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甘肅省的最東部
世界上黃土層最深厚的地方
雄偉廣袤的高原腹地
用億萬年的時光
凝塑出慶陽最厚重、卓然的風骨
▲慶陽黃土地貌 攝/陳明
坐落于陝甘甯三省的交彙處
在黃土塬上繁衍生息
這座甘肅低調的西北小城
雖不像敦煌、嘉峪關那樣名聲在外
卻是在無數個小故事裡
藏着幾千年的人文史
制圖 Paprika
周先祖不窋曾在此教民稼穑
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此與軒轅黃帝論醫
義渠人傅介子智斬樓蘭王,打通絲綢古道
狄仁傑撫和絨夏,安民興業
範仲淹寄情邊塞,佳作傳世
黃河古象成為中國化石珍寶
中國“第一塊舊石器”出土于此
幾千年的華夏農耕文明
繪就出一副深沉的曆史畫卷
它就是低調有料的西北小城——慶陽
周祖啟蒙,農耕之源
東倚子午嶺,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盤山
東、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緩
馬蓮河與柔遠河在此交彙
北高南低的簸箕型地形
使得慶陽如張開的懷抱
容納了兩千萬年
不間斷從西北内陸飛來的沙塵
于是号稱“天下黃土第一塬”的董志塬誕生
▲大美子午嶺 圖/《尋根慶陽 》
複修後稷之業,周道之興自此始。
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帶着部落,離開中原,來到了甘肅慶陽這片适宜發展農耕的黃土塬上。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因擅長農業而被載入史冊的周人始祖棄的後代,不窋教民稼穑,開荒辟地,壯大部落,農耕文明在這裡迅速發展壯大,周部族興衰的基業在此奠定。
▲黃土塬上的耕地 圖/網絡
幾百年間,在慶城一帶休養生息三代之後,不窋之孫公劉帶領部族,向自然條件更好的董志塬南部遷移,在今甯縣廟咀坪建都立國,是為“古豳國”,農耕文明在這裡得到迅速發展與壯大。
▲周先祖不窋雕塑 圖/網絡
這片黃土塬上,孕育了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
公劉率族在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制造農具、修整農田、種植五谷,《詩經》中《大雅·公劉》這首詩記錄的,便是這史詩般的故事。與此同時,《詩經·豳風》則更完整的記錄了古豳地(慶陽)當時的農牧生活日常。
▲早春的蒲河川。夏商時期,蒲河川谷就開始了墾荒植谷的早期農耕。攝影/汪琳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跻彼公堂,稱彼兕觥(sì gōng),萬壽無疆。”
《豳風·七月》是《詩經》311首詩歌裡篇幅最長的一首,從耕田寫到打獵,從采桑寫到鑿冰,從年初寫到年尾。慶陽,便是這樣一個醇厚自然、恭儉樸實的,從《詩經》中走出來的農耕故土。
公劉之後,周人第13代祖先古公亶父率領部族陝西岐山一帶,立國為周。古公亶父的曾孫周武王姬發,積蓄力量,廣納賢才,發動了牧野之戰,滅商湯,開啟了周王朝百年的恢宏曆程。
如今,慶陽享譽“隴東糧倉”的名号,在新時代展現着深厚的農耕魅力。周祖陵墓靜卧慶城東麓山巅千年,作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鐘靈毓秀、多彩玲珑,周祖大殿、肇周聖祖牌坊、岐伯大殿、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等數十座古建築依山就勢而建,重檐飛角,錯落有緻,氣勢輝煌。
黑格兒影視 攝
中醫始祖,岐黃故裡
綿延伸展910平方千米的董志塬,黃壤千裡,沃野彌望。根植于深厚的農耕文明,慶陽慶城縣氣候溫和,水草豐美,盛産中草藥,為傳統醫學的萌芽和發展提供了适宜的環境,華夏中醫始祖岐伯便誕生于此。
公元前2600年左右,那時的人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争中,不斷探索着醫療經驗。岐伯少而神靈,長而博識,先後跟随廣成子、赤松子等仙人學習醫術,術業有專攻,成年後的岐伯,醫學理論和臨症技術精湛高超,治病無不奇驗。
▲岐伯雕像 圖/網絡
岐伯花費畢生精力研究中醫之道,著作無數。巡遊于此的軒轅黃帝,慕名拜訪,論醫問政,并拜岐伯為師,一同探讨中醫之道。岐黃論醫,誕生了中國曆史上時間最早、最完善的醫學典籍《黃帝内經》藍本、奠定了中華醫學理論基礎,史稱絕世巨著。
而這次的會談,使中醫有了另一個響亮的名字——歧黃之術。後世傑出的醫學家,莫不以《内經》為宗旨,救死扶傷,惠及黎庶。《黃帝内經》作為古代人體科學領域裡獨樹一幟的存在,使慶陽成為中華醫學的發源地,有了“岐黃故裡”的悠遠名号 。
霜林浸染,風骨依存,在慶城周祖陵森林公園廣場前,中醫始祖岐伯的塑像巍峨屹立。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内“世界最長的中醫學畫卷”,刻畫傳神,荟聚5000年中華中醫藥曆史的博大與厚重。藥王洞養生小鎮,發揚中醫藥文化魅力,城垛、車轍将熠熠生輝的曆史重現。
黃天厚土,能源新都
說甘肅貧瘠的人,一定不知道慶陽。如果說黃土高原是上蒼饋贈給中國的厚禮;那麼慶陽,便是黃土高原饋贈給甘肅的厚禮。
大約距今1億3千萬年前,慶陽森林茂密,擁有巨大的湖泊——慶陽湖,當古生物滅覆于黃土之下,那些消失的生命,在漫長的時間裡,發生了一系列複雜變化,有些機緣巧合,成了古生物化石,“黃河古象”、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皆出土于此。而大多數成為了地底黑色的寶藏——煤炭與石油。
作為中國第二大能源資源大市,慶陽已查明煤炭資源預測總儲量2360億噸,占甘肅全省預測儲量的九成以上,占全國煤炭預測儲量的4.23%,按照每年生産1億噸煤炭來算,至少可以開發786年;已探明油氣總儲量超過50億噸,能源儲量豐富。每年,慶陽油氣産量千萬噸,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
人文荟萃,文化多姿
作為曆代民族文化交融之地,慶陽的文化雖接近關中,但又區别關中,精彩紛呈。根植于深厚的華夏農耕文明,慶陽在這片土地孕育出燦爛的文化。
luoluoivy 攝
這片黃土塬也沉澱了多彩的民間藝術和厚重的民俗文化,香包、刺繡、剪紙、道情皮影、隴東民歌等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根發芽。
▲南梁腰鼓。攝影/王文彪
頂着“隴東糧倉”的光環,加上農耕文明發源較早,由此注定了小麥的王者地位,和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慶陽人以面粉為原料,創造出了不少風味獨特的小吃,或為主食,或為輔食,種類繁多。饸烙面、臊子面、剁荞面、洋芋糊糊等廣受人們的喜愛。
黃壤千裡,沃野彌望
當這座城飽含人文底蘊
春生夏長時,她是麥浪翻滾,碧波萬頃
秋收冬藏時,她是蒼莽壯闊,煙火人間
塬上房屋,錯落有緻如詩如畫
香包刺繡、道情皮影、隴東民歌
兩千多年前,先民用《詩經》記錄慶陽
今天人們譜寫新的慶陽,繼續為她歌唱
這裡,就是大美慶陽
轉載自微遊甘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