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作者: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井柳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井柳新
地表水與地下水是水自然循環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存在相互轉化關系。水污染防治工作面臨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地表水與地下水環境質量相互影響、互為風險源。
地表水與地下水互為污染來源
污水從地下轉移至地表,引發了多起水污染事件。2010年7月,由于連續降雨地下水位擡升,造成福建紫金礦業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的污水池防滲膜多處開裂,滲漏的9100立方米的污水順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導緻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網箱養魚死亡。2012年1月,由于涉案企業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導緻約20噸镉洩漏至廣西宜州龍江河段,直接危及下遊沿江群衆的飲水安全。2014年8月,由于建始縣磺廠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将産生的廢漿水直接排放至廠房下方的自然窪地,廢漿水沿窪地底部裂隙滲漏至地下,再經地下水水系進入巫山縣千丈岩水庫,造成重慶巫山縣和奉節縣4個鄉鎮約5萬人飲用水受到影響。這些案例觸目驚心,也警示我們,潛伏于地下的隐蔽性污染難以預防。
污染物的地上地下循環,造成了區域立體水環境質量下降。沈陽渾河傍河區域地下水出現氮污染問題,經氮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局部區域地下水中的氨氮主要來源于渾河河水。華北平原局部區域地下水存在重金屬、有機污染物超标現象,其重要原因就是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滲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連通關系,給污染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遷移轉化通道。
地表水—地下水環境統籌管控存在的問題
缺少地表水—地下水統籌的區域空間管控機制。目前,我國流域地表水環境管理,在空間上主要依托于流域彙水範圍,而地下水主要依托于水文地質分區。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空間聯系,或者說在哪些空間存在聯系,仍需進一步研究确定。
水質評價标準在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密切區域沒有統籌考慮。地表水與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分别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标準》(GB3838-2002)和《地下水質量标準》(GB/T14848-2017)執行,兩個标準的評價指标不同或同一指标的标準值不同。在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十分密切的地區,容易出現“同一盆水”評價出不同結論的現象。
水環境監測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已建立1931個重點河湖地表水監測斷面,但與精細化管理要求仍有差距,很多支流缺少國家監測點位。另外,不同于地表水體,地下水具有區域連片性特點。美國地下水監測布井密度大約是每100平方公裡一眼井,而我國目前國家級地下水監測井僅有10168個,尤其缺少針對重點污染源的點源監測井。
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水量轉化及水質相互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開展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研究,多集中于水量的轉化方面,缺少污染物遷移轉化的深入研究,尤其針對新型污染物。
建立地上地下統籌的水生态環境管控制度
實施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環境聯合監管。利用空間分析手段,整合流域彙水範圍、水文地質單元等區劃,建立空間數據庫,分别從水量與水質、水源與污染源等角度,分析其内在關系,科學分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對策。
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标準。針對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聯系密切區域,研究區域影響水環境的主要因子,根據取水目的,分類确定水質評價标準。如以飲水為目的,建議制訂《飲用水水源水質标準》及評價辦法,完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标準和評價體系。
建立健全立體的水環境監測體系。監測技術體系構建是實現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聯合管控的第一要求。針對地表水,“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加大監測密度,從關注大江大河逐步覆蓋到老百姓家房前屋後的溪流河川;針對地下水,應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在充分銜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監測點的同時,對工業園區、加油站及油庫、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高爾夫球場、再生水灌區、礦山開采區等重點污染源建立點源監測網絡。
加大地表水—地下水統籌管控科研力度。鼓勵開展針對南方水網密度較大、西南地區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區域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轉化關系研究。針對有毒有害有機物、重金屬等人體健康風險較大的污染指标,開展地表水—地下水系統遷移轉化機制及污染物降解技術研究。
來源: 中國環境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