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來源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約開始。《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别,太昊始設嫁娶,以俪皮為禮。”從此,俪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俪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親迎于庭”“親迎于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婚制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闆,流傳至今。
婚禮的儀式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争大。
8、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并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并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1、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并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12、新娘進門前應從炭火盆上跨過去,表示洗去進門前的晦氣和不祥
13、喜宴:時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于家門口送客。
15、鬧洞房: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
婚禮的禁忌
1.女方再嫁則不可再穿裙褂,也不宜穿大紅衣服,宜選粉紅、橙、金或銀色代替。另外也不須再“上頭”,因“上頭”代表“成年”,第一次嫁時已“成年”了。在“二朝回門”時亦不用帶乳豬。
2. 男方第二次結婚亦不需再“上頭”,若再的原因是前妻去世,第二任妻子過門後首要做的事便是在前妻的靈位前敬茶,然後再向翁姑敬茶。
3. 安床後到新婚前夜,準新郎忌一個人獨睡新床,要找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則俗謂〝困空鋪,不死尪,亦死某″認為是兇兆。
4.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諱之,隻有連招花和石榴不禁。因為前者的紅色花瓣開自葉心,其狀可以意喻閏女出嫁,誠等丈夫,後者則意谕多子多孫。
5. 迎娶途中,若花轎和花轎相逢,叫做“喜沖喜”,會帶來不祥。解決的辦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雙方媒人各以預備的花交換,這叫做換花。
6.孕婦及帶孝者都不能目睹新人出門或過門,更不能觸碰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的物品。
7. 新郎到女家接新娘時,新娘可能離開娘家或在過度興奮下喜極而泣,這也甚為普遍而不成問題(甚至是好事,留下“水頭”旺女家)。但過門至男家後就不能流淚。
8. 新娘于結婚吉日忌穿“舊鞋”。所有的婚紗鞋、繡花鞋及晚裝鞋等應全是新的。若恐防新鞋硬而不舒服,宜較優質的軟皮,尺寸不妨預松少許及加上厚墊,亦不宜穿着過高的高跟鞋。
9.結婚當天, 新娘出門時,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掃”同音,都不吉利。
10. 成親之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發哭發,不哭不發”不哭的話反而禁忌。
11. 新娘子要小心, 不要踏到新郎鞋, 會有羞夫之意。
12.新娘進男家門時, 忌腳踏門檻, 應要跨過去。
13 新婦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帶走娘家财運。
14、新娘的鏡子也忌借給他人。
婚禮的習俗
安床
在選定吉日後,于婚前幾天由“一世好運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當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雙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決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與桌櫃、方櫥的尖角相對。
然後,再由一位“兒孫滿堂的女士”負責鋪床,并擺上各式喜果、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
安床後,安床之後,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婦、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讓嬰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發财。
嫁妝
嫁妝最遲需于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與财富。除了珠寶手飾外,嫁妝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東西:
蝴蝶雙飛: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開富貴:花瓶
豐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會是一些很難理解的事;但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随時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準。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頭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歲成年行“及笄禮”。标示已到婚嫁年齡。因此成年禮與婚與婚禮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許嫁之後,女子需要改梳發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頭”不隻是皆梳發挽髻,而是指整個頭部打扮,還要開臉畫眉,塗脂搽粉等。
“開臉”是指用細絨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使面部更為光潔。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頭,一面梳,一面說:
一梳梳到尾, 二梳梳到白發齊眉, 三梳梳到兒孫滿地, 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标齊
蓋頭
蓋頭 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蓋頭。
對于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于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迎親
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擡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别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着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最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将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殡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财!”究竟為何會這樣呢,遇到出殡的隊伍會是财寶嗎?其實這是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财”,亦即看到财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拜堂
“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屬于古代“三書六禮”之中的禮儀的。
“拜堂”這一婚俗于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
“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齊入洞房。”
其實,拜天地代表着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數可以讓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時候。
出門
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娘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着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
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着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于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 (陪伴新娘過門至男家,而且必須是是未婚的) 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衆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過門
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
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
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并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回門
三朝回門,即歸甯,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然後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歸甯,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
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甯這一個婚禮習俗。
現代婚禮回門時,男家需要預備: 燒豬一隻 (以示新娘的貞潔)
西餅兩盒
酒一對
竹蔗兩支 (步步高升)
雞一對
生菜 (風生水起)
生果兩籃
荵 (松松動動)
伊面兩盒
雞仔燈籠金
豬肚及豬肉各兩斤
名門小編溫馨提醒!雖然現在西式婚禮很不錯,但是我覺得我們原始的婚禮習俗更美哦!名門新娘上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