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群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個離散的個體;有了群,我們成為微信上一個個“小紅點”,隻要願意,可以随時閃爍。文|馮雪梅
編輯|賓絲絲
薇薇安不時跟我抱怨公司某位職務不高、卻無孔不入的領導M。
工作大群裡M會不時跳出來對别人的方案評評點點,不是在“老大”的留言後迅速跟評,就是@老大,說些莫名其妙的“真知灼見”。愣能從一張廣告宣傳圖裡,解讀出崇洋媚外——僅僅圖片中迎接新年的年輕人,穿着印有外文的帽衫……
“她知不知道元旦也是洋節?比個手勢就能聯想到自由女神,角落裡需要放大N倍才能看到的一句話,也會别有含義……”
在工作群裡,我們都見識過這樣的人。原本無關痛癢的事兒,因為TA的存在而變得複雜微妙;不時釋放的“彩虹屁”,讓大夥兒都不好意思對老大無關緊要的話保持沉默。
沒有群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個離散的個體;有了群,我們成為微信上一個個“小紅點”,隻要願意,可以随時閃爍。作為離散的個體,我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不太容易,大家彼此之間相隔時空;作為跳躍的“小紅點”,我們可以随時打破時空的距離,無處不在。
但是,我們的這種所謂“存在”,對别人而言,究竟有多重要?各種各樣的群裡,有多少留言被忽略、被視而不見?你的手機上,又有多少沒有被打入冷宮的“小紅點”?
朋友的父母相繼去世,看到她說“從此以後我是沒有爸媽的人了”,忍不住想落淚。我很想安慰她,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除了在朋友圈發送一個擁抱的表情。有些時候,最大的支持可能就是沉默不語,不去驚擾。
很多時候,我們的關心,可能隻是在“追問”一些事,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以一個“知道者”的身份,證明自己的重要。
“小圈子”裡時常會有這樣的糾結:為什麼一件事情,你毫不知情,别人卻了如指掌?為什麼沒有告訴你,卻告訴了她……我們真的是在意自己是否知情,在意傾訴者的喜怒哀樂,還是在意自己在别人心裡的位置,在意自己是否“存在”?
喜歡刷存在感的人,活在别人的世界裡。他們關注别人,遠遠多于關注自已;他們在對别人生活的深度參與(幹預)中,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大媽”之所以讨人嫌,就在于她們無所顧忌地侵入别人的生活,毫不客氣地擊垮“你”“我”的邊界,以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方式,頑強而固執地證明“我”的存在。
其實,對于他人的生活而言,10個旁觀者和100個旁觀者,沒有多大差别。可是,很不幸,我們時常會成為第101個旁觀者。因為害怕被忽視,因為害怕缺席,因為害怕寂寞,所以,拼命證明自已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麼往往隻能一個人獨自去做。”理查德·耶茨在自己的小說裡寫道。
看這話時我想,那些“大波哄”裡,有多少與真正的自己相關?社會心理學家早就說過,群體行為中,有的隻是烏合之衆。沒有你,隻有你們。你能證明的,不是清晰獨立的個體存在,而是模糊不清、無法左右的群體影像和意識。
重要的人不需要刷存在感。而作為一個“小紅點”,卻需要在群裡不停閃爍,不然就會被遺忘。
盡管,那可能隻是一個戴着面具的“人設”,可表演久了,熱鬧慣了,閃爍多了,你還有勇氣“孤獨”地做一個與他人無關的“我”嗎?
圖片來源于網絡
初審|唐嘉洋
複審|李玲
終審|黃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