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2:00:45

《三國演義》新讀之五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裡的一場精彩大戲,隻要讀過這部作品,就不可能不熟悉這個橋段。這裡有一個被問過無數次的問題,諸葛亮為何要拖到第三次才出山?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

郵票《三顧茅廬》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也不容易回答。

容易回答的是,這是一個曆史事實,劉備确實是請了三次,諸葛亮本人在《出師表》裡也說得很明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這個回答隻解答了問題的一半,那就是三顧茅廬,史有其事,是三次而不是四次、五次,但還是沒有回答三次出山背後的原因。

通常的看法是,諸葛亮是在試探或者說是在擺譜,看看東家劉備有沒有誠意。這是大家都可以想到的答案,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問題在于,它與《三國演義》裡的實際描寫并不符合。

仔細閱讀這段描寫就可以發現,真正的原因在于,諸葛亮根本就不願意出山。對一個沒有出山意願的人來說,别說三次,就是請十次也不出來。既然如此,為何諸葛亮第三次就改變了主意?

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作品出發,還原這段千古佳話。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

吳湖帆繪蜀主劉備

首先要說的是,劉備的誠意是沒有問題的,否則他不可能跑三次。

原因也容易理解,劉備雖然胸有大志,身邊也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猛将,但始終成不了大事,人都快五十了,還在滿世界亂跑,給人家打工,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自己也隻是個二東家,跟在大東家劉表屁股後面做小弟。

奔波半生的他心裡明白,要想做成大事,身邊需要一個運籌帷幄的謀士。

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徐庶,剛高興沒幾天,人家曹操技高一籌,直接把徐庶老娘接走,其實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翻版,挾老娘以令徐庶。徐庶是個大孝子,隻能乖乖聽從曹操的調度。隻是這樣苦了劉備,軍師的屁股還沒坐熱,轉眼間就被人家曹操硬生生挖了牆角。

在此情況下,當徐庶說出如下這番話時,可以想象到劉備的激動心情: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3

使君若得此人,可比周得呂望,漢得張良。有經綸濟世之才,補完天地之手。……此人乃天下第一人耳。(《徐庶走薦諸葛亮》)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4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5

連環畫《走馬薦諸葛》

大家你死我活奪天下都奪到這個份上,竟然還有一位像呂望、張良一樣的高人在不遠處靜靜等着自己,而且還是出自徐庶之口,可以想象劉備不斷加劇的心跳,不僅激動,而且迫切。作品用“大喜”、“踴躍而大歎”這類誇張的詞語來形容他。

當然也有不相信的,比如關羽、張飛,否則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們也就不會反對了。也許在他們看來,徐庶的這段薦語和電視上的商品推銷沒有區别,好在他們信不信不是最重要的,隻要老大劉備相信就好。

但問題在于,劉備光着急不行,找到諸葛亮的家庭住址并不難,人家願意不願意出來,是否真心幫你,這才是關鍵所在,強扭的瓜不甜,這種事情是勉強不來的。

從作品的相關描寫來看,諸葛亮是真不想出山。讓劉備跑三次并非自擡身價,而是真的不想出來。

諸葛亮為何不願意出來?不用他本人說破,他的那幫哥們都替他說出來了。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6

清刊本《繡像第一才子書》諸葛亮繡像

就在劉備準備好禮物出發前,水鏡先生司馬徽到了劉備那裡,說是要拜訪故人徐庶,說不清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反正不早不晚來的正是時候。利用這個機會,劉備核實了徐庶的說法,因為司馬微的評價與其出奇的一緻: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7

(諸葛亮)可比興周朝八百餘年姜子牙,旺漢江山四百餘載張子房也。(《劉玄德三顧茅廬》)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8

這兩句話雖然像是出自傳銷師之口,但堅定了劉備尋找諸葛亮的信心,否則信心不足,去個一兩次見不到,也就作罷了。

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司馬徽的一句話道破天機,也為諸葛亮的出山營造了一絲不祥的氣氛: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9

徽仰天大笑:“雖卧龍得其主,不得其時。”言罷,飄然而去。玄德歎曰:“真隐居賢士也。”(《劉玄德三顧茅廬》)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0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1

古隆中

司馬徽相信劉備的真誠,知道他找到諸葛亮後,必定會委以重任,卧龍“得其主”不在話下,但問題就在“不得其時”這四個字。所謂時者,命也,運也。諸葛亮雖然是靈丹妙藥,但不能包治百病。隻要看看當時天下的大勢,就會明白這一點。

司馬徽能看出這一點,高明如諸葛亮當然更能看出這一點,事實上,在當時隆中一帶隐居的高士中,這可以說是一種共識。明明知道“不得其時”,誰還會願意用自己的一生來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無用功。諸葛亮不願意,别人也不願意,換成筆者,自然也不願意。

徐庶臨走前的一件事證明了這一點,對此作品有很明确的描寫: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2

徐庶上馬,想玄德留戀之情,恐怕孔明不去,遂乘馬直至卧龍岡下馬,入莊見孔明。孔明問曰:“元直此來,必有事故。”庶曰:“庶本欲事劉玄德,為因老母被曹操所囚,馳書來召,乃舍此而往。庶臨行時,将公薦與玄德。望勿推阻,可往見之,當展平生之大才,不負夙昔之所學也。”孔明聞之,作色而言曰:“汝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拂袖而入。庶乃滿面羞慚,不辭而退。(《徐庶走薦諸葛亮》)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3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4

葉雄繪徐庶

徐庶是個厚道人,他被劉備的真誠打動了,即便在心急火燎去見老娘的路上,還在很認真地幫劉備做事。他直接跑到卧龍崗去見諸葛亮,将事情的原委全盤托出。按照他的安排,諸葛亮應該主動去投奔劉備,若真是如此,也就沒有後來的三顧之事了。

按一般的情理而言,老朋友把自己舉薦給劉備,給自己提供一個“展平生之大才”的好機會,應該非常感激才是。出乎意料的是,諸葛亮聽到徐庶向劉備舉薦自己,一點都不開心,反而很生氣,立馬翻臉,到了“拂袖而入”的程度。徐庶呢?竟然很羞愧的不辭而别,連頓小酒都沒喝上。兩個老朋友的見面就這樣不歡而散。

何以如此?諸葛亮自己說出了謎底,那就是“享祭之犧牲”。結合司馬徽“不得其時”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5

諸葛亮刻石

諸葛亮埋怨老朋友,明明知道劉備缺少實力,不可能一統天下,明明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為何還要推薦自己出山,白白的去做犧牲品。你徐庶借口老娘的事情算是逃脫了,臨走前把我諸葛亮硬拉進來,實在是不應該。

可以想象諸葛亮是真的不開心,到了這個份上,徐庶沒有話說,隻能一臉羞愧,灰溜溜走人。

不用諸葛亮施展預知未來的特異功能,徐庶就已經提前劇透劉備将要拜訪的消息。讓劉備去了三次才見面,可見諸葛亮是真的不願出山,否則劉備第一次、第二次拜訪未遇,出于禮貌,也該回訪才是。

按照小說的描寫,劉備去了三次,其間全是劉備帶着關羽、張飛在前台表演,諸葛亮則悄無聲息的隐在幕後,靜靜地候場。

盡管沒有出場,但可以想象到,每次劉備的造訪,對諸葛亮都形成不小的壓力。畢竟劉備也是江湖上有名頭的人,而且比自己整整大了二十歲,屬于前輩。讓人家在隆冬雪天裡一趟趟來找自己,連面都不給見,空手而回,實在是說不過去。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6

王振麟繪《三顧茅廬》

俗話說,事不過三。到了第三次,實在逃無可逃,諸葛亮隻好硬着頭皮出來見面。即便是見面,也要給劉、關、張這個聘任小組制造一點小挫折,以睡懶覺的名義讓劉備在雪中足足等了兩個時辰,急得張飛都想放火把諸葛亮燒出來。

不管怎樣,面總算是見到了。寒暄之後,諸葛亮先是理論闡述,後是看圖說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可見在劉備三次拜訪未遇期間,諸葛亮也沒閑着,私下裡在做功課,幫劉備謀劃建國大業,說起來也是個厚道人。

他為劉備指明了今後努力的方向,那就是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更為重要的是。他明确告訴劉備,他可以做到哪些,哪些是做不到的: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7

将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本,後取西川建國,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定三分亮出茅廬》)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8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19

郵票《隆中對》

兩個“讓”字連用,看起來讓躊躇滿志的劉備有些洩氣,卻是務實之言,畢竟兩人不是在煮酒論英雄,可以把話說得大一些,好聽一些。後面兩個“取”字則是其中的關鍵,當時天下雖未安定,但基本格局已初具雛形,北讓曹操,南讓孫權,天下雖大,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可以騰挪躲閃的發揮空間,如能拿下荊州、西川,則是下了一盤大活棋,可以“成鼎足之勢”,成就大業。

諸葛亮不愧是高明的戰略家,他讓劉備虎口拔牙,搭上最後一班車,成為當時政治勢力的第三極。

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的最後一句話說得很有技巧,統一天下,他既不用“取”字,也不用“成”字,而是用了一個“圖”字,可謂話裡有話,内涵豐富。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0

劉淩滄繪《三顧茅廬》

所謂的圖,也就是想想的意思。将奪取中原這件事作為理想目标沒有問題,但隻能停留在思想層面,不能付諸行動,也不可能成功。可能劉備當時有些小激動,沒有太在意,畢竟當時距離“鼎足之勢”還差十萬八千裡,還顧不上這一層。

幫劉備出完主意,并不等于已經答應出山幫忙。在諸葛亮看來,自己的這些謀劃誠心誠意為劉備着想,且可操作性強,已經對得起他的三次造訪,可以喊童子送客了。

直到這個時候,他仍然不願意出山,請看作品中的如下一段描寫: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1

玄德頓首謝曰:“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同往新野,興仁義之兵,拯救天下百姓!”孔明曰:“亮久樂耕鋤,不能奉承尊命。”玄德苦泣曰:“先生不肯匡扶生靈,漢天下休矣!”言畢,淚沾衣衿袍袖,掩面而哭。孔明曰:“将軍若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定三分亮出茅廬》)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2

對劉備來說,諸葛亮的一番話如同人生明燈,照亮了自己的前進方向,徐庶、司馬徽的推薦果然靠譜。闖蕩半生,終于遇到命中的貴人,他肯定不會放過。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3

任率英繪《三顧茅廬》

但是對諸葛亮來說,這可是一場煎熬,這絕對是對人生命運的艱難抉擇。自己已經幫劉備設計了未來的藍圖,作為其三顧茅廬的回報,本想着就此打住,仍然過自己悠閑的鄉野生活。沒想到這樣反而讓劉備更加堅定信心,非要請自己出山。

面對劉備匡扶生靈的精神感召,面對劉備發自肺腑的失聲痛哭,諸葛亮實際上已經沒有選擇。

但這個沒有選擇的選擇确實很艱難,畢竟自己才二十七歲,用一生的時間來做一件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乃至還要親眼看到自己締造的事業灰飛煙滅,就像後世孔尚任在《桃花扇》裡所寫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預知未來并非全是好事,要看預知的是什麼事情。一個不知道未來的人永遠對未來充滿期待,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備是快樂的,關羽、張飛也是快樂的,但這份快樂并不屬于諸葛亮。

鞠躬盡力還是鞠躬盡瘁(鞠躬盡瘁還是就地躺平)24

嶽飛書前後出師表拓片

不管怎樣,諸葛亮最終還是出山了,盡管這頗有些悲壯。從此那個自比管仲、樂毅、閑散浪漫的文藝青年消失了,沒有了詩和遠方,喧鬧的政壇上從此多了一位足智多謀的治世能臣。

出山之後的表現,後人早有定評,那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這金光閃閃的八個字隻是諸葛亮精神的一個方面,其實還有一個方面是需要加以強調的,因為它被讀者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那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同樣是諸葛亮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财富,更需要繼承和發揚。

隻要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哪怕困難再多,哪怕最後不成功,也要堅持去做,這才是真正的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當下這個充滿欲望和功利的年代裡,重溫三顧茅廬這段故事也許有些不合時宜,但并非沒有意義。

文章作者單位:南京大學

本文獲授權刊發,轉發請注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