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25課,隻講一個漢字:是。“是”是《說文解字》540部部首漢字之一。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已經沒有“是”部,“是”字歸入201部部首檢字法“日”部,檢字時要注意。該字的詳細解說如下:
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讀音有兩個:
(一)shì。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是,直也。從日、正。昰,籀文是,從古文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以日為正則曰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會意字。我們看“是”字的字形發展:
關地是字的字形及其理解,争論很多:
(1)郭沫若認為是是“匙”的本字(即象形湯匙之形);(2)馬叙倫、戴家詳等認為字像有矢箸之,上面的圓形像射鹄形(箭靶)(視西周第二個“是”字的字形理解);(3)張日升拿“是”和“萬”類比,認為“是”本為蟲類。
(4)我們認為鄒曉麗的《基礎漢字形義釋源》中的解說較為合理,即:“‘是’,從‘早’從‘止’。‘早’從‘日’從‘十’(‘甲’字的本義是裂縫)。即太陽沖破黑暗而出,故本義是‘破曉’,有光明的意思。光明遍及各地,故當‘正确’講,這就是‘是’的本義。字形後來變成從‘日’從‘正’。許慎給的解說并不是它的本義。
(5)許慎給“是”的解釋是:“直也”,即正,直(跟“曲”相對)。比如《易·未濟》:“濡其首,有孚失是。”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是,正也。”(逸樂過度)将如小狐渡河被水沾濕頭部,那是無限度地委信于人而将損害正、直之道。
以上五種解說,各有各理,未有定論(我們說過,越是簡單的字,争論越多),大家可依據自己的判斷取舍。
本義之外,“是”字還有其他用法,如:(1)法則。《爾雅·釋言》:“是,則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則。”郝懿行義疏:“則者,《釋诂》雲:‘法也。’是者,徥之假音也……然則儀容行動,俱謂之徥,容止可法,故謂之則。”
又比如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二》:“莊王曰:‘善哉!願相國與諸侯士大夫共定國是,寡人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這裡的“是”指的是國家的法則, 國是并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法則,即政策,大政方針。“共定國是”一詞後來發展成為成語“共商國是”,指共同商量國家的政策和方針,因此,“共商國是”不同于“共商國事”。“國事”既可以指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國家事務;而“國是”則專指國家決策、規劃等重大事務。
(2)對,正确。與“非”相對。如:一無是處;自以為是。《玉篇·是部》:“是,是非也。”《呂氏春秋·察傳》:“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再比如陶淵明《歸雲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此義之下,也用來指正确的論斷或肯定的結論。如:實事求是;莫衷一是。
(3)肯定;認為是正确的。比如《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即:不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不贊成禮義。清代王夫之《莊子通·齊物論》:“是堯、舜,不非湯武。”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4)表示肯定判斷,又有三種細分用法,其一:表示解釋或分類。《孟子·告子上》:“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同樣是人,有的成為君子,有的成為小人,為什麼呢?又比如王勃《滕王閣詩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也是這個用法;
其二:表示存在。比如:滿身是汗;山上全是樹;宿舍前面是花園。比如崔灏《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三:“是”前後用相同的詞語(兩詞以上),連用這樣的格式,表示嚴格區分,絕不含糊。比如:敵是敵,友是友;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
(5)匡正;訂正。比如《國語·楚語上》:“昔雍子之父兄谮雍子于恭王,王弗是,雍子奔晉,晉人用之。”韋昭注稱:“是,理也。”理就是匡正的意思,舊時雍子的父兄向恭王說雍子的壞話,恭王不加以匡正,雍子投奔了晉國,晉人重用了他。
(6)用作代詞。其一:表示近指,相當于“此”,“這”。《廣雅·釋言》:“是,此也。”比如《論語·述而》:“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歌詠了。孔穎達的解釋更具體:“言孔子于是日聞喪,或吊人而哭,則終是日而不歌也。”
其二:表示确指,把賓語提在謂語之前。比如:唯你是問;唯命是聽;唯利是圖。《詩經·大雅崧高》:“于邑于謝,南國是式。”賜封于謝建地建立新都,南國諸侯以他為榜樣(模範、标準)。
(7)表示加重或加強肯定語氣。比如:是誰告訴你的;是邊防戰士日日夜夜地保衛着祖國。在加強肯定語氣中,又含有“的确”、“實在”的意思。比如:這天氣是熱。這本書是好。
(8)表示凡是,任何。比如,是活兒他都肯幹。比如杜甫《歸雁》:“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他看到所有的大雁,想到的都是兵難,是戰場。
(9)用在選擇問句、是非關句或反問句裡。比如:你是吃涼皮還是吃面條?你是累了不是?他不是走了嗎?
(10)用在動詞後面的兩個數量結構之間,含有“算作”或“作數”的意思。如:走一步是一步。比如《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寶玉笑道:‘我能夠和姊妹們過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麼後事不後事!”
(11)表示應答的詞。這個用法很常用,不再舉例。
(12)用作副詞。有兩個用法,其一:表示承接,相當于“則”、“就”、“便”。《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民,非茲是無以生财。”郭沫若等《管子集校》:“蓋理民者道也,非道則無以理民。生财者道也,非道則無以生财。”
其二:表示範圍。相當于“隻”。《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現今的孝是指能奉養,人們對狗馬都能有所飼養,不恭敬,以什麼來區别呢?“
(13)用作連詞。有三種用法:其一:表示前後相關,相當于“于是”。比如《管子·心術下》:“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其二:表示因果關系,相當于“因此”。比如《史記·呂後本紀贊》:“刑罰罕用,罪人是希。”其三: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雖”、“雖然”。
(14)同“試”。嘗試。元代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賀知章雲:‘我是猜咱。’正末雲:‘哥哥試猜’”
此外,“是”還通“甚”,通“寔”,通“視”各通這些字的本義,内容相對較枯燥,不再細講。另外,是還是姓氏,《通志·氏族三》有載。
(二)tí。讀音出自《集韻》。月邊。《集韻·齊韻》:“是,月邊也。”《公羊傳·僖公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何休注稱:“是,月邊也。魯人語也。”
是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22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