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八天長假在招手,心兒癢不癢?
對于吃貨來說,假期自然是要吃遍各地小吃,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樣迷之尴尬的事情,
看到菜單,菜名卻不會念,
想發朋友圈炫耀,字卻不會拼,
你的心不會痛麼???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上上課,
認識下全國各地的經典小吃,
這樣媽媽再也不會擔心我讀錯啦!
東北篇
蘇耗子
蘇耗子(sūhàozi),又稱“粘耗子”“蘇葉饽饽”,也有叫“蘇葉幹糧”的。
做法是将粘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後磨成粘米面,将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面擀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蒸熟即成,食之香甜可口,帶有蘇子葉的清香。
華北篇
褡裢火燒
褡裢火燒(dālianhuǒshāo)是北京一道經典的小吃。
褡裢的“裢”讀輕聲,這是舊時的一種長條形的布口袋,從中間開口用兩端裝東西。
褡裢
栲栳栳
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高寒地區(主要是大同、呂梁、忻州等地區)用莜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面食小吃。
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西北篇
蓼花糖
蓼花糖(liǎohuātáng)樣子像鼓槌形,金黃色的表皮裡有一層白芝麻,裡面是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風味獨特,成為陝西省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于明代已有生産。
其用料為江米、芝麻、白糖、饴糖等,經制坯、膨化、成型等24道工序制成。
甑糕
甑糕(zènggāo)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置鐵甑上蒸制而成,此小吃曆史悠久。
甑,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銅制、鐵制等,後經民間傳承,将鐵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風味。
饸饹
饸饹(héle)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
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台上,把和好的面(通常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裡,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經過冷熱水兩次煮沸,澆上事先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
華南篇
蛋馓
蛋馓(dànsǎn)又稱蛋散,主料是面粉、筋粉、雞蛋、豬油、麥芽糖。廣州和香港、澳門中的小吃均有。
粢飯糕
知道江南早點的“四大金剛”是什麼嗎?除了你常吃的油條、豆漿、大餅,剩下一個你可能連名字都不會讀!叫粢飯(zīfàn)。
粢是谷類的總稱,讀作zī。江南的粢飯主要以糯米和粳米蒸制而成,口感逆天。
粢飯糕其實就是将粢飯切成長條形後,放進油鍋裡炸,跟所有油炸食品一樣,粢飯糕外層都是亮瞎眼的金黃色,但它的内裡卻是雪白的粢飯,外酥内糯就是這個意思。
西南篇
荞坨
雲南除了有好山好水,各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小吃也讓人流連忘返!像荞坨(qiáotuó)就很值得一試。
雲南的高寒山區普遍種植荞麥,而荞坨的一個重要材料就是荞面。荞坨色澤金黃,酥軟細膩,入口即化。
糌粑
到了同樣民族風情濃厚的西藏,不如入鄉随俗,把日常米面抛在腦後,跟着藏族人民嘗嘗每天必吃的主食:糌粑。
糌粑讀作(zān bā),是藏語“炒面”的音譯,
糌粑的主要材料是青稞,藏民們把青稞洗淨、晾幹、炒熟後,磨成面粉,要吃的時候加入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均勻攪拌,再用手捏成團團就可以吃了。
不僅味道獨特,飽腹感也很強!
氽灌腸
在西藏還有一道菜一定要試一試!那就是氽灌腸!
雖然“氽”與“汆”長得像,但讀音大不一樣,氽灌腸裡的“氽”讀作tǔn,本義是漂浮,後來又引申為用油炸。
它以新鮮的羊小腸為容器,分别灌入羊血、羊肉、羊油,可以制成血腸、肉腸、油腸。
雖然感覺味道有點難以描述,但如果有機會嘗嘗鮮,絕對是個不錯的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