝通和影響的能力;

(2) 數字運算:運用數學工具,獲取、采集、理解和運算數字符号信息,以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的能力;

(3) 革新創新:在前人發現或者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努力,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發現、發明或者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

(4) 自我提高:在學習和工作中自我歸納、總結,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揚長避短,不斷自我加以調整改進的能力;

(5) 與人合作: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理解團隊目标、組織結構、個人職責,在此基礎上與他人相互協調配合、互相幫助的能力;

(6) 解決問題:在工作中把理論、思想、方案、認識轉化為操作或工作過程和行為,以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工作目标的能力;

(7) 信息處理:運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各種形式的信息資源的能力;

(8) 外語應用:在工作和交往活動中實際運用外國語言的能力。

近年來,在管理理論和實踐中,企業核心能力的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所謂企業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是指企業的獨特技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對外影響能力和環境應變能力。它可能表現為新穎的産品開發,融洽的内部團隊關系,和諧的外部客戶關系,以及企業持續穩定的發展等等。和企業的其他條件或者能力不同,它們是企業内在的、獨特的、最不易改變和最難被模仿的能力。一個企業真正的力量,不是廠房的宏偉,場地的寬闊;不是資本的雄厚,設備的先進。那些都不難做到,别人也很容易效仿。而且,那些都不十分可靠,容易變化,容易被别人超過。一個企業真正的力量,是它的核心能力,它集中表現為企業中人的因素的力量,表現為個體的活躍和團隊的凝聚。不難看出來,企業的核心競争能力和員工的核心技能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一個企業的核心競争能力的高低,最終取決于企業内多數員工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的高低。開發核心技能的意義也就在此。

我們對核心技能的研究已經進行多時,理論準備相對比較充分了。現在可以投入到實際試驗中。其運作程序可以設計為:

第一,确定目标。按照黨和政府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按照改革職業教育培訓的規劃,按照穩定發展職前、職後職業培訓事業,為就業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為勞動者終身教育培訓服務的總體要求,逐步在中、高級職業學校(學院),普通學校(學院),就業訓練中心,社會教育培訓機構,以及在企事業單位的在職培訓中推動和組織實施核心技能培訓。當前的重點是職前教育培訓系統和轉崗轉業培訓領域。并以此為契機,制定國家統一的核心技能标準,題庫和測試方案,最終建立起一個可以向全體公民中一切需要者提供的核心技能證書。

第二,制定核心技能标準。組織強有力的專家隊伍,按照《國家職業标準制定技術規程》的原則和方法(在具體框架和格式上可以有所改動),并參照國際上有關資料,首先選擇1-3項核心技能,着手制定我國核心技能标準。取得經驗後,再逐步制定全部核心技能的标準。

第三,開發核心技能課程和教材。組織專家隊伍開發相應的核心技能課程和教材。核心技能課程和教材的開發本身要充分吸收世界上先進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要求,擯棄傳統陳腐的框架和教條。

第四,開展教育和培訓。選擇部分職業學校(院)開展核心技能教育培訓試驗。核心技能的教育培訓可以單獨開設課程,也可以不單獨開設課程,直接滲透到其他課程中教學活動中,與其他課程的教學相結合。還可以參照有關國家的經驗,對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單獨開課的方式,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滲透到其他課程中的方式。

第五,考核認證。組織核心技能的考核鑒定和認證,可以采取考試方式,也可以采取評價方式。或者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考試方式,另一部分采取評價方式。考試的實施也可以采取傳統學科性考試,或者職業性考試的不同方式。也可以在一部分核心技能領域采用類似英國NVQ制度的現場考核方式。或者分為“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并把兩者結合起來。(“内部考核”是指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有關核心能力的證據,并由考評員簽署考核意見。“外部考核”即由證書機構進行的試卷測試。學生隻有在全部通過了内部和外部考核後,才能獲得核心技能證書。)

4. 職業道德和擴展績效

對企業成長和員工發展的影響和作用與核心技能同樣重要的另一個要素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決定着員工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積極态度和奉獻精神,是員工知識、技能和其他一切綜合或特有能力發揮的基本條件。職業道德的主要内容應當被吸收到核心技能的标準體系中去。

随着人力資源作用的大幅度提升,對人的測試評價體系也在逐步發生重大變革。特别是,由于對人的要求從單純完成任務向更高目标的發展,也就使測試評價體系從所謂“任務績效”向“擴展績效”變化。顧名思義,任務績效就是指一個人完成任務的情況,是他執行組織所規定的行為的表現。而擴展績效則是一種在組織規定之外的自覺的行為表現,當然是一種更高的表現。具體地說,主要包括:①遵守組織的規則和紀律,即使可能不習慣或者給自己造成不方便;②堅決、高效并富有創造性的完成組織規定的任務;③以熱情的态度給他人幫助與合作;④以積極的态度看待、支持和維護組織的目标;⑤在必要時,以奉獻的精神執行那些自身職務要求之外的工作。

顯然,測試評估體系由任務績效向擴展績效的發展,不僅僅要求培訓和考試内容和方法的變革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求标準體系本身作出變革發展。因此,标準體系層次化的實現不僅關系到職業教育培訓事業,而且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設,關系到國家人力資源質量評價标準的确定。三個不同層次的職業标準的劃分,是對現行應試型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挑戰,也是對現行的、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人力資源評價體系的挑戰。我們要在深入研究我國國情和充分吸取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五年左右的實驗,建立起符合21世紀國家發展目标的分層式職業标準體系,以全面改造現行的職業标準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可以涵蓋職業特有技能、行業通用技能,以及核心技能的全方位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新體系。

新型職業标準的建立,将使産業、企業、學校和勞動者普遍受益;特别是有利于就業、崗位轉換和再就業的實現。實際生産活動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變得更具體、明确;經濟結構變動對勞動者現有技能的沖擊将被限制在最小範圍内。一個人不得不轉換職業時,它需要重新學習、掌握和鑒定的技能内容将變得更有針對性。職業教育培訓也将更體現個人的需求,使個人的發展目标更加明确,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也會增加。這就體現了标準對于勞動者的開放性。同時,由于可以根據各類不同企業或者學校的需求設立職業功能模塊和技能模塊,并根據企業和學校發展變化了的情況給予調整,這也就體現了标準對于企業和學校的開放性。技術變革和産業結構變革對技能的影響也可以随時用增減和修改特定職業技能模塊、或行業通用技能模塊的方式及時反映到職業标準中,而不是一定要等到一個對整個職業标準進行修訂的時刻。這就體現了标準對産業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開放性。這種全方位的開放性不但大大增強了标準的适用性和實用性,也大大提高了職業技能開發的效率,按照新的标準體系培訓的各級各類人員,基礎更紮實,知識技能更全面,能力更具有通用性。這就從整體上實現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民族創新能力的目标,使我們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培養出适應國家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數以億計的實用人才。

附:相關圖片:英國國家職業資格等級标準和證書體系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8

(The End)

内容來源公号: 陳老宇 原創作者:陳老宇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聯系,将及時更正、删除。

關于【物聯網新職業能力提升工程計劃】

新版六類職業分類表(新職業新技能七)9

計劃目标:

“新基建 新職業”:打造100 新型物聯網實訓基地,培訓100萬 物聯網新型人才。

一是,打造100家新型物聯網實訓基地。通過對行業企業實地走訪與考察,并對企業在物聯網實訓設施、設備、環境、實訓隊伍、實訓資源、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工作進行評估,對達标的企業授予“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實訓基地”的稱号。

二是,開展物聯網新職業調查。通過開展線上調查與行業企業的實地調研,結合相關可查資料,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物聯網新職業人才畫像,發掘物聯網行業中在細分領域的新職業。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将與企業共同開發新職業的職業能力标準,同時産業聯盟為其職業能力标準提供從團标到村标再到國标的升級通道。

三是,建立證書評價體系。依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内容框架,運用标準參照型職業能力評價技術,開發線下教材與職業能力提升資源包,通過實施完整的評價過程,做大做強物聯網從業人員職業能力評價證書,實現與國家人才政策和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政策的接軌。

四是,建立新職業發布機制。随着社會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行業内的新崗位和新職業将不斷出現,建立新崗位、新職業的發現和發布機制,促進行業新興人才和複合性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推動行業内新職業的規範化發展。

物聯網實訓基地建設相關事宜,請聯系垂詢中關村物聯網産業聯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